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情志抑鬱,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餵養不當,營養失調,或久病虛羸。
病機
肝藏血,脾為生血之本。脾虛生化泛源,血不能沿肝脈滋養目竅,故見夜盲,白睛乾澀,眨目羞明。
辨證要點
眼乾澀不適,頻頻眨目,夜盲,苔薄白,脈細而弱。
臨床表現
初現雀目,白睛乾澀,眨目羞明,喜伏母懷,食少腹脹,面黃體瘦,精神萎靡,唇乾口渴,舌淡而嫩,苔薄白,脈細而弱。
治法
健脾消積,養肝明目。
常用方劑
八珍湯。
常用中藥
人參、白朮、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甘草。
針灸治療
取穴氣海、足三里、脾俞、肝俞、腎俞,用補法。
預防調護
1.患兒飲食應多進富含營養的魚、蛋、乳、肝類食品及新鮮蔬菜,如胡蘿蔔、青菜、水果等,以輔助治療。
2.黑睛表面若已軟化壞死,應約束患兒雙手,防止其用手揉擦眼部;醫護人員亦應注意,切勿用重力開瞼,以免促成眼珠穿孔。
3.對哺乳期的嬰兒及發育期的幼兒和兒童,以及孕婦和哺乳期的婦女,應適當補充營養,多吃新鮮蔬菜及蛋類、魚類等食物。對嬰幼兒,尤應做到合理餵養,防止飲食偏嗜和過食肥甘厚膩之品。
4.小兒若有疳積見症,應及早治療,凡患兒頻頻眨目,或閉瞼不開,喜伏母懷者,應警惕小兒疳眼的發生。
5.講究衛生,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忌口”。
轉歸預後
小兒疳眼如果不能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易致失明。全身若見腹大如鼓,青筋暴露,頻頻泄瀉,胃納全無,哭聲嘶啞而低微,手足俱腫者,病屬重危,不僅可能雙眼失明,而且還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