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養重在親子

作為3個孩子的母親,多納塔·艾什波茜詳細列出了一個孩子7歲前的教育清單。 趙遠虹解釋,這份清單連同這本書的出爐,都是德國教育界對快樂教育反思的產物。 原先德國學前教育界始終有一個主流看法,就是要對學齡前孩子實施快樂教育。

  2002年4月,德國幼兒比較教育專家艾什波茜博士來到北京5所不同性質的幼稚園。以一個德國人的眼光觀察,一些現象令她不安。比如這裡的寄宿制。“德國父母無論如何捨不得放棄與自己4歲孩子在每一個晚上的談話,更不用說一周內的整整5個夜晚見不到孩子。家庭的矛盾衝突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認識,都是培養孩子個性和社會交往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

  此前的一年,艾博士剛剛完成一份關於“7歲兒童的認知世界”的教育研究項目,通過對150位科學家、公眾人物和教育家的造訪提問,最後寫就一本關於兒童教育的訪談書《小腦袋,大世界》。這本書風行歐洲,不到兩年就發行達25萬冊。2004年歲末,這本《小腦袋,大世界》中文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七歲,為什麼是七歲?

  作為3個孩子的母親,多納塔·艾什波茜詳細列出了一個孩子7歲前的教育清單。為什麼一定是7歲?她解釋,在大多數國家,制度化的學習都由7歲開始。因此它已經成為各種文化背景下人生的第一道門檻。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在學前兒童身上閃著智慧的光芒”,孩子對研究、實驗的好奇,對“認知世界”的強烈求知慾,在7歲前就達了高峰。

  清單,是體驗不是說教

  “讓孩子剝開一個橙子,欣賞切開的橙花,先聞聞它的香味,再一口一口吃掉。”“讓每個孩子都知道鄉愁,把一個能夠很好生活的地方確認為自己的家鄉。”來自150份訪談調查,所列出的教育清單可謂林林總總。翻譯趙遠虹至今仍能憶起初讀這份清單時的興奮:“原來覺得是孩子調皮搗蛋的事,都被列入其中。艾博士是想用體驗代替說教,同時也提醒大人,孩子體驗的樂趣千萬別給剝奪了。”

  快樂教育不是全部

  一份教育清單,似乎重新對孩子的學齡前教育提出了量化指標。趙遠虹解釋,這份清單連同這本書的出爐,都是德國教育界對快樂教育反思的產物。原先德國學前教育界始終有一個主流看法,就是要對學齡前孩子實施快樂教育。但是2000年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首次對32個國家15歲學生進行評估,德國學生成績明顯落後。德國教育界因此開始反思,艾博士的書就意在說明:作為成年人,我們往往低估7歲前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挑戰的需求。當他們解決問題時,大腦里分泌的荷爾蒙會使他們感到快樂和滿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