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跡
抗戰爆發後,河南半壁河山淪陷,西峽一帶成為全省抗戰的大後方,臨近他家的西崗村開設了127後方醫院。1943年,經熟人介紹,十八歲的胡永傑到該醫院當勤務兵,主要任務是服務軍醫。
在127醫院工作一年多後,胡永傑被分到78軍新編44師130團衛生隊當衛生員。44師是新成立的,駐紮在陝西,西峽口戰役中後期,這個師奉命參與了戰鬥。在前線,胡永傑目睹日軍暴行,讓他對中國醫院救治日軍傷兵的事更加糾結和困惑。
1945年4月,胡永傑所在的部隊接替85軍,與日軍在西峽丁河鎮一帶對峙。130團衛生隊在隊長符保善的帶領下,駐紮在重陽、丁河交界處。
抗戰勝利後,新編44師撤銷編制,胡永傑被分到山東濟南魯北師管區衛生所,後又到濟南第三兵站醫院。1948年濟南解放,他想回老家務農,但被國民黨收容站收容,不得不跟著國民黨大部隊撤退。
新中國成立後,胡永傑先是在老家務農。1950年,經人介紹,他到缺醫少藥的陝西山陽縣衛生院當醫生,後又到陝西鎮安縣醫院當醫生,一生治病救人。由於他醫術精湛、醫德又好,當了三屆鎮安縣的政協委員,直到62歲才退休。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在南陽、西安、西峽工作安家,他和老伴一年在三地輪流居住,晚年生活安穩、平和、幸福。
在後來長期的行醫生涯中,胡永傑對當年救治日軍傷兵的事不再糾結,“那是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能因為日軍殘暴,我們就不講人道!”老人說,“不能忘記(那段歷史),不管對中國對日本,和平都是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