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中學

聚源中學

【聚愛匯源自強不息】 聚源中學位於都江堰市聚源鎮,分為國中部(七一聚源中學)和高中部(八一聚源高級中學)。 學校以首創農村國中寄宿制教育而聞名全市,每年因向各類高一級學校輸送大量優秀學生成為本市十大生源基地校之一,每年因教育教學工作成績顯著而受到了上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表彰;學校先後被授予成都市級"合格國中"、都江堰市級"文明單位"、"校風示範校"等稱號;學校通過創建農村名校樹立起良好的公眾形象。學校已成為本市農村國中教育中的一所優質學校,在本市及周邊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和知名度。

基本信息

教育理念

聚源中學聚源中學
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把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作為第一要務,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作為重中之重,把促進學生不斷走向成功僑為根本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推動新一輪課程改革,堅持在"兩改"中不斷創新。

學校堅持以教育科研作引導,推動學校"兩改"工作,促進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教育行為方式的變化。學校從實際和需要出發開展了省級課題"國中語文讀寫結合系列訓練"、成都市級課題"國中數學新課堂教學模式"、"國中物理六步啟發式教學模式"等項目的研究與實驗。教育科研豐富了學校成果,激活了學校的改革與研究,保證了學校改革的科學性與探究性。

改革發展

學校的發展,教育的改革,質量的提升,教育人才是根本的保障。這些年來,學校堅定不移地實施教育人才強校戰略,把教育人才隊伍的建設與開發作為重中之重,努力促進教育人才資源向教育人才資本轉變。學校積極改革對教師的評價和利益分配製度,對教師的評價注重能力和業績;利益分配向優質推進;在評價晉級方面打破論資排隊。這系列改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成長發展,堅定實施名師工程。

按照教育思想先進、師德修養良好、業務精良、善於教學、有專長特色的要求培養教師隊伍,用名優教職工引領和帶動新教師。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關心教師生活,合理滿足教師需要,尊重教師差異和創造性勞,注教師發展,儘可能為教師的學習進修自我展示、評優晉級提供機遇平台,通過幫助教師成功促進學校走向成功。

鼓勵教師從事改革和教育科研,使廣大教師在教改科研中得到提高、升華和發展。通過教育人才隊伍的建設與開發,學校教師隊伍結構發生了質的飛躍,形成了隊伍年輕化,富有改革創新活力、專業化程度高、學科配套、教學教研能力強、適應課程改革、學生歡迎的教育人才隊伍。正是這支高素質的優秀教育人才隊伍,促進了學校振興和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從而樹立了學校良好聲譽和良好公眾形象。

生活條件

為了適應和滿足農村城鎮化發展對農村優質教育日益擴大的需求,學校近期又通過多方籌措,投入100多萬元,新建可容納1000人的學生公寓和學生餐廳,完善寄宿制教育的條件設施。與此同時,通過改革和創新,形成了學生服務和後勤管理社會化的全新運作機制。目前,學生公寓面積近4000平方米,備有床位近1000個,專職服務人員達10多人。

優越的寄宿制條件,學生需要為本的誠信服務,學生充分發展的教育質量,樹立起住讀教育的質量品牌和良好聲譽。學校寄宿制教育,在全市及周邊地區形成了強烈的輻射和影響。"聚中人"在各個教育發展時期都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和值得榮耀的驕傲。超越自我,卓越發展,是"聚中人"的不懈追求,更是"聚中人"的可貴行動。目前,"聚中人"正抓住機遇,向著農村名校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朝前挺進。

學校簡介

七一聚源中學

校以首創農村國中寄宿制教育而聞名全市,每年因向各類高一級學校輸送大量優秀學生成為本市十大生源基地校之一,每年因教育教學工作成績顯著而受到了上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表彰;學校先後被授予成都市級"合格初"、都江堰市級"文明單位"、"校風示範校"等稱號;學校通過創建農村名校樹立起良好的公眾形象。學校已成為本市農村國中教育中的一所優質學校,在本市及周邊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和知名度。

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把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作為第一要務,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作為重中之重,把促進學生不斷走向成功僑為根本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推動新一輪課程改革,堅持在"兩改"中不斷創新。

學校堅持以教育科研作引導,推動學校"兩改"工作,促進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教育行為方式的變化。學校從實際和需要出發開展了省級課題"國中語文讀寫結合系列訓練"、成都市級課題"國中數學新課堂教學模式"、"國中物理六步啟發式教學模式"等項目的研究與實驗。教育科研豐富了學校成果,激活了學校的改革與研究,保證了學校改革的科學性與探究性。

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學前身都江堰市聚源中學,始建於1969年,位於聚源鎮走馬河畔。在40年的風雨歷程中,聚源中學與時俱進、爭先群倫,以教學質量高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給聚源中學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和難以抹去的傷痛。2008年12月17日,由中組部抗震救災特殊黨費援建的新聚源中學破土動工,新學校由上海華東建設發展設計有限公司設計、上海第二市政公司承建,川西民居風格,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按抗震烈度8度設防。黨性關懷、上海援建、根植四川、精神承傳。大氣的大門暗示火炬與旗幟是革命元素的繼承和展現,青灰色磚牆間夾紅灰色磚帶的外形修飾寓意與上海中共一大會址血脈相連,是海派情結與川西風格的完美融合,是川西人民對歷史對本源的潛在依戀,是度身定做的一種契合感、歷史感、文化縱深感。莊重的細部、舒展的屋面、流動的迴廊,外表和諧而融於境,內蘊大愛而表其情。

新聚源中學於2009年九月一日竣工並投入使用,為紀念黨的如海深恩,學校命名為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學。學校占地80畝,總投資7034萬元。各類用房總建築面積25500平方米。校園建有300米環形塑膠跑道及田徑運動場、足球場、籃排球場。配有先進的校園廣播系統、校園網路系統和校園電視系統,教師電子備課中心、語音室、圖書閱覽室、科技活動室。設有雷慶瑤勵志輔導站,湖南衛視攝影班,以及美術、書法、形體、舞蹈等學生社團。學校建設規模為48個教學班,最多可容納學生2160人。現有教師126人,3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845人。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式初級中學校。可容納700人次就餐的疊層食堂和標準的男、女生公寓為孩子們溫馨生活、愉快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歷經地震摧殘、板房洗鍊,風雨後的聚源中學將銘記黨恩,不負厚愛,繼往開來,為莘莘學子築就一個更加溫馨、更適合發展的成長樂園!

八一聚源高級中學

學校概況

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級中學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後成都軍區按照中央軍委統一部署援建的一所全新的現代化學校。

學校位於都江堰市聚源鎮迎祥村,占地116畝,建築面積37753平方米,投資1.335億元。共有教學樓、綜合辦公樓、實驗樓、學術報告廳、風雨操場、學生公寓、教師公寓、食堂等10棟單體建築,按8度抗震設防建造。規劃48個教學班,可容納2400名學生,實行全寄宿制管理。學校現有教職工165人,其中專任教師146人,中、高級教師98人,占教師總數的67.1%,4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140人。

學校特色

軍隊持續關愛。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級中學由中央軍委統一部署成都軍區援建。是按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建設的設施一流,實施全寄宿、全封閉、半軍事化管理的嶄新學校,是成都市災後恢復重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工程。

在成都軍區的關懷下,八一聚源高級中學掛牌為軍事院校生源基地;學校與“抗震救災英雄陸航團”達成共建協定;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張建華少將擔任學校榮譽校長;成都軍區陸航團康江林副參謀長擔任學校總軍事輔導員;陸航團為學校所有班級配備軍事輔導員;軍校雙方開展豐富多彩的共建活動。

名校引領發展。為了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根據成都市市委市府要求,按照成都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成都七中與都江堰市教育局簽訂協定,由成都七中領辦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級中學。

成都七中組建了以特級教師、四川省優秀校長劉國偉同志為名譽校長,以成都七中校長助理陳剛為校長,成都七中教務副主任胡勇和成都七中教育處副主任江宏為副校長的學校領導班子;組建了以七中老校長、黨委書記、特級教師、教育教學專家王志堅同志為主任的專家委員會,組建了由七中中層幹部、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等教學骨幹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

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級中學將組織教師參加七中的集體備課,定期到七中跟崗學習。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級中學的遠程教育直播班,與成都七中異地同步教學、同步備課、同步作業、同步考試;由成都七中把關教師、授課教師、技術教師和我校輔導教師協同作業,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確保優良的教學質量。

成都七中為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級中學的優秀學生留出學位,在招收的新生中,選拔10名學生到成都七中本部就讀,到高三時還將另選拔5-30名學生到成都七中本部就讀,為特優學生鋪就一條更加寬廣的成才之路。

社會各界關愛。震後媒體的強力報導,聚源得到了海內外的高度關注,聚源人承受災難的苦痛和面對困難的勇毅,激起了社會各界的深切關懷。學校設立了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助學金、上海電機學院勵志獎學金、紅十字會助學金、上海工商聯助學金、彭偉獎學金、體育彩票獎學金等,讓品學兼優經濟困難的學子得到充分的幫助。

學校精神文化

校訓:審是遷善自強不息

教育理念:尊重生命,遵從規律

辦學思想:生命為本,發展為重

辦學追求:讓每一個生命得到發展,贏得尊嚴,獲得幸福!

三年目標

創建“成都市文明單位”

創建“四川省校風示範校”

創建“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