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點化六詔

唐代,在雲南省大理洱海地區有六個詔,傳說這六個詔的詔王是六個彝族親兄弟,他們的發祥地在現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城南的道教名山巍寶山。巍寶山蒼松翠柏,古木參天,山泉流淌,百鳥爭鳴,奇獸嘻戲,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區。六個詔王的家就在巍寶山下的一個彝族山寨里,這山寨名叫前新村。

起因

六詔王的父母親祖師爺和祖師娘是一對勤勞樸實的彝族夫婦,他們每日耕於巍山(巍寶山的古山名),辛勞度日,生活過得美滿幸福,可是快到六十歲了,老兩口還沒有孩子。為此,他們非常苦惱,很希望能夠在老年得子,後繼有人,使香火不斷。
就在老兩口滿六十歲的這一年,一日祖師爺在巍山耕種山地,中午時分,祖師娘做好了午飯,給老頭子送去,他走到巍山的半山腰時,一位身穿八卦白袍、頭戴赤蓮冠的美髯公盤腿坐在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上,右手握著一把鵝毛扇,左手持著一根白蚊帚,笑呵呵地望著她,向她乞食。祖師娘看這老人肚子餓得發慌,非常同情他,於是放下背簍,從中拿出午飯,遞給美髯公:“請吃吧,老師傅!”她很客氣地說。美髯公接過午飯,毫不拘束地吃了起來。祖師娘坐在旁邊的石頭上,微笑地看著美髯公津津有味地吃著飯菜。不一會兒,一盆飯菜就讓美髯公吃光了。美髯公把碗筷還給祖師娘,向她道了聲謝謝,就雙目眯閉,手持羽扇念起經來。祖師娘不便打攪他,收拾起盆子碗筷後,就轉身向山下走去,準備回家另給老伴做午飯。

偶遇

祖師娘回家後,很快做好了午飯,收拾好後又第二次向巍山走去。當她來到半山腰時,那位美髯公仍然漲端正正地坐在石頭上,在他右邊又多了一位中年道士美髯公見他來了,又笑著指旁邊的那位道士對她說:“他是我的徒弟,還沒有吃早飯,還有吃的東西嗎?”
祖師娘有著好心腸,一聽說那道士還沒有吃早飯,又趕忙從背簍中拿出飯菜送給那道士。等那道士吃完後,又高高興興地收拾起碗筷回家另做午飯。
當地第三次來到半山腰時,那美髯公和那道士仍然端坐在原來的石頭上,在美髯公的左邊又多了一位中年道士。美髯公見她來了,又指指左邊的那位道士對她說:“他是我的二徒弟,還沒有吃飯,還有吃的東西嗎?”
祖師娘二話沒說,又熱情地再次拿出午飯給了那道士。那道士吃完飯後,和那美髯公及先來的那道士,又聚精會神地念起經來。祖師娘不驚擾他們,又悄悄地收拾起碗筷,背起背簍向山下走去,回家給老伴另做午飯。
再說在巍山上耕種山地的祖師爺,看看太陽都老高了,還不見老伴送午飯來,肚子已餓得咕咕響,他幾次放下手中的犁頭,走到路口向山下瞭望,總不見老伴的身影。最後他乾脆把犁架解了,把兩條黃牯子牛吆到地邊去吃青草,然後又一次來到路口坐在草坪上,一邊抽草煙一邊望著山下。這時,他看見老伴背著背簍,弓著腰,正匆匆忙忙地向山上走來。等老伴走攏後,他生氣地對老伴說:“太陽都快落山了,你才送午飯來,你做什麼事情去了?”
祖師娘沒有吭聲,她知道老伴是為她午飯送遲了,肚子餓了,才生氣的。她趕緊把飯菜擺在草坪上,並盛了滿滿的一碗飯給祖師爺。
祖師爺接過飯碗,發現老伴的脖子上、臉上到處流著汗水,一身衣服濕漉漉地貼在肉上,想到平日老伴送午飯從未遲到過,看她今天累成這個樣子,準是在家中或路上出了事情。於是便問老伴道:“看你這樣子,出了什麼事情?”於是祖師娘就把在路上碰到的事全告訴給了祖師爺。
祖師爺聽後,忙放下碗筷,驚喜地說:“你遇見仙人了,那身穿白袍、頭戴赤蓮冠的美髯公就是太上老君。那兩個道士是他的徒弟,右邊那位叫張天師,左邊那位叫李天師。三師殿塑著他們的像,去年我們還去朝拜過他們,要求給子求福,你難道忘記了嗎?快!不能怠慢了他們,快下去看看他們。”
經老伴一說,祖師娘如夢初醒,忙禱告說:“老君在天,請原諒我照顧不周!”禱告完後,她後悔地對祖師爺說:“我們去哪裡找他們呢?我上來時,他們已不在了。”

再遇

“我猜他們不會走遠,走快點,我們還會見到他們。”祖師爺一邊收拾犁架一邊對老伴說。
太陽梭進了西山,晚霞染紅了巍山的蒼峰翠嶺,歸林的山雀在樹枝上跳躍著。祖師爺扛著犁頭趕著牛走在前邊,祖師娘背著背簍跟在後邊,老兩口一前一後向山下走去。當他們來到半山腰時,抬頭一看,在一塊盤石的上方飄著三朵彩色祥雲,美髯公盤腿坐在石頭上,紅光滿面,頭戴赤蓮冠,右手握著鵝毛扇,左手拿著白蚊帚。在他的左右兩邊站著兩個身著灰布道袍的中年道士,那是李天師和張天師
美髯公笑著對老兩口說:“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你們是要長壽還是要享福?直說吧,我會滿足你們的要求的。”
老兩口見上座坐著的太上老君,和他們說話,喜得無言以對,口中連連說道:“不要什麼不要什麼?我們小戶人家只求有十五穀豐登,清吉平安,就心滿意足了。”
老君見老兩口為人忠厚老實,對他們說:“你們無兒無女,我知道你們的苦衷。”說著就拿出六顆寶珠送給祖師爺,說:“今後你家香火不斷,兒孫滿堂,世襲為王。”邊說邊用鵝毛扇在祖師爺的犁把上輕輕地敲廠十三下。然後把手向空中一揮,那天朵彩色祥雲立即飄將下來,分別落在老君和兩個中年道士的腳旁,於是他們三人就駕著祥雲慢慢地向空小飄去。

許願

老兩口見此情景,趕忙雙膝跪地,雙手合掌向空中老君和道士作揖告別,直到完全看不見他們的身影了,才從地上爬起來,收拾東西下山回家。從這以後,祖師娘突然有了身孕,第二年一胎生下兩個兒子;第三年又懷了第二胎,也是一胎生下兩個兒子;到第四年又懷了第三胎,也還是一胎生下兩個兒。在短短的三午時間內,祖師娘三胎生下六個兒子,這訊息象春風吹遍了山野,一下子傳遍了遠近村寨。一時間前來賀喜的人,門庭若市,寂靜的山寨到處是歡聲笑語,祖師爺老兩口喜得合不攏嘴。
說是奇事也真是奇事,每當祖師娘生下兩個兒子,老君送給祖師爺的六顆寶珠也就少了兩顆,到祖師娘六個兒子落地後,祖師爺的六顆寶珠也就不翼而飛了。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老君送給祖師爺的六顆寶珠是仙珠,它們轉世成了祖師爺的六個兒子。六個兒子長得很快轉眼間都成了年輕小伙子。個個腰闊體壯,英俊威武,一表人材。六個兒子中又數老大天資聰明,超群出眾。生得濃眉大眼,儀表非凡。沒做過的事一看就會,田園農活樣樣會做,十八般武藝件件精通,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老兩口特別寵愛他,給他取了個小名叫細奴羅。
當時巍山(舊稱蒙化)、南澗彌渡三縣、為一個大部落,主寨設在彌渡,巍山和南澗為分寨。部落長名叫張樂進求,是朝廷命官的僰人。那時彌渡有一座鐵柱廟,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彌渡和巍山南澗幾個分寨的彝漢各族人民都要去朝拜鐵柱廟。傳說朝拜後可以消災滅病,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人丁發達。更有情趣的是部落長張樂進求下了一道詔書,詔書說:“凡來朝拜鐵柱廟的人,不分貧貴富賤,只要能夠把鐵柱上鑄著的金雀朝拜下來,就讓位給他,並把女兒嫁給他做媳婦。”張樂進求的姑娘長著一雙聰明美麗的金鳳眼,生著一幅百靈鳥一樣的好歌喉。她唱起山歌來能使樹上的小鳥停止歌唱,靜聽她的歌唱;她的音容笑貌,就是月亮里的嫦娥見了,也自覺 羞愧不如。她使許多年輕的小伙子愛慕傾倒在她的腳下。這詔書一下,四面八方的小伙子立刻雲集到鐵柱廟。朝拜鐵柱廟的人川流不息,可是年復一年,就是沒有一個人能把鐵柱上的金雀朝拜下來。

奇遇

細奴羅長到十八歲的這年,恰好是朝拜鐵柱廟的極盛年,他和五個弟弟一同去朝拜鐵柱廟。初一這天,他們弟兄六人來到鐵柱廟,細奴羅剛向鐵柱廟朝拜,鐵柱上的兩隻金雀突然扑打了幾下翅膀,鳴叫一聲,同時飛了起來,在鐵柱廟上空盤旋一周,然後飛將下來,一隻落在細奴羅的右肩上,一隻落在左肩上。朝拜的人群個個驚喜若狂,團團把細奴羅圍了起來。彝族小伙子吹起了笙簫,彝族姑娘跳起了歡樂的歌舞,向他慶賀。這兩隻金雀直到正月十五日下會才從細奴羅的肩上飛去。張樂進求履行自己的諾言,召見細奴羅,請他接事當王,並把女兒嫁給他。細奴羅推辭不受,張樂進求一再請他即位,細奴羅無法推讓,只好指著一塊大石頭髮誓說:“如果我該當王,劍必入此石。”於是舉起寶劍向石頭砍去,只見劍起刀落,火花飛濺,細奴羅的寶劍果入石三寸。細奴羅不好再推辭,於是接事當王,並擇日娶過張樂進求的女兒完婚。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細奴羅盟石當王這件事,就把這個地方的一個村子叫做盟石村,就是現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廟街鄉盟石村。細奴羅當王后,在巍山境內的吁山築城建都,建號大蒙國(又叫蒙舍詔或南詔),自稱奇嘉王。隨後他又常帶兵收復了大理洱海地區的許多個分散的小部落,分設了五個詔,即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蒙嵩詔、越析詔,並按功大小,分別委派自己的五個弟弟去當這五詔的詔王,自己為南詔王,這就是雲南大理洱海區有名的六詔之說。
細奴羅即位後,為了報答老君降化弟兄六人為王的恩賜,在巍山(巍寶山)老君打坐石的下邊建蓋了老君殿,內祀老君、張天師和李天師,讓他們永世享受人間的香火。老君殿如今還巍然屹立在巍寶山的前山之中,以它那雄奇壯觀和精湛的建築藝術,迎送著來來往往的遊客。

子孫

細奴羅死後,他的子孫後代繼續當南詔王,到他的曾孫皮羅閣手上統一了其他五詔,在大理洱海區建立南詔國。從細奴羅當南詔王到南詔國滅亡,他和他的子孫後代一共世襲為王十三代,相傳這是因為昔日太上老君巍山上用鵝毛扇在細奴羅的父親祖師爺的犁把上敲了十三下之故。從此,這個神奇美妙的傳說故事,在巍山各族人民中間廣泛地流傳著,一直流傳到今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