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歷史
江南聖地---南京市高淳區,歷史悠久,風清物嘉,吳楚文化積澱豐富,民間藝術異彩紛呈。高淳博物館珍藏的明清道教神像畫,就是民間藝苑中的一支奇葩。
據史料記載,高淳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明清之際,縣內道教廟宇眾多,城隍廟、祠山殿、關王廟等宮觀廟宇遍及全境。在句容茅山道教上清派的影響下,高淳道教活動十分活躍。至今民間道教活動內容依然豐富多彩。
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文化藝術領域,有許多有益的文化史料,值得我們汲取。其中道教神像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含量。它運用中國傳統的繪畫手法,“畫以立意”,圖解教義,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高淳道教神像畫對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高淳道教神像畫是目前國內保存數量較多並成系統性的道教文化遺產之一。神像畫分神軸和鬥牌兩種,共339幀,其中鬥牌占302幀。神軸畫畫芯長1.7m,寬0.95m;鬥牌畫芯長0.56m,寬0.33m。這些畫經過修復,保存完好。
道教神像畫從1989年在高淳縣被發現以來,引起了文化、宗教界及社會有識之士的重視與關心。這批神像畫經過專家鑑定後認為:神像畫幅數之多,並形成道教神袛系統性,儘管因年代久遠有所缺損,但在一個縣城被發現實屬國內罕見。
高淳簡介
高淳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據《高淳縣誌》和廟、觀碑記所載:早在晉太康年間,今古柏鎮就建有尋真觀;唐代,在今磚牆鎮建華國殿;宋時在今定埠鎮下壩建萬壽宮;明清時,東壩鎮、淳溪鎮先後興建了東平殿、降福殿、東嶽廟、真武廟、王母娘娘廟、天妃宮、祠山殿、關王廟、梓潼廟、閣等,可謂道教宮觀遍布全境。縣內道教主要流派為上清派、茅山宗,正一和全真道派。
道教神像畫於1988年被高淳縣文保所發現並收藏。經修復和整理現藏於高淳博物館。畫分神軸和鬥牌兩種,均為紙本設色,計約339幀,其中鬥牌居多,計302幀。神軸畫畫芯長1.7米、寬0.95米。鬥牌用多層汀邊紙裱成,中空,當地道教界亦稱“插牌”。鬥牌畫芯長0.56米、寬0.33米。從背面題款看,這批畫作系縣城東平殿和城隍廟二處道觀內的遺物,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畫作雖部分霉變斑駁,但主體畫面保存較好。畫面清晰,色彩艷麗。按上元一品、中元二品、下元三品的題材,內容可分:天堂、地獄、星宿神將、山嶽洞府、帝王后妃、城隍土地等,包羅萬象。
每幅畫都突出主神,將天神二十八宿與星座相對應。至尊神姿態肅穆端莊,旁有金童玉女侍奉左右,下有仙鶴、虎豹或神獸作“坐騎”。畫中仙女、后妃神態安詳,儀仗各異;天界神將,身披鎧甲,足蹬皮靴,左右侍從分別執幡旗握兵器守護兩旁。畫面敷色,用紅、黃、赭、朱、墨、藏青等天然礦物顏料。頭上五色祥雲採用平塗和暈染相結合的工筆重彩技法。所畫天地五帝、三界十方尊神,以雲彩作背景,用黃色作背光,衣冠紋飾、髮髻和寶蓋部位,使用瀝粉描金。天堂背景設色,用層染法烘托出祥雲環繞的神界氣氛。給人的整體印象是構圖疏密有致,線條流暢,雖出自不同時期、多人之作,但在創作方法和技巧方面,皆能做到以形傳神、神形皆備,表現出我國傳統的宗教意境和繪畫藝術,體現了江南民風名俗特色。經道教界、文物界權威人士鑑定,這批道教神像畫數量之多,保存之好,殊為罕見,為珍貴的道教文化遺產。
作品賞析1——三清神
(1)三清 --- 玉清、上清、太清(神軸)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為道教最高神。“三清”是漢族哲學“三一”的象徵,故其位至尊。
“元始”是道家敘述宇宙起源之用語,意為本源、開始。元始名號解釋為:“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此氣化為開闢世界之人,即為盤古;化為主持天界之祖,即為元始。”
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靈寶君”。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一切教義、教理都由“道”而產生。因此,將“道”認為是虛無之系,
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道”是宇宙萬物的元始,有了“道”才產生了宇宙,宇宙生出“元
氣”,元氣構成天地、陰陽、四時,由此而化生萬物。道教之教義中,把“道”演變為“洪元”“混元”
“太初”三個不同的世紀,再將其人格化為神,即三清尊神。《雲笈七籤》說:道“起自無先”“生乎妙一”,又化為三元、三氣,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尊神,即三清境中的天寶君(元始天尊)、靈寶
君(太上道君)和神寶君(太上老君)。此即所謂“一氣化二清”。
三清中間是元始天尊。他手執一紅色圓球,背左、右立兩執經、簡脅侍:其手中法物,象徵著“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左邊是靈寶天尊,右邊是道德天尊。
(2)元始天尊 --- 玉清元始天尊,是“玉清元始天尊”的簡稱。因其居清微天玉清聖境故名。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這是“道”的神格化的產物。
《歷代神仙通鑑》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說最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並沒有“元始天尊”的說法。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代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混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游於其中。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
隋唐時期,將盤古真人與元始天尊同為一談。認為盤古是元始天尊的前身,治世成功,其靈化為元始天尊。
關於元始天尊的名稱,《歷代神仙通鑑》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
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72色”,所以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或言農曆正月初一是元始天尊誕辰。
(3)靈寶天尊 --- 上清靈寶天尊,靈寶君,局禹余天上清仙境,故稱“靈寶天尊”。亦稱“太上道君”。在“三清”中,位置僅次於原始天尊。
據《雲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載,靈寶天尊是由“赤混太無元”氣所化,與元始天尊、道德天尊並為三洞教主。
《洞元本際經》說,“太上道君”之號是元始天尊所賜。
道教三清殿中,靈寶天尊供奉在元始天尊的左邊,手執太極圖或玉如意,象徵“混沌始清,陰陽初分”的第二大世紀。晝長夜短的夏至日為靈寶天尊的聖誕。
(4)道德天尊 --- 太清道德天尊,亦稱太上老君,居大赤天太清仙境,故又名“太清道德天尊”或“太清太上老君”。他在道教最高神三清中位居第三,其地位雖不及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但卻是最早作為道教始祖而被人們廣泛熟悉的尊神。他之所以廣受民眾崇敬,並不是以神,而是以人的身份出現的。他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也就是由他衍化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
《史記·老子傳》載,太上老君最初為春秋時的楚人,姓李,名耳,字聃。司馬遷說:“(太上老君)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時至西漢初年,老子成了傳奇人物。秦漢以來,老子逐漸被神化為先天地生的神人。順帝時,張陵在巴蜀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尊《道德五千言》為主要經典。唐太宗時期,對老子的崇奉達到了極盛階段。
明清期間,各地普遍建立太清宮、老君廟、老君殿、老君堂、老君閣,以奉祀老君。
關於老君的形象,晉葛洪《抱朴子》稱:老子額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長九尺,耳垂齊肩,穿五色雲衣。有的則說,(老君)白髮皓首,和顏悅目,手搖太極神扇。
作品賞析2——上古神
(1)開闢神---盤古真人 盤古真人,神話中開天闢地的創始人,道教稱開闢之神、原始天王。據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一引梁任《述異記》上:“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又引《真書》:“二儀未分,溟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原始天王。”《枕中書》(《原始上真眾仙記》)稱元始天王位在天的中心“玉京山”的宮殿里,經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以達到長存不滅的目的。後來又經過兩劫從崖石靈水中誕生了天姿絕妙的天元聖母。相傳元始天王於是與天元聖母“通氣結精”,招回玉京宮中。經過一劫後,生天皇扶桑大帝;又經一劫,生下西王母。以後天皇生地黃,地黃生人皇,以後的神農、祝融等都是盤古真人的後代。
作品賞析3——天部神
(1)玉皇大帝玉皇,亦曰玉帝,又稱“玉皇上帝”,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的簡稱,全稱為“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
據傳,玉皇主宰諸天,永不毀淪。遠古時代,人們信奉玉皇,是緣於古代的宗教,認為玉皇是支配日、月、風、雨等自然變化和人間禍福、生死、壽夭、吉凶等人生命運的最高神。道教認為:玉皇,眾神之王、至尊之神、萬天帝王,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
西周之後,就有稱玉皇為“皇天”“昊天”“天帝”的。
南朝時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稱號。
隋唐時,“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夢仙》詩中有“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的句子。中唐時期,與白居易友善的詩人元稹在《以州宅夸樂天》詩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
(2)西王母王母,西王母的略稱,即王母娘娘。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之王。她有多種尊號:“先天仙聖”“金母”“西華金母”“西姥”“太虛九光龜台金母元君”“九靈太妙龜山金母”等。
王母在《山海經》里是個人形、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玉勝)的怪物。在《大荒西經》中,王母是一個很受部族崇敬的女神,有人的面孔,老虎的身軀,帶花紋的尾巴。在古代傳奇小說《穆天子傳》里,王母演化為一個雍容華貴、身材苗條、能唱歌謠的天界仙女。到了《漢武帝內傳》中,王母成了年約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並把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賜給武帝。在《淮南子·覽冥訓》中,說她掌有不死之藥。后羿從她那裡得到了不死之藥,卻被妻子嫦娥偷吃了。之後,嫦娥奔到月官,雖成了月神,但生活得很是寂寞。
王母曾幫助黃帝打敗蚩尤,還幫助舜帝建功立業。在明清小說、戲曲里,王母被稱為“瑤池金母”。據說山東泰山腳下有個王母池,唐代時稱之為瑤池,每逢蟠桃成熟時,王母大擺壽宴,諸仙都來為她上壽,民間遂將她看作長生不老的象徵。
總之,王母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調和陰陽、招召萬靈、統括真聖、若隱若現的女仙。她的神威,使“十萬高聖同擁護,九曜仙真關策行”。
(3)天妃(媽祖) 媽祖,又稱“通靈女神”;高淳人叫她“痧花老太”“庚申娘娘”(媽祖出生於庚申年故名);宋以後各個王朝褒獎她為“夫人”“聖妃”“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國際上尊奉她為“世界和平女神”。
媽祖,名林默,福建莆田湄州島港里村人,生於宋建隆元年( 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卒於雍熙四年(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日。林默出身官宦世家。林默從出生時起直至滿月,都未曾啼哭一聲,因此取名叫“默”,又稱林默娘。
林默自幼聰慧過人,長大後悉心鑽研醫術和天文氣象,樂於治病消災,救援海難,助人濟世,深得百姓愛戴。死後,家鄉人民為她建造了第一座廟堂,尊為“通靈女神”,終年香火不斷。當地民船幾乎都供奉她的神像,甚至甲午戰爭中的“靖遠”艦上,也高供媽祖神位。宋高宗紹興年間,敕封媽祖為“靈惠夫人”,媽祖廟從民間私祠升格為地方官祠。紹熙年間媽祖因治病解旱有功,被敕封為“靈惠妃”。元朝至元十八年,封媽祖為“天妃”。明朝廷崇奉媽祖,影響及于海外出使與對外交往,洪武五年封媽祖為“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有過遇險而受到媽祖庇佑的記載。清朝封媽祖為“天上聖母”,繼續推崇媽祖的“護佑”作用。
媽祖又被民間尊為生育神,誰家生孩子了,第一要請的神就是“庚申娘娘”,對媽祖的虔誠之心、擁戴之意可見一斑!
(4)麻姑,亦稱麻姑元君,是古代神話中一位年輕貌美、跨鶴騰雲的仙女。東漢建昌人。葛洪《神仙傳》說她是仙人王方平的妹妹,曾在牟州東南姑余山修道。東漢桓帝時,麻姑曾應王方平之召,降於東漢蔡經家。其時鼓蕭之聲大作,眾官簇擁而至,只見其年方十八九,衣著錦繡,光彩照人,手指似鳥爪,長四寸,頭頂中作髻,余發垂至胸際。自言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淺於舊時,或許又要變為平地(後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時代變化之急劇)。王方平設宴招待。麻姑撒米祛穢,所撒之米全都變為珍珠,宴畢升天而去。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碑文載:麻姑,唐朝時人,姓黎,字瓊仙,先入宮為宮人,後在“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相傳在江西南城縣城西)修道,後得道成仙。
據傳:農曆三月初三為西王母壽誕,麻姑於絳珠河畔,用靈芝釀美酒為其祝壽。此後遂以麻姑喻為長壽,祝女壽者多贈麻姑像,稱作“麻姑獻壽”。
《述異記》中記載:“濟陽山麻姑登仙處,俗說山上千年金雞鳴,玉犬吠。”是為奇異傳聞。
(5)風伯、雨師風伯又名風師、箕伯,歷代稱之為司風之神,是黃帝的屬神。風神的傳說起源很早,不同民族和地區,對風神的傳說可謂眾說紛紜,有的以神鳥為風神,有的卻以山奮為風神。東漢蔡邕的《獨斷》說:“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興風。”箕星是二十八宿之一,居東方梵龍七宿,故後世又稱風神為“箕伯”。唐宋以後傳說風神是女身,故稱為“風姨”“風后”。然而,認為風神是男神的信仰比較普遍,所以一般稱風神為“風伯”。
《集說詮真》描述說:風伯的外表形象是一白髮蒼蒼的老者,左手持風輪,右手拿扇子,“若扇輪之狀”,亦稱為“風伯方天君”。
雨師,是源於古代對大自然的信仰崇拜而產生的自然神名。
《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縱)大風雨。”雨師、風伯又轉而與蚩尤同攻黃帝。設非傳聞異辭,疑莫能明。風伯、雨師各司其職,屬善屬惡,亦有雙重性可言。
(6)九天玄女,亦稱“玄女”“元女”“九天女”“九天娘娘”,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女神,後為道教所信奉。
九天玄女的原始形象是玄鳥。《詩經》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意思是說天帝命令玄鳥下凡生下商的始祖。
隋朝之前,有本叫《黃帝問玄女兵法》的書,詳細記載了玄女幫助黃帝戰勝蚩尤的故事。從此,玄女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傳授兵法、扶助英雄、鏟惡除暴的女仙。
相傳,春秋時期吳王無道,玉帝又派玄女下凡助越亡吳。玄女化身為南山處女,當了越國的國師,功成身退,不知所終。越王思念玄女之功,建仙女祠於南山之上,歲時祭祀。
九天玄女的豐功偉績,廣為流傳,深得百姓敬重。有詩為證:“頭綰九龍飛鳳髻,身穿金縷絳綃衣。蘭田玉帶曳長裾,白玉圭璋擎彩袖。臉如蓮萼,天然眉目映雲鬢。唇似櫻桃,自在規模端雪體。猶如王母宴蟠桃,卻似嫦娥居月殿。正大仙容描不就,威嚴形象畫難成。”
相傳九天玄女的誕辰為農曆二月十五日。
(7)月神月亮神,又名“太陰神”。夜明之神。道教稱月府素曜太陰皇君,為人類始祖神、婚姻神、樂神。“月下老人”為媒,來源於月神之說。
(8)火德星君,即火帝。世以火之祖神為火帝。《河圖》載“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體為朱鳥,其人尖頭圖面,方頤長目,小而廣下,須髯偃胸,順土授土”。以禳火災。
火德星君之下為脅侍溫瓊元帥。玉帝曾敕封溫瓊為“元金大神”,並賜玉環一隻,瓊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無拘霄漢”四字,這樣可以自由出入天門,並奉旨巡查五嶽名山,慈惠民物。
(9)十二時辰神(一) --- 甲寅神·明文章道教十二相元辰之一,俗稱“十二弟子”、“十二時辰神”。該神沉思端坐,左右仙童一持花草,一捧印鑑,印諧音“寅”。寅生屬虎,此神即道教十二元辰神之甲寅神·明文章。
(10)十二時辰神(二) --- 甲午神·衛上鄉十二元辰道教神君,即十二相元辰。十二相屬,注命六神。子生居鼠,神後元辰;醜生屬牛,大吉元辰;寅生屬虎,功曹元辰;卯生屬兔,太沖元辰;辰生屬龍,天罡元辰;巳生屬蛇,太乙元辰;午生屬馬,勝光元辰;未生屬羊,小吉元辰;申生屬猴,傳送元辰;酉生屬雞,從魁元辰;戍生屬犬,河魁元辰;亥生屬豬,登明元辰。(《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羅天大醮上呂妙經》)
(11)十二時辰神(三 --- 甲辰神·孟非鄉甲辰神·孟非鄉。另在十二元辰中,辰生屬龍,當為天罡元辰主東。我國漢代前已有相屬之說,道教人格化後,其屬相轉為神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屆時由其司職。
(12)二十八宿之一(一) --- 亢金龍吳漢二十八宿中東方青龍區“亢”宿星君。
亢宿星君,有主人間大風之說。因在二十八宿中東方青龍區之首,角、亢二星猶如龍頭,亢宿營四顆星,引亢直上,故曰“亢”,處現代天文學之室女座。
(13)二十八宿之一(二) --- 房宿名耿龠二十八宿東方青龍區“房”宿星君,掌雷部神中“五雷”之地雷神。
其職:主驚風駭雨。
(14)二十八宿之一(三) --- 箕水豹馮異道教醮儀中,二十八宿常被召請下凡,與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共同除妖伏魔。圖為東方青龍區“箕”宿星君,掌雷部神中“五雷”之天雷神。
其職:主斜風細雨。
箕星共有四顆,即人馬座的σ、δ、∑、π四星。古人將其想像成簸箕扇動,定能生風,故將箕星主風。
(15)二十八宿之一(四) --- 左心宿右角宿古人為掌握天時,順應農耕,又將二十八宿用來值日占風雨陰晴。如遇春季:
虛危壁室多風雨,
若遇奎星天色晴,
婁危為風天冷凍,
昴畢溫和天又明,
軫角二星天少雨,
或起風雨傍嶺行,
亢宿大風起砂石,
氐房心尾風雨聲,
箕斗蒙蒙天少雨,
牛女微微作雨聲。
二十八宿用於值日占氣象,不同季節將出現不同情況。須區別對待。
(16)三十六天罡之一(一) --- 天勇星姚公孝道教稱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每個天罡星賦一神,為驅鬼之神將。道書有三十六天罡,配七十二地煞,禳災以罡神煞取用。
道教祈禳法事中,有取罡神煞法禳解凶厄。以六六之數曰天罡。罡,剛也。天罡有:“回天追日”“駕雲騰霧”“翻江攪海”“大小如意”“飛砂走石”等三十六法。
畫面為祥雲環繞的天堂,衣冠服飾為宋、明時期風格,繪畫突出主神,重在面部神態,著色艷麗。
(17)三十六天罡之一(二)---天威星雙鞭呼延灼三十六天罡又名三十六天將,淵源於古人對北斗眾星的崇拜。這些天罡星神,均設有一將。神名說法不一。其中三十六神將名是:蔣光、鍾英、金游、殷郊、龐煜、劉吉、關羽、馬勝、溫瓊、王善、康應、朱彥、呂魁、方角、耿通、鄧郁光、宰漢臣、張元伯、陶元信、敬雷潔、畢宗遠、趙公明、關明遠、李青天、梅天順、能光顯、石遠信、孔雷潔、陳元遠、林大華、周青遠、紀雷剛、崔志旭、江飛捷、駕天祥、高克。
(18)三十六天罡之一(三) ---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
(19)七十二地煞之一(一)——地煞星
(20)七十二地煞之一(二)——地傑星
(21)七十二地煞之一(三)——地損星
(22)七十二地煞之一(四)——地暴星
作品賞析4——閻殿神
(1)十殿之一(一) --- 閻羅一殿 秦廣大王閻羅為梵文音譯,意為“縛”住有罪之人。佛教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之後,被納入民間諸神體系“揚善”,稱冥府,分為十殿,各有一王主之,屬酆都神管轄。第一殿,秦廣王,又稱玄冥宮,管生死壽夭。
(2)十殿之一(二) --- 閻羅三殿 宋帝 大王三殿,宋帝王。在大海底下,主管刑法,生前忤逆尊長、教唆興訟者,死後推入此殿受苦,期滿押至四殿。
(3)十殿之一(三) --- 閻羅八殿 平等大王八殿,平等王。專管不孝不悌、邪惡作偽的鬼魄。
(4)十八層地獄(一) --- 金剛獄道教認為人生在世如作惡多端、罪孽深重,死後罪魂必受報應。人死善惡經閻羅一殿審核,凡罪行深重者,墮入九幽地獄受刑。金剛地獄是九幽中的第三地獄,以告世人不可作惡,勸人為善。
(5)十八層地獄(二) --- 普掠獄普掠地獄,俗稱“虎頭牢”,即道教地獄神設定的東南西北中之“中央幽獄”。圖中牢房的門頭上有一齜牙咧嘴的巨大“虎頭”,其實並非老虎,而是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四子---狴犴。古人說它形似虎,有威力,平生好訟,故將其容貌畫嵌在獄門之上。該畫中人物分為:左一武將執鉞,應屬守吏,中有一太子模樣人物騎馬,後配一脅侍執華蓋立於馬後,正在地獄前探望受罪者。罪人,上身裸體,左手抱一嬰兒,右手撐一傘坐於地獄台階。周圍雲彩繚繞,給人以一派寒氣森森的神界氛圍。
(6)十八層地獄(三)---溟冷獄道教認為人生在世隨根業所犯各種輕重罪孽,死後下九幽地獄受到應有的報應。據南朝宋謝莊《為朝臣為雍州刺史袁凱書》中說“九幽”中的第四獄,即“四日幽酆,乃北方坎卦五氣所化,凡氣候水九致予為陰極陽生、水旺於子,故稱溟冷獄”。亦叫北方幽酆溟冷地獄。
作品賞析5——四佛神
(1)文殊廣發天尊,應來自佛教的文殊師利童子、文殊菩薩。他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與普賢成左右脅侍,是智慧的化身。文殊無論在道教界或佛教層,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塑像由早期的男性,演變為頭頂盤髻、身著莾袍、肩披紅帛、神情安詳莊重、面容秀麗的貴婦。這尊文殊像,左右配有脅侍,天際祥雲繚繞,一派肅穆莊嚴的景象。文殊坐騎是一頭青獅,表示智慧威猛;手持經圖寶卷,表示至尊、掌控三界,享有崇高地位。
佛教稱文殊道場在山西五台山,道教說曾修煉於五龍山雲霄洞。《封神演義》中,文殊廣發天尊曾收托塔天王李靖長子金吒為徒。信徒供奉文殊廣發天尊神像,認為能使一切有情眾生“得令富貴,果報圓滿”。
(2)普賢真人,究其來曆始於佛教。據《華嚴經》中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報名曰普賢。”普即普遍一切,賢即廣施善義,救苦救難,普渡眾生,功德無量,故名“普賢”。文殊、普賢兩真人是侍在教祖兩側代表一切菩薩的侍神。《華嚴經》中稱為華嚴三聖。普賢真人的地位僅次於釋迦、文殊,同為佛教主神。
根據佛道不分的原則,普賢身世亦有另傳:普賢菩薩在道教中稱普賢真人,他是阿彌陀佛的第八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觀世音菩薩,也就是道教中的慈航真人;第三太子王象,即文殊菩薩,也就是道教中的文殊師利真人;第八太子名泯國,即普賢菩薩,亦是道教中的普賢真人。
《小乘經》說:“少莊王三女:長女文殊、次女普賢、三女觀音,一子即地藏。”這是中國化的說法,文殊、普賢是男身女相,到了宋代後又復以女身女相了。傳說無據,變來復去,無以考證,所以只有以菩薩神靈無性別作為說明了。
(3) 慈航真人,借於佛教中的觀音大士,道教信仰中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靈形象。慈航真人隨時顯化,形態各異,是位特別引人注目的尊神。
觀音本是隨佛教傳入中國,宋代起納入道教諸神體系。據《宋史·徽宗紀》:“宣和元年,詔改佛祖號為大覺金仙,羅漢稱為尊者,觀世音菩薩稱為慈航真人或觀音大士,併入道教。”
(4)金地藏地藏菩薩,姓金名喬覺,為朝鮮半島新羅國第七代國王金理洪的兒子,生於唐朝時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696年),於唐玄宗時來到中國,入安徽九華山苦行修煉。唐德宗十年(794年),他99歲時跌坐函中圓寂。過了三載開缸,肉體不壞,骨節俱動。佛教說法,乃是菩薩應世,於是建三級小浮屠及建肉身殿供奉。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是地藏王的生日和成道日。
這幀地藏圖,地藏身披袈裟,左手打一“說法印”結,右手持無極寶珠,跨騎於坐騎“諦聽”之背。地藏左邊執禪杖侍立者為道明,右邊手捧紅色覆缽侍立者是閔公。
地藏身旁兩脅侍是父子倆,當時九華山歸地主閔讓和私人所有。據說閔公心懷慈念,樂善好施,常請地藏赴齋。一次地藏向閔公求一袈裟大地盤,作為棲息之所。閔公欣然答應。不料地藏將袈裟一抖,竟罩住了全山,因此九華山成為了地藏道場。
地藏之坐騎“諦聽”,又叫“善聽”。相傳該獸神通廣大,它伏地可鑑有生命物體之善惡,能察聽其賢愚。
作品賞析6——五嶽神
(1)東嶽大帝東嶽泰山是五嶽之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可見古人把泰山視作人神相通的地方,歷代帝王皆尊泰山之神為東嶽大帝,泰山神被徹底人格化。
東嶽大帝,姓圓名常龍,一說姓元丘名目陸,也有說是姓黃的。他的生辰是農曆三月二十八日,他有妻名彌輪仙女(見《神異經》),有子(見《魏書·段承根傳》),有女(見《博物志》)。東嶽大帝穿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平(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
民間祭祀泰山神,是因為他是天帝之孫,“主召人魂”(見《孝經援神契》),是陰間鬼魂的最高主宰,同時也執掌人間善惡。
(2)南嶽大帝南嶽,為“五嶽”之一,位於衡州衡山縣。南嶽是道教人格化神,主世界星辰分野之地,兼管鱗甲水族龍魚之事,佩夜光天真印。
唐玄宗時,封南嶽神君為“司天王”。宋真宗時加封為“司天昭聖帝”。常服朱光袍,戴九丹日精冠。傳說青城山為其丈人,霍山為其儲君,廬山為其使者。舊時朝廷每次調兵征戰,都要先差官致祭,戰事完畢後遣使告謝南嶽大帝。
(3)西嶽大帝西嶽為道教“五嶽”神山之一,唐玄宗時封西嶽神為“金天王”。緯書稱華山神姓浩名郁狩,認為是唐朝皇室的本命神山,故朝廷祭祀西嶽華山神,禮同三公。據《雲笈七籤》稱,少昊為白帝,治西嶽,上應井鬼之精,下鎮秦之分野。華山神慈顏祥貌,服捲雲紋樣袍,戴平頂額白冠,雙手執圭端坐,脅侍支撐三角大旗飄於腦後,北襯五彩祥雲。職掌五金陶鑄
坑冶,兼羽禽飛鳥之事。宋真宗時追封為“金天順聖帝”,後世習稱西嶽大帝。神誕日是十一月初六。
(4)北嶽大帝北嶽大帝,道教五嶽神之恆山神。在五嶽神中,北嶽神地位較低。緯書稱北嶽恆山神姓登名僧,道經與《恆山志》皆言恆山君姓晨名嵩。清代前以河北曲陽的恆山為北嶽。清順治年間,改祀位於山西渾源的恆山,原河北恆山於是改稱大茂山。《雲笈七籤》描述北嶽神服元流袍,頭戴太真冥靈冠,佩長津悟真印,乘黑龍。相傳他主治江河湖海,包括淮、濟、涇、渭諸水,兼虎豹走獸之類、虺蛇昆蟲等屬。宋真宗時尊封為“安天玄聖帝”,配祀靜明皇后。北嶽大帝神誕日為八月初十。
(5)中嶽大帝中嶽嵩山,在河南登封縣。《神異經》云:神姓惲,名善。按“五行”觀念,中央屬土,中嶽為五行之主。道教稱,中嶽神君服黃袍,戴黃玉太乙冠,佩神宗陽和印。主世界地澤川谷、溝渠山林樹木之屬。
作品賞析7——八仙神
(1) 鐵拐李又稱李鐵拐,李凝陽,李洪水,李玄,是中國民間傳說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相傳名為李凝陽或李洪水,或名李玄,字拐兒,自號李孔目。生卒年約公元前418-326年。巴國津琨人(現重慶市江津區石門鎮李家壩),現今李家壩仍有藥王觀和拐李祠等遺蹟,該遺蹟坐落於九本秋柑橘果園內,大部分建築毀於清代,現仍保留基石殘垣,鐵拐李晚年修道於石筍山,現今河蹁李家大院仍遺留李玄故居等遺蹟,藥灣大院曾是鐵拐李煉丹濟世的地方,現更名為(樂灣大院)雖為著名的道教八仙之首,但其見諸文獻則相對較晚。
(2) 漢鍾離,原複姓鍾離,名權,後改名為覺,燕台人,字寂道,號和穀子,又號正陽子。全真道派尊其為“正陽祖師”。鍾離權神誕之日為四月十五日。相傳誕生時,異光數丈,狀若烈火。生下後不哭不食,第七日躍然而起曰:身游紫府,名書玉京。及長,為諫議大夫,奉詔北征失利,軍士盡散。鍾離權鍾離權獨騎奔谷迷道,路遇王玄甫授以長生真訣及金丹火候、青龍劍法等。後入華山、入崆峒山,見老君,賜號雲房。唐時,度化呂純陽後,應詔升天,被封為太極左宮真人。鍾離權與呂洞賓間有神仙之道的問答,有《鍾呂傳道集》傳世。宋欽宗靖康初封為正陽真人。元至元六年(1269年)又褒贈正陽開悟傳道真君。鍾離權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後人破讀為“漢鍾離”。鍾離權綰雙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風。
(3) 呂洞賓字洞賓,號純陽子。相傳呂洞賓落第後遇鍾離權,鍾離於爐上煮黃粱飯,授枕予洞賓睡。呂洞賓夢見自己成進士、當官、升侍郎、成親、為宰相、被誣害、獲罪、家破人亡、窮困潦倒。。。。。。倏然醒來,黃粱猶未熟,方知貴不足喜,賤不足憂,人世間不過一場大夢。遂棄家拜鍾離權為師,入終南山修道。
(4) 張果老,亦稱張果、果老仙師,唐代道士。
清翟灝《通俗編》云:“張果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疊之如紙,置巾箱中,乘則以水之,還成矣。”唐開元二十一年( 733年),唐玄宗屢遣使召之,乃人宮,問神仙修煉事,語秘不傳。張果老自稱為帝堯丙子歲時人,曾任侍中之職。玄宗深信不疑。一天,玄宗外出打獵,捉得一隻大鹿。張果老見之日:“此仙鹿也,將滿千歲,本是漢武帝上林之鹿。”玄宗奇道:“如何得知?”張果老曰:“武帝舍放時,以銅牌繫於左角下。”玄宗立即派人查驗,果然鹿角下有一塊兩寸銅牌,但上面文字已凋落。張果老又說此鹿已有852歲。玄宗與群臣十分敬佩,於是將鹿放歸山林。之後,玄宗擢其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並欲以玉真公主嫁之。果笑,固不奉詔,懇辭還山,歸途中羽化於恆山蒲吾縣。嗣後,唐玄宗在其隱所修了一座棲霞觀來祀奉他。
後人有詩為證:“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5)曹 國舅,八仙之一,名景林(休)。相傳他是宋大將曹彬之孫,曹太后的長弟,故稱為國舅。
據《列仙全傳》《集說詮真》《歷代神仙史·宋仙列傳》等書記載:曹國舅自幼天資聰穎,心地善良,不喜財富,不慕榮華,酷愛清虛。可是他的弟弟卻常常不法殺人,後又亡逃國法。國舅深以為恥,遂隱居山岩,精思慕道。後遇到鍾離權和呂洞賓。呂洞賓問他:“聽說你在潛心修養,你修養的是什麼東西?”曹國舅回答說:“我修養的是道。”呂又問:“道在何處?”舅以手示意,指了指天。又問:“天在哪兒?”舅用手指了指心。這一番問答,使鍾離權滿面笑容,說:“心就是天,天就是道,你認識到了道的本來面目了。”國舅經二仙點撥悟道,進入仙班,名列八仙。
據《徐州府志》載:曹國舅於宋紹興四年(1134年),蟬蛻於玉虛觀。此觀在縣之東南50里,今更名為騰雲寺。
相傳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曹國舅祖師聖誕。
(6) 韓湘子,俗傳八仙之一。《列仙全傳》載:韓湘子,字清夫,唐代大文豪韓愈的侄子。《酉陽雜俎》說,韓湘子本名韓湘,韓愈的侄孫。按韓詩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有《徐州贈族侄》。究為侄子,還是侄孫?是指的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均不得而知。
據明楊爾《韓湘子全傳》和《列仙全傳》等書記載:漢丞相安護之女靈靈,死後投生為白鶴。白鶴受鍾離權、呂洞賓點化,投生為昌黎縣韓會之子,乳名湘子。湘子幼喪父母,由叔父韓愈扶養,長大後從鍾離權、呂洞賓二仙修道。韓愈十分氣憤,竭力阻攔,勸他習讀儒學。湘子不從,遂隱遁終南山學仙,後得正果。
相傳農曆十一月初九日,是湘子韓祖聖誕。
(7) 藍采和,道教八仙之一。元無名氏雜劇《漢鍾離度脫藍采和》中說藍采和是五代時藝人,名許堅。《東遊記》上則說他是赤腳大仙降生,形象是一位看破紅塵的青年隱士。
南唐沈汾《續仙傳》云:藍采和是唐朝末年的一位遊方道士,常常穿著一件破舊的藍衫,一隻腳穿著靴,另一隻光著腳板走路。夏天穿棉衣,冬天睡在雪地里,氣出如蒸。經常拿著一塊三尺多長的大拍板,在街市上邊踏歌邊行乞,也常引得男女老少在他身後觀看。人們給他銅錢,他就用長長的繩子穿起來,拖著在地上行走,見到了窮人就把錢送給他們。他週遊天下,行為機變靈活,戲笑戲弄,似狂非狂。後來,藍采和在濠梁一帶踏歌,一次竟醉倒在一家酒樓。忽然上空傳來雲鶴笙簫的聲音,接著藍采和輕舉而上。而後他在雲中擲下靴、衫、腰帶、拍板等物,冉冉而去,那些丟下的東西也頃刻不知去向。
(8) 何仙姑,在八仙中是年青貌美、手持荷花的少女形象。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巧降及時雨。因經常手持荷花,是故雅稱:“何仙姑”。
相傳,何仙姑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位列八仙。
作品賞析8——群仙圖
(1)群仙圖一這幅神軸,畫面為道教各路神仙,有“斗姆”神、“天后聖母”、“西王母”、“月府”神、“謁東君”、“三官”(天、地、水)、“東王官”、“慈航大土”、張天師、“和合二仙”、八仙聚壇、關帝、“揖金母”等,是人們所熟知和崇拜的神仙。所畫線條細膩、流暢,體現出作者具有較高的繪畫藝術造詣。
(2)群仙圖二群仙,涉及天堂凡間眾神,類似佛教“海島觀音圖”。該畫面有撫長劍和佩玉珥的“東皇太一”、“月府”神、“九天玄女”、“玄壇趙公明”、“八仙聚會”、龍駕帝服的“三清”“雲中君”、“虞舜”、關帝、觀音、碧霞元君“玉女”、 “姜子牙遇文王”、“天、地、水三官”、“和合二仙”、王靈官及天帝神將等眾神。
該神軸畫,描繪工細,構圖聚各路神仙於一體,繁複中做到協調而不雜亂,達到了豐富華麗的效果。
作品賞析9——其他
(1)神農氏·炎帝
神農,是繼伏羲天子之後的皇帝。其時因感黑夜不便,神農尋找到油性草木,製成燭火,設定司火五官,因而人們稱他為炎帝。
神農,又稱“五穀神”“先農”,是一位十分善於耕稼並教人們從事農業和物品交換方法的部落首領。《周書》記載:“神農時候,天上落下五穀,神農就去栽種;他還造瓦鑄金,製作農具,開墾荒地。而後五穀豐登,百果結實。”晉王嘉《拾遺記》說:“炎帝時,有一丹雀口銜九穗禾,掉落於地。炎帝把它拾起來,種在田裡,人們吃了他種的糧食能‘老而不死’。”這就是世稱炎帝為“神農”的原因。因為神農與耕種結了緣,故其形象為“人身牛首”(《史記·補三皇本紀》)。
神農,又是醫藥之祖。《史記》載:神農氏週遊全國,嘗遍各種草木,將毒草和藥草加以區別,發明了365種藥,能治400多種疾病。其“嘗藥”與“鞭藥”的故事最為人稱道。《淮南子·修務訓》云:“神農長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乾寶《搜神記》中說:神農用“赭鞭”來鞭打百草,從而全面地掌握了各種草木的藥性。
道教興盛後,神農納入神系,成了主農業興旺的尊神。
相傳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是神農炎帝聖誕。
(2)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即民間所熟知的壽星,又稱南極老人星。《爾雅·釋天》:壽星,角亢也。其說既有天文學中的列星之長故名壽星,又有道家奉為延壽立祠的白髮仙翁。古人八月社日於南,常配壽星祀於壇。有見則壽昌而兆千齡之說。
南極仙翁,童顏高額。旁立仙童執九尺鳩頭王杖。仙翁形象、紋飾、坐騎、法器,無不圍繞“壽”的主題。
(3)韋陀神韋陀,道教稱韋護、三洲感應護法天尊,是廟宇內的護法神。佛教稱韋馱、韋馱菩薩。塑像金盔金甲,年輕英俊,威風凜凜,合掌捧杵,直挺站立。這位忠實守護神,時刻警惕地注視著一切不利於廟內安全的因素。據說韋陀站在山門之後,從不同的姿勢中可了解廟內接待規定,如遊方僧道進廟見韋陀合掌將降魔杵橫架臂上,其意為接待來賓,住宿可留,皆蒙供養;若見韋陀形態呈全身甲冑,握杵柱地,只手叉腰,即廟內不留食宿,意欲留廟奉養,得三思方可進入。
(4)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姓張名惡子,一名亞子,仕晉,站而死,任蜀地守護神,世居四川梓潼而得名“梓潼帝君”。奉為道教主宰功名利祿之神,是古代學問、文章、登科舉士的守護神,在神仙體系中地位較高,流傳廣泛。
文昌,來源於中國古代星宿信仰。高厚《蒙術》云:文昌大星,在北斗之左,其六星各有神司職守,一上將,主建威武;二次將,主正左右;三貴相,主理文緒;四司祿,主賞功進爵;五司命,滅咎;六司寇,主佐理寶。文昌帝君農曆二月初三誕辰。
文昌帝君,其左脅侍童子“天聾”手持法器為樂器之笙,右脅侍“地啞”手握法器為一“山”字形筆架,因“筆”與“必”、“笙”與“升”諧音,兩人法物組合,對求學舉子有“必定高升”之寓意。
(5)老郎神老郎神,即梨園祖師唐玄宗。逢梨園演戲,將老郎神放在後台的神龕里供奉,這與唐明皇喜師典、音律並大興梨園而成為梨園祖師有關。老郎神不但是戲祖,而且被塑成痘神,“翼宿”星君。l
(6)鍾馗鍾馗,是民間皆知的驅邪神。相傳他生前曾應武舉不中,觸階而死,後託夢於唐明皇,願為滅除天下妖孽。明皇夢醒,乃命吳道子繪圖像,批告天下,以祛邪魔。以往端午節多懸鐘馗之像,謂能驅除邪崇。道教奉鍾馗為治鬼守護神,捉鬼神將。
鍾馗形象,常作古代武官打扮,豹頭環眼,黑面虬髯,身穿大紅官袍,足蹬皂靴,手持利劍,怒視一猙獰小鬼,作生性剛烈狀。
(7)張天師張道陵,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人(今江蘇豐縣),是道教創始人。七歲時便能通讀老子道德二篇。後為太學生,博通五經、天文、地理、諸子百家。二十六歲時拜巴郡江洲令(現在重慶),後因世風日下,棄官隱於北邙山。漢景帝時,舉他善良方正,頒發三次詔書均未應詔。於是開始學長生方術。漢安元年(142年),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道法,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洽,以祭酒分領,喜施刑罰,廉潔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為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爾注》,以道為最高信仰。唐天寶七載丹贈“太師”,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太法師”。宋理宗加封“正一靜應為佑真君”。道教尊為祖天帥、泰雲上相、降魔護道天尊。
(8)文財神文財神為文官打扮,頭戴宰相紗帽,五綹長須,一手執如意,一手持元寶,身著蟒袍,據說是殷紂王時比干。因他是歷史上最早、最有名的忠臣,心地純正,率直無私,受到人們的愛戴和稱讚,被民間奉為文財神。財神旁有和合二仙,謂“和氣生財”。
(9)渭水聘賢渭水聘賢,即姜太公釣魚於渭水等文王。姜太公,名子牙,又稱呂尚,太公望,周代齊國始祖,官太師(武官名),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後封於齊,是歷史上一位足智多謀、功勳卓著的軍師。
後隱居終南山,在渭水垂釣三年,未得一魚。人們不知其意不在魚,而是悟道。不久,果然從魚肚中得到兵書,有“遇到文王”之說。姜子牙西漢時開始神化,唐宋時期立“太廟”被封為“昭烈武成王”,列入祀典。《宋史·禮志八》記載,姜子牙與“文聖”孔子相對。明代朱元璋革除子牙“武聖”之稱。到清順治九年(1652年)改封關羽為“武聖”。《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成為元始天尊的愛徒,具有替天封神的權威。民間畫其形象作驅邪避鬼,有“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字元。
(10)山魁山魁又稱山神、山精、飛龍。《抱朴子登涉》載:“山中山精之形,或如龍,而五色赤角,名曰飛龍。”
山魁頭長雙角,龍形之面,身著樹衣草裳,手持幡條長旗,赤足立於山荷葉上,為山民崇拜之神。
(11)土地神土地神,是冥界管理小塊土地之神。古時以土地之神為社神。引《孝經緯》:“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土地神稱謂有相國土地、長生土地等。該土地為官方任命式“相國土地”。特徵:頭戴紗帽,與德高望重的人死後成的“長生土地”有所區別,其稱“土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