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胃切除後影響消化道吸收的病因:
1.胃機能受損、排空加快。
2.餐後膽胰分泌不同步。
3.胃切除後小腸腔內若干因素改變也可以導致吸收不良綜合徵。
4.攝食調節的改變。
臨床表現
1.營養不良
小胃綜合徵,進食後不適使病人長期處於半飢餓狀態。傾倒綜合徵和胃腸道吸收不良使病人消瘦和營養不良。
2.貧血
由於術後胃酸減少,影響鐵質的吸收,導致缺鐵性貧血。由於胃切除後抗貧血因子缺乏,造成維生素B吸收障礙,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3.腹瀉
多因畢Ⅱ式吻合後胃排空過快,小腸蠕動增強,消化與吸收不良所致。另外食物和膽汁、胰液不能很好地混合,喪失了胰液分解脂肪和膽鹽的乳化脂肪作用,影響脂肪吸收,導致脂肪瀉。
4.骨病
發生在術後5~10年後,以骨質軟化為多見,嚴重者可致骨質疏鬆。主要症狀有骨骼疼痛,下肢無力,容易骨折等。畢Ⅱ式術後食物不再經過十二指腸,鈣吸收減少。脂肪吸收不良也影響脂溶性維生素D的吸收。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因貧血而使血中血紅蛋白的總量降低。
(2)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①糞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纖維和糜蛋白酶含量測定 顯微鏡高倍視野下,脂肪球高達100個以上時(蘇丹Ⅲ染色),可考慮脂肪吸收不良;糞便中含氮量增加時,考慮系糖類吸收不良;糞便中肌纖維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時,都提示小腸吸收不良。 ②右鏇木糖試驗 小腸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減少。 ③放射性核素標記維生素B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 小腸吸收功能障礙者,尿內放射性核素含量顯著低於正常。
2.其他檢查
可作上消化道鋇餐、鋇灌腸及消化道內鏡檢查。
診斷
為了排除胰腺功能不足、輸入襻綜合徵、胃空腸結腸瘺、胃迴腸錯位吻合等特殊原因引起的吸收不良,除了常規血化驗檢測外,可作上消化道鋇餐、鋇灌腸及消化道內鏡等檢查明確。
鑑別診斷
1.慢性肝膽疾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內外膽管梗阻等,可因膽鹽的缺乏,使脂肪不能乳化及轉運,故可導致脂肪瀉。
2.小腸疾病
小腸切除過多(如小腸被切除全長的75%以上或僅剩餘120厘米時,稱為短腸綜合徵),胃結腸瘺或胃迴腸瘺都可因小腸的吸收面積減少,或食物不經過小腸或空腸而直達結腸,最終均可導致腹瀉。
併發症
胃切除術後吸收不良,往往出現營養不良、體重下降、消瘦、骨質疏鬆等併發症。
治療
1.藥物治療
(1)抗生素套用 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安美汀),能有效地控制需氧和厭氧菌群,並能糾正吸收不良。②頭孢拉啶。③甲硝唑(滅滴靈)。
(2)維生素補充 補充維生素B、A、D、E、K。
(3)胰酶製劑 補充糾正胰腺功能相對不足。
2.手術治療
手術指征:包括輸入襻綜合徵、胃空腸結腸瘺、胃迴腸錯位吻合、無特殊原因的胃切除後吸收不良藥物治療無效者。術式選擇:
(1)BillrothⅡ改為BillrothⅠ 已證明BillrothⅡ改為BillrothⅠ後,病人糞便脂肪丟失、維生素B吸收不良和小腸腔內細菌孳生得到糾正。
(2)胃十二指腸之間間置一空腸段恢復胃十二指腸通道 實驗證明間置空腸術後病人糞便脂肪排出量明顯低於常規胃切除後胃十二指腸或胃空腸吻合;與常規胃切除後BillrothⅠ、BillrotnⅡ病人相比,胃切除後胃十二指腸之間間置空腸術後病人體重增加。
預防
選擇合適的胃切除術對預防胃切除後吸收不良綜合徵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