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梳妝樓位於縣城東偏南7.5公里處,東臨閃電河,西依狼尾巴山,座北向南,為青磚橫券無梁結構,通高9.1米,未下底基,地面為立磚基,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0.69米,樓內平面為正方形,上中為八邊形,再上為十六邊形,頂部為穹隆形,整體均以青磚清水壘砌,磚長35厘米,寬17.5厘米,厚5厘米,牆體底部厚1.64米,外面向上逐漸收分,每面牆體上部呈“山”形女牆,女牆上部疊澀出三層磚檐,檐下再疊澀出二層檐子,呈交錯之形。東西南牆體中部各設一橫券門,用一券一伏砌法,高3.6米,矢高1米,外飾一周“凹”形嵌線,外牆體留有排列有序的方孔各二排三個,北牆三排四個,孔正方形,邊長16厘米。樓的周圍曾有剝落的藍、綠、黃、白琉璃瓦。一九八二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十年代,根據其磚的形制和琉璃瓦片專家和學者均認為是元代建築。北大教授王北辰明確表示,該建築為蒙元風格和波斯造型的結合體。然多數專家均未能確定其建造年代和具體用途。所以一直延用民間所稱的肖太后梳妝樓。
名字由來
肖後,指遼景宗後肖綽,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遼聖宗之母肖太后。肖綽攝政後,在統和九年至統和二十五年(公元991-1007年)的連續16年間,遼帝、太后及部族大臣都在涼陵清暑,駐蹲並建行宮。肖太后梳妝樓是北宋年間專為肖後梳妝而建,故稱肖後梳妝樓 。
美麗傳說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乾隆初編修的《口北三廳志》,蒙語謂之“察罕格爾”,意即“白房子”,俗稱為“肖太后梳妝樓”。此前當地人對該建築有三種說法,一是,多數人相信其是肖太后的梳妝樓,是肖太后為打扮梳妝,由士兵每人從遠處捎一塊磚或一杯土,一夜之間蓋成此樓;二是“豎葬樓”即一得道和尚坐姿圓寂,為不破壞形態,以其形姿建築此樓;三是“樹葬樓”或“樹樁樓”,即以整樹為棺而葬,再建此樓為享堂,根據發掘第三種說法確定無疑。
建築特色
梳妝樓本身保存完好,它是在北方唯一保存的形制比較特殊的元代建築。形如一蒙古包,全部用青磚砌築。平面為正方形,邊長9.3米,是一般常見之喇嘛塔座形制。“梳妝樓”通高15米,基平面為正方形,邊長9.3米,頂部為圓拱形,四面磚砌牆體,表臥砌白灰磚,未灌灰漿,牆厚70厘米。四面均辟門。全樓建築全部用磚,未用一點木料。早先內有壁畫。頂上原有琉璃瓦鑲嵌,金碧輝煌,十分壯觀。南面偏東辟拱形門,東西兩面為拱形窗,上為闌額,再上砌出稜角牙子兩層收分成頂。從南門進入中間,樓下為四角,上為八角。角間為圓柱,上托闌額、普柏枋,再上為單抄四鋪作斗拱,斗拱之上層層疊澀而成巨大穹窿頂,猶如天幕,高約15米,極富神密色彩,頂中空,以磚覆蓋。梳妝樓北面尚存有圍牆和建築基礎。
相傳為蕭太后梳妝檯,實際並非遼代所建,依形制分析,乃元代所建,而且應是宮中一座神殿。構造和一般廟宇中殿堂不同,如下部為方塔式座,上承巨大穹窿頂,酷似中世紀的天文台。完全仿自蒙古包形式,體現了民族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發掘過程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多民族國家,可遺留下來的建築文物卻鳳毛麟角。而在內蒙古高原南緣的河北省沽源縣卻保存著一座全國罕見的元代古建築,這就是民間傳說的遼代聖宗之母蕭太后的“梳妝樓”。經文物部門發掘考證,原來這是一處元代的古墓群,主墓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駙馬墓。沽源縣在歷史上曾是契丹(遼)、女真(金)、蒙古、回、滿等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是草原民族向中原地區發展,中原文化向草原地區滲透的必經之地,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獨特的文化發展區域,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1982年修整時,在樓基附近地下掘出黃綠琉璃瓦,應是頂部飾物。然而史書對此沒有任何記載,許多考古學者也是眾說紛紜,但民間都傳說它是遼代蕭太后的“梳妝樓”。
1999年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沽源縣文化廣播電視局,對俗傳的“梳妝樓”進行考古勘察時發現,此處竟是一個長140米,寬74米的陵園。樓內是一座古墓,在地下2米左右,發現一長體豎穴磚石墓,墓內並列三具棺木,中間棺木極其獨特,從整體看像半截松木橫臥其中。東西兩個棺木與現代棺木類似,但西邊棺木出土後仍嶄新如初,棺底有兩層,上層有七個與北斗星類似的七個圓,史稱“七星棺”。棺底全用青磚砌成,上鋪一層枕木,棺與棺之間均用磚牆相隔,並有木條相襯,然後用鐵條箍緊,上覆大青石。三名死者為一男二女,男即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婿闊里吉思,二女即闊里吉思的兩個妻子,身份均是公主。死者服飾華麗、考究,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質孫服和織金綿,並具有等級很高的龍紋鎏金銀帶裝飾,還發現朱梵文咒語及其圖案。同時還出土寶劍、古錢幣、銅印等若干珍貴文物。據文物專家介紹,元代蒙古人的墓葬在全國少見,而具有這種墓上建築的墓葬形制,並以樹為棺在河北獨一無二,在中國也屬罕見。
2001年,又對“梳妝樓”附近進行發掘,共發現了17處墓穴,從出土的文物及其規模判斷,這些人均為主墓的同輩和長輩。
最新發現
神秘遼代肖太后“梳妝樓”原是忽必烈的駙馬墓在河北沽源縣境內俗傳多年的遼代肖太后“梳妝樓”,正式被確定為元代忽必烈的駙馬之墓。至此,這一古老的建築物終於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
“梳妝樓”屹立於張家口沽源縣境內的閃電河畔,是壩上草原惟一一個保存完整的並被專家青睞的歷史遺存。其形態獨特、風格甚殊,曾於1982及2001年被評為省級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流傳這一建築物是遼代肖太后的梳妝樓。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曾有不少專家到此考察,但是均未能確認其“真實身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梳妝樓”幾乎成了歷史之謎。
然而,從1999年以來,省文物局對“梳妝樓”進行了試探性發掘,在樓內中央竟挖掘出一個古墓,墓內發現了三具棺木,出土了若干極有價值的文物。又在該墓周圍進行了大面積地挖掘,共發現了17個新墓穴。出土的一塊殘缺的漢白玉石碑揭開了墓主人的謎底。石碑上清晰地寫著闊里吉思字樣。經查《元史傳》,闊里吉思即是忽必烈的女婿,他的兩個妻子的身份均是公主。“梳妝樓”之謎終於被解開。
墓的發掘對研究元代蒙古族的葬俗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彌補元史研究的空白。另據了解,該墓還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