脈象有無胃氣是疾病預後的重要依據。《素問·平人氣象論》指出平人之常氣稟於胃,五臟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有胃氣的脈象,在平脈指不浮不沉,不急不徐,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在病脈指不論浮、沉、遲、數,皆不失沖和之象。《望診遵經》:“凡診脈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參脈無胃氣條。
相關詞條
-
人以胃氣為本
中醫術語。指脾胃之氣以及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氣為後天之本。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 -
脈診
脈診是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方法。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
簡介 源遠流長 相關因素 臨床意義 脈象圖 -
胃
胃是消化管的擴大部分,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人體胃的容積為1000~3000毫升。胃的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胃分上、中、下三部,即上脘、中脘、...
外形 形態結構 功能 胃液分泌的調節 生理功能 -
胃氣論
《胃氣論》,不分卷,清代張錫駒(令韶)撰,日本中山元吉編。成書於清嘉慶二年(1797),又名《辨雜症》。張氏以《素問》《靈樞》等有關胃氣論述為依據,在書...
流傳版本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影響評價 -
氣[中醫術語]
王充《論衡》:“天地氣合,萬物自生。”張載《正蒙·太和篇》:“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氣分陰陽,提示質與能的統一,以及...
解讀 中醫套用 -
脈學
脈學是利用切脈診治疾病,是中國診斷學中的一項獨特方法。我國人民很早便發現了人體血液循環的道理,並且發現通過切脈可以觀察內臟器官的病變,有關情況在《周禮》...
起源 演變簡介 脈的種類 切脈法 在四診中的地位 -
頻湖脈學
《瀕湖脈學》是我國明代著名中醫藥學家李時珍所做,2008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瀕湖脈學》也是我國一部醫學著作。它是作者研究脈學的心得。他根據各家論脈的...
簡介 脈學七言訣 -
胃脹
胃脹,病名,脹病之一。主證脹滿、胃脘痛。引起胃脹的原因有各種各樣,如,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衛生等。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暫時儲存食物和消化食物。食物由...
病因 發病機制 預防 飲食禁忌 緩解方法 -
無犯胃氣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是胃的功能的體現。胃的接受、盛納水谷,和腐熟(初步消化)水谷,都是胃氣的作用。其他臟腑必須獲得水谷的精氣,才能維持其功能...
詞條解釋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