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苓湯

胃苓湯

胃苓湯是一種中醫湯藥,具有清熱燥濕,健脾燥濕,和中利水之功效。

基本信息

組成

蒼朮(泔浸)8錢,陳皮5錢,厚朴(姜制)5錢,甘草(蜜炙)3錢,澤瀉2錢5分,豬苓1錢半,赤茯苓(去皮)1錢半,白朮1錢半,肉桂1錢。

用法

上藥銼碎。每服15克,加生薑5片,大棗2枚,水煎服。

主治

赤茯苓赤茯苓
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如水,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脾濕過盛,浮腫泄瀉,嘔吐黃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閒,大便飧泄,濡瀉。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沉冷證小便不利,及胃虛不和,早晨心腹痛。陰囊腫,狀如水晶,時痛時癢出水,小腹按之作聲,小便頻數,脈遲緩。脾胃受濕,嘔吐泄瀉。黃疸。陰水。中暑挾食不消,吐瀉腹痛。飲食停積,浮腫泄瀉。臨床上常用於濕邪中阻,脾陽受困,升降失司,傳導失常,膀胱氣化不利等多種疾患。現代醫學認為該方可治療腎炎、尿路感染、心臟病、腸炎等

加減

癢感明顯者,加白鮮皮;若濕滯、食滯重者,加焦檳榔伏龍肝。關閉加桃仁承氣湯。里急後重加黃連、倍芍藥。里急甚者加木香、檳郎。急性胃腸炎、水樣便重者加黃芩、黃連

各家論述

胃苓湯所需的藥材胃苓湯所需的藥材
方中厚朴、陳皮、蒼朮、甘草燥濕和中;澤瀉、豬苓、茯苓、白朮健脾利水;赤苓、黃柏、滑石清熱利濕;枳殼行氣以助水濕之運化。臨床治療濕盛型濕疹,如有濕盛無熱的特徵,即可套用。

附註

經驗對金飲子(《加減靈秘十八方》)、胃苓散(《普濟方》卷三二一引《大全良方》)、術苓湯(《女科萬金方》)、平胃五苓散(《脈因症治》卷上)、對金飲子(《醫學綱目》卷二十三)。

中藥方劑之W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