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姆布洛喬教堂

聖安姆布洛喬教堂

聖安姆布洛喬教堂建於義大利的米蘭城,也稱聖安布洛喬教堂,建造的年限約在公元1077至1140年間。巴西里卡建築也曾探索過照明條件,為取得中廳有直接的天光,有的教堂在中廳用一排橫向的短拱,但這樣就減弱了內部空間向祭壇集中的目標性,有的就降低側廊上拱頂的高度。

基本信息

【名稱】聖安姆布洛喬教堂
【類別】建築教堂
【年代】公元1077~1140年
【原屬】義大利
【簡介】
自從基督教被承認為合法以後,新建的教堂所襲用的建築形制為羅馬晚期的巴西里卡式。巴西里卡是一長方形的大廳,縱向幾排柱子把它分割成三長條空間,中間一條較寬,為中廳,兩側的窄一點,是側廊。中廳比側廊高,在兩側開著高窗戶。這種巴西里卡最初是木屋架頂,屋蓋很輕,所用的柱子也較細。聖壇是一半圓形的房間,一般必須在東端,大門因而朝西,並用半穹頂覆蓋。聖壇的前面是祭壇,祭壇之前為唱詩班的席位,也叫聖歌壇。經過發展,有的在祭壇前又增建了一道橫向空間,大一點的還分成中廳與側廊,其高度與寬度同正廳的對應相等,因而形成了一個十字形的平面,縱向長,橫向短,故又稱拉丁十字式建築平面。
本圖這一座教堂即是此類式樣的典型,它建於義大利的米蘭城,也稱聖安布洛喬教堂,建造的年限約在公元1077至1140年間。 巴西里卡建築也曾探索過照明條件,為取得中廳有直接的天光,有的教堂在中廳用一排橫向的短拱,但這樣就減弱了內部空間向祭壇集中的目標
聖安姆布洛喬教堂的中廳陳設
性,有的就降低側廊上拱頂的高度。到了11世紀下半葉,在侖巴底、萊茵河流域和諾曼第的一些教堂里,就在中廳上面採用了技術難度較大的十字拱,但由於建築經驗積累尚不足,這種十字拱在施工時很難求得精確,以致交線總是歪歪扭扭,對角的骨架券雖可以校正這種缺點,但因對角線的券的半徑大於縱向與橫向的券的半徑,拱頂在中央仍隆起得很高。聖安布洛喬教堂內的前後十字拱就是這樣,所以內部的音響效果很壞,空間也不夠簡潔,中段隔著一個採光穹頂,減弱了室內朝向祭壇的吸引力。這種缺點直至12世紀中葉也未有減少,即是說由拱頂帶來的一些技術與藝術形式的問題,至此還沒有很好解決。
半圓形的聖壇有採光的窗戶,穹頂上是彩色大理石鑲嵌畫,由於光線投射不到天頂,畫面昏暗不清。祭壇前豎一柱式門楣,上有鑲嵌浮雕。圓柱是立在祭壇上的,既不莊重,也不協調。中廳內沒有任何裝飾,一些幾何形邊飾帶著明顯的拜占庭圖案風格。這一切恐怕要在哥德式建築中才能迎刃而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