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作 者:劉宓慶著
出 版 社: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07-3-1
版 次:2
頁 數:536
印刷時間:2007-3-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0108610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中國的理論——哲學的、文學的、心理學的、社會學的、當然還有翻譯學的——必將伴隨地球在太空中旋轉的轟隆呼嘯,伴隨被啟星喚醒的東方大地的搏動,伴隨旭普照下亞洲腹地的蒸騰,風行開世;中國的理論已經從公元1500年以來的沉睡中甦醒,我敢斷言,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中國理論的發展,就算美國、日本和西方其他角落裡所的“屠龍衛士”加在一起,也只不過是一窩自不量力的蚍蜉,妄圖撼動拔地而起的參天大樹。
——摘自:《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之十一《四十年學術人生》
內容簡介
翻譯高潮的出現,首先是全球資訊時代降臨的結果,又是以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新政,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強國之路為契機的。歷史潮流滾滾向前。在人類高奏和平發展的大樂章里,翻譯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進軍里,翻譯必然是一支活躍的先頭部隊。本書是西方語言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珠聯壁合的力作。作者傾數年心力,以語言哲學最新思想為翻譯理論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是譯學基礎研究的傑作。
作者簡介
劉宓慶(1939.11-)畢業於北京大學,曾在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組任專業翻譯,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執教,並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其基本理論思想屬於功能學派。
《劉宓慶翻譯著全集》包括以下十一部著作:《文體與翻譯》,全集之一,2007年。《英漢翻譯技能指引》,全集之二,2006年。《新編當代翻譯理論》,全集之三,2005年等。
目錄
《翻譯與語言哲學》修訂本前言——翻譯學需要怎樣的意義觀?
自序
緒論
第一章 本位與外位
1.1 本位觀芻議
1.2 外位參照
1.3 本位觀照,外位參照
1.4 結語
第二章 主體與客體
2.0 概述
2.1 翻譯主體的科學定位
2.1.1 主體的主導性
2.1.2 主體的“權力”:範圍和限度
2.1.3 主體的“無限可變性”
2.1.4 主體的能動性源自客體
2.1.5 結語
2.2 翻譯客體的功能:拒斥主體的“凌駕權力”
2.2.1 翻譯客體是一個三元複合體
2.2.2 文本的“權力”:拒斥僭釋
2.2.3 文本的內在矛盾和不確定性
2.2.4 文本的非整體性
2.2.5 文本的期待性
2.2.6 文本的語義隱含
2.2.7 文本與作者:人文互證觀
2.2.8 文本與讀者:譯者的取向參照系
2.3 結語
第三章 方法論餘論主則
3.0 意義的人文性:基本依據
3.1 語言的人文性與科學方法論
3.2 繼承與開拓
3.3 歷史感與現實感
第四章 語言觀與翻譯理論問題
4.0 概述
4.1 語言的同質性與異質性
4.2 翻譯語言學要求同質語言觀和異質語言觀的辯證統一
4.3 漢語的異質性與翻譯理論問題
4.3.1 漢語的文字型系和聲韻體系獨樹一幟
4.3.2 漢語的形式(形態)弱勢與意念強勢
4.3.3 漢語的意念主軸與英語的形態主軸
4.3.4 漢語語法的異質性表現
4.3.4.1 “意合對接”:語義功能的強化
4.3.4.2 “盡在不言之中”:語法範疇的虛化
4.3.4.3 “舉綱意斷”:句法結構的話題化
4.4 結語
第五章 翻譯學的意義理論(上):現代語言哲學中的各種意義觀
5.0 概述
5.1 翻譯學視角中的語言哲學意義理論
5.1.1 指稱論(Theory of Reference)意義觀
5.1.2 觀念論(Ideational Theory)意義觀
5.1.3 語用論(Use Theory)意義觀
5.1.4 指號論(Signs theory)意義觀
5.2 結語
第六章 翻譯學的意義理論(下):中國翻譯學意義理論架構
第七章 論翻譯思維
第八章 翻譯中的語言邏輯問題
第九章 新翻譯觀探索
第十章 翻譯批評論綱
中文參考書目
英文參考書目
摘選章節
上篇 翻譯理論研究方法論探索第一章 本位與外位
1.1 本位觀芻議
所謂“位”,就是基本立足點,“本位觀”就是站在本體的基本立足點上觀察事物。人們觀察事物,一般是從本體、本位出發。中國人看歐洲向西望,因此稱歐洲為“西方”。歐洲人看中國向東望,因此稱東亞為“遠東”,稱地中海東岸至印度那一片比較接近歐洲的地區為“中東”或“近東”。人類觀察事物的這個本位觀,深深地給語言打下了烙印。“離經叛道”是恪守“經”與“道”的人站在自己的本位上說的話,對無“經”、“道”信仰的人來說,就不存在“離”與“叛”的問題。每種語言中都充斥著反映本民族本位觀的詞語、成語、表達式等等語言材料和語言現象,可以說整個語言(語音、語法、辭彙)結構都只能用本位觀來分析解釋或闡明。先以詞語為例。“春雨貴如油”只適用於中國中原及江南平原地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百川東流”、“長袖善舞”、“拱手相讓”、“梅雨”等等表達式,只有站在中國的地緣、文化、社會歷史傳統、行為習俗等等本位觀的立足點上,才能解釋清楚。英語也一樣。譬如英語中有許多以pirate(海盜)參與組成的表達式,如apirate listener(竊聽者)、to swear like a pirate(破口大罵)、pi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