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老河口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中的一種,誕生於湖北襄樊市所轄老河口。
溯源
老河口木版年畫興盛於清乾隆至光緒年間,至解放前,老河口市區印製木版年畫的作坊有劉源盛、德茂公、和順成、松昌福、萬源永等十幾家。這些印刷作坊規模小的有幾十人,大的有一百多人,工人們一年四季從事年畫印製,產品遠銷鄰近的陝西、河南、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區。每逢農曆新年,當把五顏六色、雄赳赳氣昂昂的鬥神往大門上一貼,即使家徒四壁的人家,也有了新年的喜氣和希望。老河口的木版年畫,就像天津的楊柳青一樣,成了這些地區百姓共同的記憶。由此可見,老河口在當時已是鄂西北、豫西南地區木版年畫製作基地。隨著科技的進步,木版年畫雖已淡出經濟舞台,但作為傳統藝術,仍有著較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老河口木版年畫,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氣息。構圖飽滿而主次分明、線條密實卻一絲不苟、顏色豐富而對比鮮明、均衡中力求變化,整個流程全部是沿用古法手工製作,工藝流程十分複雜。
題材
大多取材於歷史戲劇、演義小說、民間故事、傳說,也有適應需要刻制的農曆、農事諺語、書法條幅等,題材廣泛.表現質樸、原始,有著強烈的民族原生態氣質。主要表現形式有中堂、鬥神、貢箋、歷畫、喜畫等二十多種,其中以鬥神為多,表現類別大致為五類:一為吉祥寓意類,反映人民民眾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如《燃燈道人》、《趙公元帥》等。二為民間童話,如《老鼠娶親》、《過猴山》等,題材富於想像,生動有趣。三為戲曲故事類,以戲曲人物為題材,畫面造型完善,且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如《楊家將》、《焦贊孟良》、《關公》、《岳飛》、《鍾馗》等。四為民風民俗類,如《百壽圖》、《和氣娃娃》、《麒麟送子》、《一團和氣》,反映了社會風土民情。五為花鳥瑞壽類,如《富貴春榮》、《百鳥朝鳳》,表現了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從風格、樣式、色彩、造型等表現形式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表現技法上突出構圖飽滿而層次分明,線條密實卻一絲不苟,顏色豐富而對比鮮明,均衡中力求變化。在創作方法上,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不受自然現象約束,高度概括、高度誇張、畫面飽滿、形態生動,既合物理又合法度。尤其人物造型,注重人物心理精神狀態表現,比例適當,面部表情生動、完美。陳義文塑造的神,一個個可敬、可親、可愛,是人中之神,是能與人互通靈性之神,可謂神形兼備,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在當時,木版年畫屬市場占有份額很大的實用美術,遍及千家萬戶。目前雖已演變為純藝術,但仍不失為不可多得的民風民俗教科書和研究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課題。上世紀80年代,陳義文的作品先後參加了“湖北民間美術展”和“首屆中國藝術節”,有3幅作品送至東南亞各國展出,有1幅作品被選入湖北版國中美術教材,大量作品被許多省級博物館收藏。2007年11月,陳義文還參加了在武漢舉辦的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中央電視台、湖北電視台錄製播放了《陳義文木版年畫》專題片,陳義文的藝術成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表彰。
傳承
由南派木版年畫的發源地桃花塢經河南的朱仙鎮傳於老河口。據調查,目前,鄂西北
從事民間木版年畫雕刻的老藝人僅有陳義文。
陳義文祖籍河南社旗,祖祖輩輩從事民間木版年畫藝術,家有祖傳年畫原版幾十塊,被譽為“南派”木版年畫傳人。他祖父那一代移居老河口。陳義文從小隨父在襄樊、南陽各縣刻年畫,賣年畫。他創作的木版年畫,曾先後參加1986年“湖北省民間藝術展覽”和1987年“首屆中國藝術節”,有多幅作品走出國門到東南亞各國展出。有一幅作品被選入湖北版國中美術教材,不少作品被許多省級博物館收藏,今年加第八屆中國藝術節。 老河口市政府於2005年啟動了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程,並在市博物館設立了木版年畫展廳、印刷作坊、資料保護庫和木版年畫印製銷售體系。目前已有部分木版年畫以不同形式進入市場,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6年,老河口市政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將陳義文木版年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和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項目,加大了對陳義文木版年畫的保護和利用力度。現在,我市的木版年畫,經過保護、傳承和開發,正重新綻放出異彩,已被列入省和襄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1年3月17日,記者第8次走進老河口市陳義文巷,見到老人的時候,欣喜地看到,86歲的老人依然健康,思維敏捷。他興奮地帶著記者,到樓上看望正印刷年畫的小兒子陳學勤和孫子陳洪斌。今年33歲的陳洪斌基本掌握了木版的雕刻、顏料的熬制、年畫的印刷技術,目前僅欠火候。同時,老人說,社區內的一個公司,每個月要從他這裡購買200張以上的年畫,裝裱後銷往外地。如今,再也不擔心這個遺產項目在自己的手中絕跡了。
發展
老河口木版年畫的雕版樣式基本都為祖傳,早先的藝人大多熟稔繪畫和雕刻兩門技藝。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這些雕版印刷的畫像還能經常看到,以此為生的藝人也能維持溫飽。後來,隨著膠印年畫的廣泛普及,耗工費時且題材單一的木版年畫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老河口木版年畫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
民間傳統文化的很大部分,一般掌握在少數才藝精湛的藝人巧匠之手,大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沒有繼承人,即可能消失。而且民間傳統文化作為一方水土獨特的產物,它的某一獨特文化形態,通常只存在於某一獨特地域和人群當中。這些特色,就決定了民間傳統文化是一種處於相對弱勢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形態。
在現代化進程中,民間傳統文化受到強勢的商業文化的衝擊和擠壓是一種普遍現象,許多國家不約而同地加大了保護民間傳統文化的力度。中國也由中國文聯副主席、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於2003年2月18日正式啟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而木版年畫的搶救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龍頭工程已先行啟動,全國性木版年畫的搶救工作已經開始進行。
“北有楊柳青,南有陳義文”,老河口木版年畫唯一的傳承人陳義文創作的木版年畫,有著濃厚的地方民間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氣息.
2009年,經過上級部門批准,陳義文所住的小巷修葺一新,正式被命名為“陳義文巷”。而老河口木版年畫,也先後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上露面,吸引了不少民俗愛好者的關注。
2011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為陳義文頒發了“中國木版年畫搶救與保護工作特殊貢獻獎”。
政府部門也已經在保護傳承上做好文章,建好老河口木板年畫保護傳承基地,培養好傳承人,將傳承保護與時代發展有機結合,從而使老河口木板年畫這一國家級文化瑰寶能夠持續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