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簡介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德經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千字左右。《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
老子傳說
太上老君是道教對老子的尊稱。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又號老聃,春秋時陳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經》五千言。後世道教將他尊奉為祖師。
傳說老君生於天皇氏之初,通曉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稱為萬法之師。老君雖歷代都有所顯化,但始終沒有得到誕生的機會。遂和光同塵,藉以臨凡傳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後,他從太清仙境分神化氣,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後,容顏常少,神氣安閒。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氣和平,眾惡不侵,冬無凝寒,夏無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獸守衛堂前。這樣,經過了80年,有一天,玉女夢見天開數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邊玄雲繚繞。玉女醒後,起身來到渦水園中。此時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樹上,手扳樹枝,對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見日精漸漸變小,從天空墜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飛到口邊,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從左肋下涎生一小兒。這孩子一生下來就走了九步,步落之處,蓮花綻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我當開揚無上道法,普渡一切動植眾生”。玉女將他扶坐道李樹下,他又指著樹說:"這樹的名字就是我的姓。"這時,陽景重耀,瑞靄蔭庭,萬鶴翔空,九天稱慶。玉女看去,只見他鶴髮龍顏,頂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門,美眉廣頰。玉女帶他到池中洗澡,忽見九條龍飛駕而來,化做九條巨鯉,吸水為他噴浴。此時,他已能言語行動,見到他的人都覺得非常奇異。此子生下9天,身體便有九變。到了6歲時,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陽。人們因他生下來就是白頭髮,便稱他為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靈飛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於是招來老子說:"我就要走了,會有太乙元君教你煉丹之術。"說完已有千車萬馬,五帝上真,擁抬著八景玉輿,迎玉女升天。
老子拜送了母親,便開始遠遊山澤,求煉神丹。他來到嶗山,遵聖母囑咐向太乙元君問道。太乙元君授以修煉神丹之術及各種法術。老子曾經問元君:"凡民無知,死者甚眾;撫心流血,見了叫人傷悲,想給他們神藥,叫他們都得長生不死。可以嗎?”元君說:"不可。天生萬物,有善有惡,善者應該叫他生存,惡者應叫他滅絕,不能都給什麼長生之藥。"
老子得此言,便尊從其理,勸諭世人;即所謂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煉而成。而老子自己則因此守真抱一,煉丹服氣,直到能乘空凌虛,出有入無,變幻莫測。
周文王時,被召為守藏史。武士、成王時又為柱下史。昭王時,去官歸隱。後來為要開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騎著青牛,準備過函谷關而去。關令尹喜知道後,特來求道。老子見他很虞誠,便留下五千真言,這就是後世傳誦的道德經。因這五千言,他成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為道教的祖師。
到了唐朝初年,晉州有個叫吉善的人。有一天,吉善正在羊角山上走,遠遠看到一位老公公,騎著一匹白馬緩緩而來。他儀表堂堂,容貌偉岸。老者來到吉善面前,將自己的身世告訴了吉善,吉善轉告給了唐高祖。高祖覺得非同小可,正好可藉此誇耀祖宗,便認老者為祖。於是,就在羊角山見到老者的地方立了一座廟宇,追尊這位老者為太上玄元皇帝,又稱做太上老君。這樣,老君便又成了唐朝皇室的祖先。
老子文化廣場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鎮,太清宮鎮舊名厲鄉曲仁里,是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道家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據史志記載,東漢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桓帝劉志派中常侍管霸前來創建,始名老子廟。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延續至今。自"靖康之亂"後,太清宮屢遭破壞,後又數度廛修。
老子廟
據《後漢書》和《鹿邑縣誌》記載,太清宮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並立老子祠碑。《水經注》載渦水又北,適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文。碑北有雙石闕,甚整肅是也。此後,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典籍中都有皇帝親謁或派大臣拜謁的記載。特別是唐朝帝王,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稱是老子後裔,尊老子為聖祖,以老子廟為家廟。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為始祖,大興土木建造宮闕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建祠堂,稱紫極宮。武后武則天於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后,擴建李母廟為洞霄宮,俗稱後宮,其規模相當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兩度親渴老子廟,於開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為高上大道,金闕天皇大帝,親為《道德經》作注,御筆全文鎊立《道德經注》碑一通。天寶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詔改紫極宮為太清宮。相傳,當時前宮祭祀老子,後宮祭祀李母。兩宮相距一里,中間隔有一河,曰清靜河,河上有橋,橋曰會仙橋。前宮住道士,後宮住道姑。兩宮相商事宜,則以雲牌傳示,不允私自來往,其規矩之嚴猶如皇宮。前宮午門聳立,御道直坦,院內以太極殿為中心,周圍有七元殿、五嶽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將太極殿環抱其中。唐王室將太清宮奉為家廟,所以其建築風格頗類長安王宮。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樓台殿閣六百餘間,其氣勢宏偉壯觀,建造精緻華麗,金碧輝煌。
老子廟會
鹿邑老子廟會是為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老子。老子廟會起源於漢代,據《後漢書.桓帝本記》載,延熹八年,漢桓帝派大臣到老子廟朝拜老子並建老子祠 形成了以祭祀老子為中心的廟會活動。老子廟會興盛於唐代,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庚申敕老子誕日(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降聖節,此後信眾雲集,廟會日久成形。 老子廟會從起源至今,保留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原生態,以其獨有的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國廟會文化中具有獨特性,發掘、搶救和保護老子廟會,對於擴大老子文化在民間的影響,對於傳承老子文化,豐富、完善中國廟會文化內涵,研究、推動中國廟會文化傳承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珍具有重要作用。紮根老子故里,服務道德之鄉!
文化開發
成功舉辦
1.紀念老子誕辰2581周年公祭大典
2010年3月30日(農曆2月15日),紀念老子誕辰2581周年公祭大典在老子講學地——明道宮玄元殿前隆重舉行,省、市領導、社會各界敬獻五穀三牲,鮮花雅樂,共同緬懷這位偉大鄉賢,各大媒體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作了報導。
2.老子廟會
2010年3月30日(農曆2月15日)至4月28日(農曆3月15日),為期一個月的老子廟會在鹿邑老子故里旅遊區舉行。老子廟會籌備充分,策劃具體,活動豐富,既有文藝演出、太極拳表演、腰鼓盤鼓表演、笪竹表演、武術表演、籃球表演、嗩吶比賽,又有《道德經》誦讀比賽,精品文物展、名優特產品展、民眾踩街活動、經貿活動、武林風進鹿邑活動,凸顯了“增靈氣,聚人氣,生財氣”的辦會理念,受到社會各界和相關媒體好評。
3.老子文化大講堂
2010年4月12日,老子文化大講堂在迎君國際酒店舉行。北京工業大學知名老學專家桑敬民教授以《理解老子》為題,圍繞老子的歷史地位、老子故里的環境、老子思想的來源、老子對世界的影響作了精彩講解,與會者經歷了一次心靈之旅,收到熱烈反響。
順利運行
1.《道苑》雜誌
《道苑》雜誌在2009年冬季創刊後,2010年印行了春、夏、秋、冬四卷,12000冊,設領導專論、名家論道、眾妙之門、經典導讀,老子故里、老子故事、養生之道、文化長廊等欄目,及時刊發了鹿邑縣委、鹿邑縣人民政府關於老子文化開發與弘揚的重大決策和舉措,介紹了海內外老學界老子其人、老子思想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老子故里的幹部民眾學老研老、悟道體道的真知灼見,社會影響日益擴大。
2.中華老子網站
繼2010年10月正式開通運行後,中華老子網站始終堅持以宣傳弘揚老子文化為宗旨,不媚俗,不追風,不膚淺,不浮躁辦出特色,形成風格。由於內容健康,風格多樣,特色鮮明,在諸多老子道學文化網站中脫穎而出,刊發了500多篇文章和1300餘幅圖片,已與多家網站連結,海內外點擊率達30多萬人次。
3.老子文化與科學發展課題
該課題系與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專家合作開展研究,階段性成果已出來,最終成果將跨年度完成,並以專著形式結項。
文化交流
1.與河南省老子學會交流
2010年7月5日,在鄭州參加了河南省老子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渦陽縣委、渦陽縣人民政府圍繞老子文化的開發與弘揚進行的硬體、軟體建設,舉行的一系列節會活動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全省名列前茅,受到與會領導、專家學者的好評。
2.與河北交流
2009年8月,應邀赴河北省沙河市參加第二屆太行山文化節,陳大明主任代表老子故里,就老子其人、老子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現代價值作了專題報告。
3.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交流
2010年11月13日,與親臨鹿邑太清宮、明道宮考察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的10餘位專家就老子文化、道家文化的研究與開發,道教祖庭的打造等問題深入探討,達成廣泛共識。
研老書籍
1.《鹿邑與中華李姓之根》
該書收入中國科學院、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社會團體的60餘名姓氏文化專家關於李姓的源流、李姓的繁衍發展、李姓的成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唱響了“世界李姓,根在渦陽,旺在隴西,派分上杭”的李氏文化新理念。該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2.《老子道德思想與勤政廉政建設》
該書是為進一步挖掘勤政廉政文化內涵,充實勤政廉政文化內容,擴大老子道德思想中勤政廉政價值觀的影響力,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提供強大精神支撐而由渦陽縣紀律檢查委員會牽頭編撰的。全書包括引言、正文、《道德經》原文三部分,正文分六篇,每篇十節,共六十節,約23萬字。依《道德經》所蘊含的勤政廉政思想,結合典型案例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是一部貼近生活、貼近領導幹部實際,集知識性、趣味性、指導性為一體的廉政文化教材。該書今年12月由中央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專題講座
2010年6月,應邀在周口市委黨校舉辦的領導幹部培訓班上宣講老子文化。同時,定期、不定期在縣電台、電視台和縣委黨校主體班上宣講老子文化。
紀錄片籌拍
1.2010年8月,《老子》電視連續劇劇本已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定,目前正籌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等開拍事宜。
2.2010年10月,參加了《問鼎中原——河南歷史影像再現工程系列紀錄片之人物篇:老子》的拍攝,陳大明主任被聘請為該紀錄片老子文化顧問。
專題調研
遵照鹿邑縣委統一部署,為編制好“十二五”規劃,參加了《鹿邑縣文化旅遊規劃》的制定工作和鹿邑縣政協組織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工作。八、啟動中國老子文化之鄉 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申報工作 遵照縣委 、縣政府統一部署,今年12月,由老子文化研發中心牽頭,與上級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啟動了中國老子文化之鄉、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申報工作。該工作已進入上級主管部門運作程式,獲準立項,可望於明年上半年完成。該項目獲得批准後,將為老子故里增加一個國家級文化品牌,對發展鹿邑的文化產業、旅遊產業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化傳說
媽糊
有一年,苦縣人民遭了災,先淹後旱,莊稼減產,甚至絕收。就兩樣莊稼——大豆和穀子沒絕收,神奇般的活了過來,收了一部分。其他莊稼就不行了,有的絕收,有的只收一點點,人們感到害怕,這怎么能活下去。不少人家把僅收一點穀子和大豆留給老人和小孩吃,青壯勞力出去逃荒或打工,打不了工,就要飯,都留在家裡反正得餓死完。
一天,苦縣城裡來一個白鬍子老頭,腰裡帶個藥葫蘆,也可能是酒葫蘆 ,手裡拿根趕牛鞭子,走到十字路口,胳膊一揮炸了鞭“嗄”,嘴裡說;“喝稀別吃乾,多活幾十天。”
有的人很留意,這個白鬍子老頭說的有道理,已經有災了,不能再按正常年景過日子,於是就把穀子去掉皮,加上黃豆一泡,泡成後在磨上一推成了稀糊塗,再放在鍋里一煮,一個人吃上兩碗,再吃些野菜,榆樹皮之類的東西,不就把這一年過去了嗎?大家都別外出了,外出說不定會餓死在外面。
一傳十,十傳百,都猜是老子點化大家不要外出,都喝稀飯,配些野菜,樹葉和榆皮之類的,湊合著種上小麥,不致於能把人餓死。
老子這一點化還真有效,家家戶戶都不再外出。種好了一年的莊稼,人們用磨把泡好的黃豆和小米放在一塊,再放在磨上推,磨出來的豆米汁水放在鍋里煮,看著很稠,喝到嘴裡不擋嘴,好喝極了,一直到現在,媽糊還是渦陽飲食上的特色食品,不但本縣人愛喝,外地來的客人也愛喝,就是讓高級領導喝上一碗,他也喜歡。
鹿邑媽糊恁好喝,實際是老子留下的,咱們大家都應該尊重他老人家,他給人民辦多少好事啊!
後來人們通過再加工,再創造,把煮麵的黃豆撒在磨糊上,喝起來更好喝,更耐人品味。
試量狗肉
都說試量鎮的狗肉好,特別熱燒餅夾狗肉,別提那味道有多好吃啦!為啥別的地方狗肉不如試量鎮的狗肉好吃呢?這事與老子有摻連,下面咱就說這個神奇的故事。
歷史上都知道王莽坐帝,劉秀很不服氣,打著恢復漢朝的大旗,聚數萬民眾,推翻王莽,重新建立漢朝,漢朝是姓劉的天下,別人誰也不能坐。
當時王莽的兵力很強,他又是武傢伙,打起仗來不要命。每次交鋒,都是劉秀失敗,但劉秀也不示弱,堅持給王莽鬥爭到底。
一天來到鹿邑,劉秀的兵將被打散,劉秀和部隊失去了聯繫,一個人在試量一帶亂跑,王莽的大兵緊追,眼看就有逮著的可能。 雲端里老子騎青牛,準備回故鄉看看,來到試量上空低頭見一個人快跑不動了,不遠處有大兵追趕,這個人頭上有瑞氣,不是一般人物。
老子按落雲頭,吹口氣,出現了犁子和牲口套,把青牛套好,舉起鞭來,趕著青牛犁起地來。那個快跑不動的人就是劉秀,他見到一個犁地老頭,就在地上求老頭救他:“老大爺,快救我一命,這次不死,今後坐了帝,一定要報答你,後邊追兵快到了,我叫劉秀,快快救救我吧!”老子沒說話,用鞭桿指指深深的地墒溝,劉秀很明白,立即躺到地墒溝里,老子又返過來犁了一下,把土翻起來壓在劉秀身上,就看不到人了。
大兵追到,不見了劉秀,只見一個老頭在犁地,就問老頭:“剛才可見到一個人?”老子說:“見了,向東方跑了,現在跑的不會太遠,你們快去追吧!”王莽領著軍隊向東追去,哪知道劉秀在地墒溝里埋著哩!軍隊過後,劉秀從地墒溝里拱出來,跪在地上磕頭像雞吃米:“謝謝老大爺,不得帝算罷,得了帝,我要當俺親爹一樣讓您老人家享清福”。
說著說著來了一條野狗,在犁過的地上亂聞,老子一伸鞭把野狗打死,對劉秀說:“可能你正又渴又餓,就用這條狗充飢吧。前面有座破廟,廟裡住著幾個要飯的,你們共同分享吧。”說罷,老子不見了,只剩下劉秀一個人,一隻死狗躺在那裡,劉秀想:“這是神仙來搭救我,我不該死。”
他把死狗拉到破廟裡,和幾個要飯的扒了皮,用手撕開狗肉,放在一個爛鍋里煮起來。
狗肉煮熟了,你一塊我一塊吃起來。劉秀感到這狗肉特別香,特別有味,吃了狗肉又喝了湯,好啦 ,也不渴也不餓了,各自散了伙。
一個拾糞的老頭,姓崔,見一個破鍋里有狗肉湯子,聞著很香,他回家拿個帶鼻的罐子把湯盛起來,掂回家,倒在鍋里,添上水,把買來的狗剝好,放在鍋里煮,煮出來的狗肉比以往好吃多了。一直到現在崔家煮狗用的還是老湯子,一次套一次的煮,現在響遍全國各地,也銷售到全國各地。
為啥試量的狗肉恁好吃?因為老子成仙以後,連他的青牛也成仙了,趕牛鞭也沾滿仙氣。在老子用鞭打野狗的時候,一股仙氣隨著狗血鑽進了狗肉內,所以煮出來的狗肉特別好吃,味道特殊。
劉秀後來打敗了王莽,建立了後漢,當上了皇帝,各種山珍海味吃完,總覺著不如試量的狗肉好吃,就下旨讓宮裡給他煮狗肉吃,一些廚師用了很多的配料,結果煮的狗肉讓劉秀一嘗,味不好。又下旨派人到渦陽試量去買崔家狗肉,拿回來一吃味道真是美極了。後來,崔家狗肉成了貢品,派人騎馬往皇宮裡送。
現在到試量崔家買狗肉吃,還是恁好吃,要不是老子救了劉秀,也不會有試量的好狗肉。
再後來劉秀知道是李老君搭救了他,親自帶領千軍萬馬到太清宮朝拜老子,還去試量集感謝那裡的父老鄉親,又給崔家賞賜好多銀兩,使崔家富起來,把試量狗肉列為貢品,還恩準崔家到朝里做官,封為御師——煮狗肉的師傅,一代傳一代,一直到今日把試量狗肉傳為佳話。
玄武千層饃
老子辭官不做,來到家鄉,看到戰亂頻繁,很不安寧,就決定到安定的地方秦國去講學。
老子騎上青牛,從苦縣出發,第一站住到玄武集南頭劉家店,這個店裡還賣熱蒸饃。老子問管店的老頭最近生意怎么樣?劉老頭說:“開個小店,加上饃店,兩樣生意剛能餬口,就這湊合著過吧。”
“你想把你這個饃店辦好嗎?”
“誰不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好,賺大錢,過上好日子?”
老子一聽劉老頭這樣說,來勁了,他說:“你記著這四句話”:
面和百遍用棍壓,
掰開千層味道佳。
吃了這饃消災難,
老少益用笑哈哈。
老子說這四句話後,又說:“這必須得吃大苦,耐大勞,面和不到一千層的程度是不行的。”
劉老頭說:“俺這農家人,不怕吃苦,只要能賺錢,叫俺乍乾都中。”
說乾就乾,劉老頭把他兩個兒子叫來,把老子說的和面方法給他們講了,兩個兒子也喜歡這樣乾。先把面倒到盆里,再兌上水,把面和成塊,再拿出成塊的面放在案子上搓,用手搓了好多遍,再用棍一頭捆在站柱上,再掀開另一端,把面塊放在棍下面,一遍又一遍的壓,使這面都變成一層一層的,這面層比粉皮還薄好些,然後把這面塊做成一個一個的饅頭放在鍋里蒸。蒸出來的饃用手掰開,都是一層一層的,放到嘴裡一吃,又筋又香甜,跟吃肉差不多,放在涼水裡一泡,“撲愣”散了,比放在熱水裡泡的還快,第二天拿到玄武大街上去賣,劉老頭說:“這有掰開的饃,大家先嘗後買。”話音剛落,一下子圍上來好多人,拿著掰開的饃嘗了一下,咦,就是好吃,比以前的饃味好得太多了。
老頭走的時候說:“這是俺姨傳給我的,俺姨說是俺姥姥傳給她的,再往上我就不知道了。這種做饃的方法雖然累了些,但吃著好吃,賣的快,賺錢也快,你們好好乾吧,把這做饃的方法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就是你們生活的門路,我要西去講學,你們也不要送我。”
他們爺幾個能不送嗎?死活留著不讓走,讓再住幾天。老子堅持要走。劉老頭和他的兒子們把他送到玄武西門外,站在寨門口向老子招著手,流下淚來。
劉老頭帶領他的兒孫們把饃店經營得很好,又招了幾個夥計,設定了十口大饃鍋,還供不上外地來買的。他們發了財,忘不了老子,每到逢年過節全家跪在地上,點上香紙和紅臘,從心裡祈禱著:“上神保佑李老聃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後來玄武劉家的饃叫“千層饃”。
觀堂麻片
有一天,李耳去觀堂講學,講完學以後,有些餓了,吃點啥呢?一看,大街上有家賣麻片的,想嘗嘗它的味道。書童看李耳的眼一個勁的往麻片上瞅,順口說:“老師,咱嘗嘗這家的麻片吧?”李耳說:“那好”。
二人走近賣麻片的,賣麻片的是個年輕人,很熱情,搬了板凳讓老子坐下,從作坊內拿出新做的麻片放在盤子裡,讓老子吃,一嘴一個仙師的叫著,老子心裡感到很滿意。
一吃麻片,李耳皺起了眉頭,粘牙、後味又苦,他對年輕人說:“你招待的很熱情,我從心裡很滿意,可是你的麻片很不好吃,這裡邊的技巧你們還沒摸著”說著,走進作坊,見一群夥計正做麻片,他看見炒芝麻的人半天一下,像睡著了一樣,很沒精神。李耳說:“你這芝麻已到快翻的時候啦 ,怎么還慢翻呢?這會不均勻的,炒出來,不是老就是嫩,做出的麻片沒後味。”
說罷炒芝麻的又去看做麻片的,看他們把蜂蜜和白糖摻在面里,不一會做出了麻片,然後進行烘烤,整個工序就做完了,十分簡單。
李耳看完後對年輕說:記住我的四句話,以後你做的麻片一定好吃,就是:
不老不嫩要翻勻,
做時火候掌握準。
蜂蜜白糖調和到,
老少皆用世難尋。
年輕人按老子說的方法去做,還真行,做出來的麻片又香又脆,後味無窮,好得不能再好啦!
這樣以來,這個年輕人的生意好了,賺了好多錢,從心裡感謝老子對他的指點。
一代傳一代,一直傳到現在,觀堂的麻片還是恁好吃,老子給民間做多少好事啊!現在開放了,改革了,觀堂麻片銷售到全國各地,還銷到國外,與世界接軌了。
辛集麻花
一個白鬍子老頭,從孔集往東走,來到辛集。看見有一家炸麻花的,生意也不太好,他到了炸麻花的鍋邊,用手在油鍋上罩了一下說:“你這油還沒滾到勁,晚下一會兒,炸出來的麻花比這好吃,不信你試試看。”炸麻花的年輕人翻翻眼皮看看這個白鬍子老頭,說:“就按你說的辦,錯了,我可找你的麻煩。”
年輕人按這個白鬍子老頭說的辦了,等油滾到勁了,面花全部靠在一起,白鬍子老頭說:“現在下麻花吧!”
麻花熟到一定程度,老頭說:“用笊籬撈吧,放到我面前,我先嘗嘗。”
年輕人把炸好的麻花放到白鬍子老頭面前,讓他品嘗,老頭嘗罷對年輕人說:“你再嘗嘗”。
年輕人也嘗了嘗,咦!奇怪,咋變味啦,又香又脆,後味無窮,讓人吃了還想吃。
一會兒,來了好多人,年輕人拿出剛炸出來的麻花免費讓大家品嘗,眾人一吃,就是好吃,味道好極了。
白鬍子老頭又說:“你這個油不要用完,每天都套著用,不能完全用新油炸,另外,你拿出筆墨紙來,我給你寫四句話。”年輕人趕忙去拿出筆墨紙來,放在白鬍子老頭面前,他毫不客氣,揮筆而就,寫了四句話:
碧油炸出嫩黃深,
凡人吃了能成神。
延年益壽似靈丹,
孝子買回敬老人。
下面寫上:石八子,白鬍子老頭說:“我姓石,名八子,因為我弟兄八名,我是最小的一個,所以起名叫八子。”
白鬍子老頭說罷不見了。有的能人猜這白鬍子老頭不是別人,就是咱每天敬的李老君,“石”和“十”是同音,“十字”下面添上八子,不是李字是什麼?
這個炸麻花的年輕人雇了幾十個人給他幫忙,也供不上賣,各州縣都來買,遠的用車拉。他發了大財,也出了大名。他在辛集建一座廟宇,塑上老子像,天天敬老君,感謝李老君給他帶來的財富。他又蓋了一所學校,讓後人念書,這個學校的名字叫“老聃學館”。
辛集的麻花咋恁好吃?就因為老子用手在油鍋上罩一下,仙氣鑽到油里,炸出來的麻花能不好吃嗎?
核桃滿仁
鹿邑這一帶,開會如果人到齊了,就用一句歇後語說:“賈灘的核桃滿仁(人)啦!”
這個歇後語也給老子有摻連。
一天,老子去賈灘講學,講學的場地就設在大核桃林里,這核桃樹,高大茂盛,抬頭不見天,低頭草蒙地,夏天坐在這裡,又涼快,又軟和。
老子那時已是半仙之體,隨便說句話,有的東西或事情就會起變化,他講完學以後,和人們聊天,問:“這核桃熟了嗎?”
人們回答:“還沒熟,才半仁”
“我看已經滿仁了”
“那才不會呢,收罷麥核桃才熟,有句俗話:麥上場,核桃滿瓤。這離收麥還有一個月呢,所以不會。”說著,從樹上掉下來一個,小孩爭著去搶,大人說:“拾了也沒有用,不信用磚頭砸開看看,一定是半仁。”
孩子們爭著去砸,砸開後,都感到驚奇,核桃滿仁啦,這真是天大的奇事。
後來人們知道老子不是凡人,說一句話,核桃真的熟了,滿仁了。
賈灘的核桃皮薄易砸,仁子又香又脆,品品味道,和其他地方的核桃不一樣,使人有吃不夠的感覺。
以後經過天氣變化,還是打罷場以後再打核桃,但味道仍然不變,仁子長的很滿,人們至今還想著老子他老人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