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
肋骨12對,左右對稱,後端與胸椎相關節,前端僅第1-7肋借軟骨與胸骨相連線,稱為真肋;第8-12肋稱為假肋,其中第8-10肋借肋軟骨與上一肋的軟骨相連,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離,又稱浮肋。胸骨是位於胸前壁正中的扁骨,形似短劍,分柄、體、劍突三部。
連線
肋椎關節:肋骨後端與胸椎之間有兩處關節。一個叫肋頭關節,由肋頭與椎體肋凹組成,多數肋頭關節內有韌帶將關節分成上下兩部分,第1、11和12肋頭關節則無這種分隔。另一個是肋橫突關節,由肋骨結節關節面與橫突肋凹組成。肋頭關節與肋橫突關節都是平面關節,兩關節同時運動(聯合關節),運動軸是通過肋頸的斜軸,運動時肋頸沿此運動軸鏇轉,肋骨前部則上提下降、兩側緣做內、外翻活動,從而使胸廓矢狀徑和橫徑發生變化。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線(如圖:胸肋關節):在第1肋軟骨和胸骨柄之間為直接連結,第2-7肋軟骨與胸骨之間則形成微動的胸肋關節,第8-10肋軟骨不與胸骨相連,而分別與其上方和肋軟骨形成軟骨關節,在胸廓前下緣組成左、右肋弓。
全貌
胸廓的形態,在成人為前後較扁、前壁短後壁長的圓錐形的骨籠(如圖),後方12個胸椎位於後壁中線,椎體向腔內突出,肋骨先向外,至肋角處轉向前行,再彎向內側經肋軟骨抵達胸骨。胸廓上口呈腎形,為後高前低的斜面,由第1胸椎、第1肋骨和胸骨柄上緣圍成,胸骨柄上緣約與第2-3胸椎間線平齊。胸廓上口有氣管、 食管及頭頸上肢的大血管等通過。胸廓下口寬大,前高后低,由第12胸椎,第12、11肋及肋弓、劍突組成。兩側肋弓的夾角叫肋下角,角度大小因體形而異。胸廓下口有膈封閉,食管和大血管等穿經膈的裂孔走行。肋間隙序數及活體判定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心、肺及膈各部的高度常以此為標準進行描述和記載,如心尖的位置一般在第5肋間隙中線左側7-9cm處。肋間隙的序數與其上方肋骨的序一致,即第5肋間隙位於第5肋骨下方。由於第一肋骨部分被 鎖骨遮蓋,故肋骨序數一般從第二肋開始觸摸計算,且第2肋有胸骨角做為明顯的定位標誌。在背部,常用胸椎棘突或 肩胛骨內上角和下角做參考,通常肩胛骨內上角平第2肋,下角平第7肋。
胸廓參與 呼吸運動,吸氣時胸廓各徑均增大,其前後徑和橫徑增大是肋骨和胸骨運動的結果,垂直徑的增大是 膈肌收縮、膈穹下降的結果。肋骨的運動,吸氣時肋頸沿自身長軸向後鏇轉肋體上提,並將其前端的胸骨推向前上,肋骨兩側外翻,所以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均加大,呼氣時做相反方向的運動,使胸腔容積減少。
臨床常見胸廓畸形
正常胸廓的大小和外形個體問具有一些差異。一般來說_曲側大致對稱,呈橢圓彤。雙肩基本在同一水平上。鎖骨稍突出,鎖骨上、下稍下陷。但慣用右手的人右側胸大肌常較左側發達,慣用左手者則相反。成年人胸廓的前後徑較左右徑為短,兩者的比例約為1:1.5。小兒和老年人胸廓的前後徑略小於左右徑或幾乎相等,故呈圓柱形。
1.扁平胸 扁平胸(flat chest)為胸廓呈扁平狀,其前後徑不及左右徑的一半。見於瘦長體型者,亦可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等。
2.桶狀胸 桶狀胸(barrel chest)為胸廓前後徑增加,有時與左右徑幾乎相等,甚或超過左右徑,故呈圓桶狀。肋骨的斜度變小,其與脊柱的夾角常大於45度。肋間隙增寬且飽滿。腹上角增大,且呼吸時改變不明顯。見於嚴重肺氣腫的患者,亦可發生於老年或矮胖體型者。
3.佝僂病胸 佝僂病胸(rachitic ehest)為佝僂病所致的胸廓改變,多見於兒童。沿胸骨兩側各肋軟骨與肋骨交界處常隆起,形成串珠狀,謂之佝僂病串珠(rachitic rosary)。下胸部前面的肋骨常外翻,沿膈附著的部位其胸壁向內凹陷形成的溝狀帶,稱為肋膈溝(Harrisoil’s groove)。若胸骨劍突處顯著內陷,形似漏斗,謂之漏斗胸(furnnel chest)。胸廓的前後徑略長於左右徑,其上下距離較短,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前側壁肋骨凹陷,稱為雞胸(pigeon chest)。
4.胸廓一側變形 胸廓一側膨隆多見於大量胸腔積液、氣胸、或一側嚴重代償性肺氣腫。胸廓一側平坦或下陷常見於肺不張、肺纖維化、廣泛性胸膜增厚和粘連等。
5.胸廓局部隆 起見於心臟明顯腫大、心包大量積液、主動脈瘤及胸內或胸壁腫瘤等。此外,還見於肋軟骨炎和肋骨骨折等,前者於肋軟骨突起處常有壓痛,後者於前後擠 壓胸廓時,局部常出現劇痛,還可於骨折斷端處查到骨摩擦音。
6.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變 嚴重者因脊柱前凸、後凸或側凸,導致胸廓兩側不對稱,肋間隙增寬或變窄。胸腔內器官與表面標誌的關係發生改變。嚴重脊柱畸形所致的胸廓外形改變可引起呼吸、循環功能障礙。常見於脊柱結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