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胃苓湯

藿朴胃苓湯

藿朴胃苓湯功效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宣化暢中,芳香化濕。

基本信息

方劑名稱

藿朴胃苓湯

藥物組成

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藿梗苡仁通草茯苓豬苓澤瀉

加減

兼風者,汗出惡風;兼寒者,惡寒無汗,前法酌加蘇梗、桔梗、豆豉、蔥白、生薑之類;邪在經絡,一身掣痛,酌加桂枝、水炒防己、秦艽之類,以開毛竅經絡之壅;兼暑者,面赤,口渴,心煩,前法去蔻仁,酌加扁豆花、鮮荷葉清香辟穢,連翹、山梔、滑石輕清微苦淡滲,以解暑濕熱之結。

處方來源

方出《醫原》卷下,名見《濕溫時疫治療法》。

方劑主治

濕氣內蘊,氤氳濁膩,證見面色混濁如油膩,口氣濁膩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膩;膜原邪重則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脈息模糊不清,或沉細似伏,斷續不勻,神多沉困、嗜睡。

方劑功效

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宣化暢中,芳香化濕。

各家論述

《中醫方劑與治法》:方用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濕,使陽不內郁,則身熱自解;藿香、白蔻、厚朴芳香化濕;厚朴,半夏燥濕運脾,使脾能運化水濕,不為濕邪所困,則胸悶肢倦,苔滑口膩等證即愈;再用杏仁開泄肺氣於上,使肺氣宣降,則水道自調;茯苓、豬苓、澤瀉、苡仁淡滲利濕於下,使水道暢通,則濕有去路,共奏開源潔流之功。全方用藥照顧到上中下三焦,以燥濕芳化為主,開宣肺氣,淡滲利濕為輔,與三仁湯結構略同。此方宣肺達表於上,淡滲利濕於下,體現上下分消之法。

附註

本方方名,《感證輯要》引作“藿朴夏苓湯”,方中通草,《感證輯要》作“淡豆豉”。又,本方劑量及用法,《濕溫時疫治療法》作:杜藿香一錢半至二錢,真川朴八分至一錢,姜半夏二錢至三錢,光杏仁二錢至三錢,白蔻仁八分(沖),生米仁四錢至六錢,帶皮苓三錢至四錢,豬苓一錢半至二錢,建澤瀉一錢半至二錢;先用絲通草三錢或五錢煎湯代水,煎上藥服。

中藥方劑之藿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歡迎大家共同完善這些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