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鎮[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下轄鎮]

義和鎮[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下轄鎮]

義和鎮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位於山東省北部,河口區西部,轄46個行政村,面積130.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015人(2013年)。 自古以來,義和境域在黃河的沖積下逐漸成陸,清末民初陸續有居民遷入。1931年設霑化縣第六區。1941~1945年為清河軍區根據地,許世友、楊國夫等將領曾在此工作。1950年為霑化縣八區,1958年成立義和公社,1984年改為義和鎮,劃歸東營市河口區。 義和鎮地處黃河三角洲,土壤多鹽鹼、風沙,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林棗、畜牧為特色主導產業。境內地下有油田分布,是勝利油田產區之一。地方工業有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石油化工等門類。 2014年,義和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68.3萬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唐代至宋代,今義和境域為海陸相間之地,屬利津縣。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霑化縣漁民在境內定居立村,為境內最早居民。

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境內陸地基本淤積發育成熟,陸續有墾戶、商人等移民遷入。

清末,今義和鎮境域分屬武定府霑化縣忠利鄉和利津縣五區永和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因四面八方來此墾荒的民眾義氣相投,團結和睦,立村名為義和莊。

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霑化縣第六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第六區改為義和區。

1950年2月, 改稱霑化縣八區;5月11日,隨霑化縣歸屬惠民專區。

1957年12月,撤銷八區,設立義和鎮。

1958年9月,義和鎮改為義和人民公社,稱躍進九社;11月利津縣併入霑化縣,今義和鎮境域全部屬霑化縣。

1960年6月,義和公社劃歸墾利縣。

1961年9月,義和公社復歸霑化縣。

1963年2月,撤銷義和人民公社,改為義和區。

1968年5月,撤銷義和區,恢復義和人民公社。

1983年9月,霑化縣將義和公社移交東營市,由利津縣代管。

1984年7月,撤銷義和人民公社,成立義和鎮;9月,河口區正式成立,義和鎮屬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二十年(1931年),霑化縣六區轄1個鎮、9個鄉(義和鎮、蒲台鄉、仁愛鄉、王集鄉、瑞豐鄉、大英鄉、郭王鄉、裕豐鄉、新豐鄉、仁合鄉),38個村。

1952年4月,霑化縣八區轄13個鄉:義和鄉、小河鄉、河東鄉、同和鄉、大牟鄉、劉坨鄉、興和鄉、仁合(韓)鄉、河北鄉、民生鄉、李坨鄉、新建鄉、勸學鄉。

1963年2月公社改區,原屬下河公社的大牟里、草場、六頃、薄家等村劃入義和區,義和區轄8個小公社:義和公社、劉坨公社、小河公社、四扣公社、大牟公社、勸學公社、仁韓公社、大山公社。

1965年8月,撤銷勸學公社,所轄9個大隊30個生產隊劃歸四扣公社。

1968年恢復義和人民公社,各小公社撤銷。

1984年,各大隊改為行政村,義和鎮成立時轄46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義和鎮劃分為5個管區,轄46個行政村。

義和鎮行政區劃(2013年)
義和管區東北村、西北村、東南村、西南村、西河村、艾河村、油坊村、四頃壩村、三頃三村、北大屋村
小河管區王一村、王二村、河一村、河二村、河北村、梁家村、大王村、蒲台村
仁韓管區六頃五村、圍子村、壽光村、東韓村、西韓村、一千二村、博興村、大英村、義勝村
大山管區薄家村、七頃村、大山村、三合村、河王村、德民村、同合村、南太平村、北太平村
大牟管區大牟村、五一村、五二村、寶三一村、寶三二村、前夾村、中夾村、後夾村、六頃村、草場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義和鎮位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城區以西16.5公里處,東與河口街道相接,北與新戶鎮交界,西與濱州市霑化縣下河鄉毗鄰,南與利津縣鹽窩鎮相連。鎮域東西最大距離9.25公里, 南北最大距離18.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18°18′49″~118°25′50″,北緯37°47′39″~37°58′20″,總面積130.6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義和鎮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海拔高度由內地向沿海平緩下降,自然比降1/10000,海拔一般在5.7米,最高海拔7.8米(義和莊南部寶三一村一帶),最低海拔3.8米(後夾村一帶)。境內地表受黃河尾閭不斷改道、沖刷、淤積、層疊影響,形成了典型的黃河三角洲地貌。

地貌類型面積 (萬畝)占總面 積比例分布範圍形成原因
緩崗凸顯地1.899.67% 鎮域西南部的五一、薄家、寶三一等地 黃河改道時泥沙淤積而成
河灘高地 3.12 15.93%河王、同和、南北太平向東至王莊二乾兩側黃河流路主道積澱而成
淺平窪地 9.45 48.25%緩崗區之間,黃河尾閭故道及沾利河兩側黃泛區靜水沉降而形成
微斜平地5.1326.18%全境黃河水漫流沉積而成

氣候

義和鎮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春季(4月8日~5月28日)乾旱多風,夏季(5月29日~9月5日)高溫多雨,秋季(9月6日~10月30日)天高氣爽,冬季(10月31日~次年4月7日)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3.4℃,1月平均氣溫-2.4℃,極端最低氣溫-15.7℃(2008年12月22日);7月平均氣溫26.6℃,極端最高氣溫40.1℃(2009年6月25日)。年平均無霜期約230天。年平均降水量535.8毫米,年均蒸發量1979.1毫米,全年平均濕度62%。年平均日照時數2560.1小時,年平均總輻射量128.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壓1016.1百帕,冬季平均氣壓1027.8百帕,夏季平均氣壓1003.1百帕。年平均風速3.43米/秒,夏季盛行偏南風,秋冬盛行偏北風。

水文

義和鎮地處黃河三角洲,境內河渠縱橫,庫塘密布,境內年均地表徑流量約752.26萬立方米,其中農業區域地面徑流量328.39萬立方米。主要排澇河道有沾利河、郭河、王集乾溝、六義乾溝、六支排等。沾利河境內長19公里,排澇流量6~89立方米/秒,承擔全鎮70%的排水量;郭河是自然河道,為草橋溝支流,全長18.5公里;王集乾溝是自然河道改造而成的引排雙用乾渠,最大排水能力38.52立方米/秒。義和鎮屬王莊引黃灌區,灌溉水系呈“二縱一橫”形態分布,其中王莊二乾渠一分乾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王莊二乾渠二、三分乾為5立方米/秒。全鎮共有水庫86座,其中最大的王集水庫面積1.54平方公里,設計水深4米,實際庫容560萬立方米;有小二型水庫12座,實際庫容7~18萬立方米不等。有村級蓄水坑塘46處。

境內地下水埋深2—5米,主要為鹹水,僅在西黃河故道部分區段有少量淺層地下淡水。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與地面坡降一致。

土壤

義和鎮境內絕大部分土壤由黃河泥沙沉積而成,因地處沿海,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且氣候較乾旱,土壤鹽鹼化較重。20世紀50年代前,境內重鹽鹼地占30%以上,輕度鹽鹼地占10%。經過幾十年土壤改良,土壤鹽化程度得以改觀。至21世紀初,全鎮土壤鹽化面積8.63萬畝,占可利用面積的65.83%;含鹽量小於0.1%的非鹽化土面積0.65萬畝,占可利用面積的4.96%,主要分布於大英、東韓至沾利河東側一帶。

義和鎮鹽化土壤分布表
土壤鹽化 程度分類含鹽量面積 (萬畝)占可利用 面積比例分布範圍
輕鹽化土0.1%~0.2%1.3110.01% 五一、寶一、大山、七頃、壽光、小圍子、六頃五一帶
中鹽化土0.2%~0.4% 1.21 9.25%大牟、博興、北大屋子、同和一帶
重鹽化土0.4%~0.8% 2.02 15.46%草場、前夾、薄家村一帶
鹽土0.8%~2.0%3.4226.15%沾利河兩側與東水源鄰接一帶

境內土體構型以砂質為主,土壤類型有潮土土類、潮土亞類、鹽化潮土亞類、鹽土土類4種,其中鹽化潮土亞類為主要耕作土壤,面積9.16萬畝,占總面積的57.21%,主要分布於南起梁家以東,北至義勝、大英一帶的沾利河兩側。

植被

人工林 人工林

義和鎮境內自然植被以濱海鹽生植被為主,按土壤含鹽量分成不同植物群落。黃須菜群叢分布於濱海鹽土區,以黃須菜為主,伴生檉柳、二色補血草、灰綠鹼蓬、濱藜等;檉柳—黃須群叢分布於地面高程1.7~1.9米常受海潮侵襲的濱海灘地中,含鹽量1.5%的土壤中的群叢覆蓋度約60%; 馬絆草群叢分布於黃須菜群叢近陸側、中度鹽化鹽土和重度鹽化潮土區,以馬絆草為主,伴生二色補血草、蘆草、羊角菜等;一年生禾本科群叢主要分布於黃河新淤地,多生長狗尾草、稗草、曲曲菜、草木樨、野大豆等,植株高0.5~1米,覆蓋度75%~90%;白茅—蘆葦群叢生長於土壤含鹽量0.5%的地帶,不耐鹽的草甸植物相伴白茅而生,覆蓋度90%以上。

義和鎮屬於暖溫帶北部落葉櫟林亞地帶的黃淮海河平原栽培植被區。境內栽植的人工植被中,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有冬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低洼鹽鹼農田中有蓖麻、向日葵、苜蓿等;造林綠化植被主要有楊樹、柳樹、刺槐、白蠟等。 截至2013年,義和鎮森林覆蓋率為15%。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義和鎮淡水資源較匱乏,可用量約1800萬立方米,人均722.89立方米。沾利河每年承接上遊客水約150萬立方米,自然降水每年可利用量不足200萬立方米,農業區域地面徑流可利用量114.94萬立方米。全鎮水庫蓄水能力862萬立方米,水庫坑塘蓄水能力合計1013萬立方米,其中王集水庫650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117萬立方米,坑塘246萬立方米。境內生產生活用水皆為引用的黃河水,可利用黃河水約1500萬立方米。地下水絕大部分為不可利用的鹹水。

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底,義和鎮耕地面積8.493萬畝,園地面積0.222萬畝,林地面積0.214萬畝,草地面積0.0033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1.74萬畝,交通運輸用地面積0.64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4.614萬畝,其他土地面積3.665萬畝。

礦藏資源

石油資源

義和鎮位於勝利油田範圍內。義和莊油田為裂縫潛山油田,油藏埋深1830~2280米,含油高度115~192米,含油麵積7.9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706.6萬噸,原油油質含量60.8%。義東油田位於義和鎮北部,含油麵積10.3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795萬噸。義北油田位於義和鎮北部,是一個被斷層複雜化的小斷塊油田,油藏埋深1858~2697米,含油麵積5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86萬噸。

地熱資源

義和鎮境內有地熱田分布。義和莊凸起區地溫梯度4~5℃/100米,以寒武—奧陶系裂隙熱儲為主,熱儲平均厚度650米,面積158平方公里,平均溫度51℃。

煤炭資源

義和鎮含煤區分布於義和、太平、新戶大王北一帶,呈北西向分布,長約23公里,寬6~14公里,煤層埋藏深度1200~1800米左右,由於採煤技術限制,短期不適宜開發利用。

人口

義和鎮主要年份人口數據
年份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
總戶數5879623474747537
總人口24141252552472124620
自然增長率1.33‰9.46‰3.88‰0.69‰
性別比102.15104.0199.3896.74
遷入人口139124103139
遷出人口183167155107

截至2013年,義和鎮總戶數8860戶,總人口25056人,常住人口21015人,人口密度193.12人/平方公里;出生315人,死亡179人,自然增長率5.43‰。總人口中男性人口12549人,女性人口12507人,性別比100.34;18歲以下4633人,18~35歲6213人,35~60歲10680人,60歲以上3930人。

經濟

綜述

2014年, 義和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3億元,比2013年增長13.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68.3萬元,其中比2013年增長16.1%;固定資產投資40.2億元,比2013年增長17.4%;農民人均純收入14259元,比2013年增長11.4%。

第一產業

2001年後,義和鎮發展林果、食用菌、蔬菜等特色種養殖,在傳統的糧食生產之外,形成了林棗、畜牧兩大主導產業,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向現代化農業轉變。 2014年,義和鎮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926億元。

種植業

種植業 種植業

義和鎮境內種植的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主要為棉花、花生。由於境內土地鹽鹼化較重,自然災害較頻繁,作物產量長期低下。20世紀50至70年代,糧食平均畝產維持在40餘公斤,總產400餘萬公斤,糧經作物種植比例為80:20。七八十年代起,隨著水土治理和良種引進,小麥和玉米的種植面積擴大,產量提高。1995年,義和鎮大規模實施農業開發,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增加,糧經比例調整為6:4。2000年糧食平均畝產178公斤,總產1591.4萬公斤。進入21世紀後,瓜菜種植開始規模化發展。2013年,義和鎮糧經種植比例為3.03:6.98;一年一熟約占30%,一年兩熟占50%,兩年三熟約占20%。

2014年,義和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453公頃,總產1.95萬噸,瓜菜360公頃,總產0.91萬噸,棉花3766.7公頃,總產3939.1噸。

畜牧業

20世紀50至70年代,各生產隊集體養殖豬、羊、雞等畜禽。80年代起,畜牧業從單純的農業生產向滿足城鄉消費市場轉化。90年代開始規模化養殖。截至2013年末,全鎮大牲畜存欄3452頭,豬存欄25073頭,羊存欄27815隻,禽類存欄50.15萬羽,兔存欄1200隻,水貂存欄1600隻;肉類產量6208.37噸,產蛋1540.48噸;有特色畜牧養殖小區(大戶)140個,標準化養殖小區46處。 截至2014年末,全鎮大牲畜存欄3991頭,豬存欄3.1萬頭,羊存欄1.87萬隻,家禽存欄40.5萬羽,2014年實現畜牧業總產值8439萬元。

漁業

清末以前,義和境域地處海濱,有漁民從事海上捕撈,後黃河改道淤積,漁業活動逐漸消失。20世紀90年代後境內陸續建成多座水庫,淡水養殖興起,2006年後養殖面積穩定在0.25萬畝。2003年起實施5個“上農下漁”開發項目,總面積7800畝。 2014年,義和鎮實現漁業總產值1.9528億元。

林果業 林果業

林果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義和境內開始營造防護林並栽植蘋果樹、梨樹等果樹。80年代起實行棗糧間作,大面積發展果園。90年代實施了防護林、經濟林、農田林網、路林、四旁植樹等綠化工程。2001~2002年,義和鎮發展冬棗密植園2.25萬畝,形成“兩片一線”布局;同時發展雜果園1000畝,引進栽植梨、杏、桃、李等7個樹種42個品種。 2014年,義和鎮造林300公頃,林果總產8033.4噸,林業產值1017萬元。

土地整理開發

20世紀90年代起,義和鎮相繼實施了棗糧間作、棉田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開發荒鹼地等項目,以增加作物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2001~2008年,義和鎮累計實施國家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2個,省級項目1個,市級項目11個,區級項目25個,新增耕地8.76萬畝。2004年以“上農下漁”模式實施5個區域7800畝荒鹼地開發項目。2011~2013年,義和鎮相繼實施了郭河片、大牟片、博興片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博興片、大英片、義勝片荒鹼地開發項目及其他未利用地開發項目。

第二產業

地方工業

地方工業 地方工業

20世紀80年代前,義和鎮無規模型工業,僅有麵粉廠、榨油廠、煉油廠和糧食加工坊等中小型企業。1985年後發展鄉鎮企業,開辦了窯廠、閥門廠、木器加工廠、織布廠、橡膠廠和油氈原材廠等一大批鎮辦和村辦企業。2000年,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210人, 實現產值1.8713億元,利稅1598萬元。2003年新建義和鎮工業園。2010年義和鎮工業園併入富海工業園,總面積10.6平方公里,形成了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石油化工、新型化工和物流倉儲為主導的產業集群,逐漸實現由傳統鄉鎮企業向規模化工業的轉變。2013年,義和鎮共有工業企業29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 2014年,全鎮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7.2億元,比2013年增長16.8%。

石油開採

義和鎮境內油田開採區塊劃分
大山區塊義古14區、沾3區、沾38區(主要區塊)、邵4區、義古20區、邵33區(主區塊)、沾4區
仁韓區塊沾北3區、沾北4區
義和鎮第一口高產井——邵4井 義和鎮第一口高產井——邵4井

義和鎮是勝利油田在河口區原油生產的主戰場之一。1961年12月,義和莊南3公里處的沾1號井出油。1977年7月,勝利油田河口指揮部(今河口採油廠)開始義和莊會戰,1978年1月義和莊油田正式投產,當年開採原油79.67萬噸。1990年,河口採油廠在境內大山管區實施超“9000”會戰,1991年在七頃、薄家開展“441”會戰。截至2013年,義和鎮境內共有油氣井216口,油管線2.1萬米,水管線1.2萬米,氣管線0.8萬米;駐義和鎮的石油系統單位有渤海鑽井一公司、渤海鑽井二公司、河口採油廠、油建、物探公司、石油開發中心等。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

20世紀80年代後,由於改革開放和油田開發等原因,義和鎮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截至2013年,義和鎮有集市2處,其中義和集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農曆三、八日逢集;薄家集立集於2000年9月,農曆一、六日逢集,有攤位300餘個; 全鎮有個體工商戶675家,其中超市2家,商店149家,餐飲業戶73家,機動車維修裝飾業戶42家,建材銷售23家。 2014年,義和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億元,比2013年增長12.2%。

郵政物流

1942年,義和莊成立戰時郵政局。1944年,戰時郵政局移至富國,義和設立郵政所。1985年,義和郵政所改為義和郵政支局。2013年,義和郵政支局有專遞渠道3條,郵路49公里,年收寄函件近20萬件。

2010年,義和鎮開始發展倉儲物流業,重點引進油品和普貨倉儲物流項目落戶富海工業園。 截至2013年,全鎮有運輸企業4家。

金融保險

河口農村商業銀行義和支行是境內唯一一家金融機構,其前身為1951年成立的惠民地區霑化縣義和農村信用社,2007年改為河口農村合作銀行義和支行,2012年改制為河口農村商業銀行義和支行。截至2013年末,河口農商行義和支行存款餘額2.794億元,貸款餘額3.026億元。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河口支公司義和行銷服務部成立於2007年,是境內唯一一家商業保險機構。2013年,人保財險義和行銷部政策性農險收保費333萬元,出險後公司賠付504萬元。

旅遊業

2012年,義和鎮規劃建設“一軸、五點、五景、十二園”的西黃河故道休閒觀光農業產業園,將現代農業、田園景觀、科普教育、農事體驗、休閒娛樂融為一體。同時挖掘利用本土文化,發展紅色文化旅遊。 截至2015年,義和鎮建成義和莊慘案遺址、官灶城遺址、王集兵工廠遺址等5處紅色文化旅遊基地,頤和文化廣場、百年義和歷史展館等3處傳統文化旅遊基地,義和農莊、申豐莊園、錦繡農莊等12處綠色生態旅遊基地。

基礎設施

水利設施

水利設施 水利設施

義和鎮位於河口區骨幹引排水系要地,新中國成立後境內配套開挖了大量乾支級引排河渠。1963年,霑化縣實施老王集乾溝擴大治理。1963~1964年疏浚郭河。1965年擴大並上延新王集乾溝。1968年惠民地區恢復引黃灌溉,於1969年修築王莊灌區總乾渠(即王莊二乾一分幹上游段)。1973年開挖沾利河和夾旺窪一支、二支、三支。1974年新築義豐乾渠。1985年建成王莊二乾三分乾。1990年治理王莊灌區二乾,河口區恢復王莊灌區引水。1991年興建王集水庫。1993年起義和鎮開展水土保持工程。1997年,開挖黃河故道引水溝,全面規劃治理沾利河流域。1999~2000年建成12座小二型水庫。2005年起義和鎮實施節水灌溉工程。2007年後全鎮農田水利基本配套齊全。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

20世紀50年代,義和農村多為土坯草房。80年代後,多數農民蓋起磚瓦房。90年代初,鎮駐地建成影劇院、鎮政府辦公樓和農貿市場等建築。1996年,義和鎮制定第一輪城鄉建設規劃。進入21世紀後,農村民居升格為磚混加鋼筋混凝土結構,不少農戶建起二層小樓。2001年,義和鎮制定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2002~2004年鎮駐地建成商品樓2萬平方米。2006年實施城鄉集中供水工程。2007年,義和鎮編制小城鎮建設詳細規劃。2007~2010年,改造了鎮駐地多條道路及部分平房,新建建材市場。2010年,義和鎮啟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2012年將全鎮規劃為1個城鎮社區和4個農村社區。

義和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
社區實施時間涉及村莊
義和 社區 頤和家園 2011~2013 王二、同合、南太平、四頃壩,並面向全鎮
頤祥家園 2013~2015 蒲台、三合、大王、三頃三、油坊、北太平、西河、艾河、大山
頤正家園 2013~2015 王集、小河、河一、河二、梁家
頤興家園 2016~2020 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北大屋
薄家社區 2016~2020 五一、五二、寶三一、寶三二、薄家、河王、德民、七頃
大牟社區 2016~2020 大牟、前夾、中夾、後夾、草場、七頃
仁韓社區 2016~2020 壽光、西韓、東韓、六頃五、圍子
大英社區 2016~2020 大英、義勝、博興、一千二

2013年頤和家園建成,王二村、同合村搬遷入住;2014年4月頤正家園一期竣工。

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

312省道(孤東—濱城)自東向西橫穿全境,境內長9.32公里,為二級公路標準;境內縣道有新鹽路(新戶鎮—義和鎮五一村)、榮烏高速連線線、義太路、海防路等;鄉道有北大屋路、義三路、義四路、義五路、義牟東路、千二路、梁王路、梁連路、怡申路、威三路、義興路等,總長64.06公里;有村道69條。

截至2010年,全鎮46個村實現公路村村通,45個村實現村內主街道硬化,21個村實現公路戶戶通。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義和鎮中心學校 義和鎮中心學校

1910年,義和境內成立2處私塾。1937年開辦義和聯小。1958年,霑化縣第三中學在義和莊成立。1962年,境內46個村均設定國小教學點。1984年,霑化三中改為河口區義和中學。1989年,全鎮有國小36所,國中4所,此後學校陸續撤併。1992年開辦義和鎮中心幼稚園。1994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2009年,義和鎮中心國小與義和鎮中學合併為義和鎮中心學校,設國小部和國中部。截至2013年,義和鎮有幼稚園4處,在園兒童520人,教職工40人;國小2處,在校學生911人,教師71人;國中1處,在校學生137人,教師29人。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

1947年,境內薄家村成立“義昌班”劇團,演唱呂劇、京劇,50年代時在春節期間走村串鄉巡迴演出。1961年設立義和文化站。80年代末開始,部分村莊組建了高蹺隊、腰鼓隊、秧歌隊。1990年建成影劇院1座。2004年起,各村推廣建設文化大院和農家書屋。2010年實施文化惠民工程。2012年啟動“四個一”文化工程建設,編排舞台劇《義和莊慘案》;薄家、德民、蒲台等村的嗩吶班子分別註冊成立了藝術團。2013年,百年義和歷史文化展館建成。截至2013年,義和鎮有綜合文化站1處,歷史文化展館1座,農家書屋23個。

醫療衛生

河口區中醫院 河口區中醫院

1942年,義和莊成立民眾醫藥合作社。1962年,霑化醫院義和分院成立。1965年,鄉村診所、衛生室普遍建立。1984年,霑化縣義和醫院改為河口區義和醫院。1985年,義和醫院改為河口區人民醫院。1990年,河口區人民醫院由義和鎮遷往河口城區,33名留駐人員利用原設施重建義和醫院。1993年,義和醫院改為河口區中醫院。2003年,義和鎮開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2013年,義和鎮有醫院1處(河口區中醫院),床位150張,年門診量6.12萬人次,住院3674人次,手術786台次;有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及村衛生室33個;新農合參合人數24331人,參合率98%。

歷史文化

義和莊慘案

義和莊慘案現場舊址 義和莊慘案現場舊址

1939年4月,駐義和莊的國民黨魯北行署直轄第三旅王家駒團將抓到的漢奸斬首示眾。日軍大佐常谷川以此為藉口,率領400餘名日軍騎兵和部分偽軍,於5月29日拂曉分兩路自南向義和莊及附近村莊行進。南路日軍行進至蒲台屋子時,被駐村的國軍海軍陸戰隊七連哨兵發現並打死一名日軍,七連見勢不妙隨即撤走,日軍搜查全村,殺害部分村民後,將抓到的50多人押往義和莊。另一路日軍在小河村遭到海軍陸戰隊九連抵抗,一名日軍指揮官被擊斃,後九連突圍,日軍進村搜查,當場槍殺8人,一部分村民被押往義和莊。各路日軍在義和莊匯集後,封鎖並搜查全莊,其間殺害60餘人。中午時分,日軍將各村抓來的村民集中訓話,放走老人和兒童,把剩餘的青壯年綁成一串並蒙上眼睛,趕到莊東南角的三角灣,用槍殺、劈砍、捅刺、焚燒、打人頭靶等方式屠殺71人。黃昏時分日軍在義和莊進行第二輪搜查,殺害19人。日軍合計傷害民眾336人,其中322人當場死亡,傷14人;遇難民眾中,蒲台屋子村有51人,小河村40餘人,義和莊村民100餘人,外地客商、長短工50餘人,還有無主屍體166具。史稱“義和莊慘案”。

革命鬥爭

1941~1945年,義和一帶是清河軍區根據地,許世友、楊國夫、符浩、李丕功、張沖凌、張輯光等30餘名將領先後在此工作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抗戰初期,各種武裝勢力在境內駐撤不定,時常騷擾地方。1941年8月,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旅擊退國民黨何思源部,在利津、霑化創建墾區抗日根據地;9月,第三旅攻克並解放義和莊一帶;10月,冀魯邊區一一五師教導六旅十六團與山東縱隊第三旅在根據地會師。1942年2月,山東縱隊第三旅改編為八路軍山東清河軍區;3月,中共霑化縣委、霑化縣民主政府在義和莊成立,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12月,成立義和抗日高小。1943年,王集村和同合村辦起兵工廠,生產簡易武器。1942~1944年,日軍對根據地進行封鎖和掃蕩,解放區物資奇缺,地方、部隊在義和莊、太平一帶墾荒搞生產自救,最終迎來抗戰的勝利。

風俗民情

境內居民為清末民國年間從各地遷入,不同來源地的墾戶風俗習慣總體上大同小異,細微處有所差別,尤其體現在喪葬禮儀和節令習俗上,但亦相互借鑑,新舊融合。

喪葬方面,利津、霑化籍墾戶稱司儀為“紅白帽子”,稱治喪人員為“內櫃”、“外櫃”;在出殯日,利津習俗為岳父或公婆一方在祭禮上給女婿或媳婦豐厚的“磕頭錢”,路祭花樣繁多。魯西南籍居民稱老人去世為“倒頭”,稱司儀為“禮向”,稱治喪人員為“大總理”;在儀式上與利津、霑化基本相同,老人入土後,孝子在墳上扎蘆棚以示守棚盡孝。壽光籍居民僅在服色上別於利津、霑化習俗,孝子孝女孝婦皆著白衣白褲白鞋,孝子帽子上縫白布,孝女發束白布;而利津、霑化為孝子右肩斜披白布,孝女頭裹白布,男女一律將藍布披於肩上,重孫可頭頂紅花。

節日時令方面,除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外,二月二人們普遍有吃“龍鬚”(麵條)、吃“龍眼”(雞蛋)、吃“龍耳”(餃子)、吃“蠍豆”等習俗,壽光籍居民用面拌糖製成菱形棋子油炸吃,稱之為“龍籽”;六月六有“晾箱”(曬衣曬被)、吃炒麵(小麥、大豆炒熟後磨成粉,拌紅糖食用)之習;七月十五利津、霑化籍居民稱為“鬼節”,有包餃子、上墳祭祖的習俗,壽光、魯西南籍居民則“過半年”改善生活;十月一上墳祭祖,魯西南籍居民稱為“寒衣節”;利津、墾利籍居民較為重視臘月二十三前回家的習俗。

旅遊觀光

生態莊園

怡豐園生態農場位於義和產業園東南部,面積1000畝,是集景觀苗圃、珍果採摘、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農場。申豐莊園位於義和鎮西南部,占地3000畝,種植無花果、黑土豆、紅楓、高檔苗木等,配套建有企業會所、度假木屋、生態餐廳、拓展訓練營、兒童樂園、戶外露營地等設施。義和農莊面積3000畝,以無花果種植加工為主,有景觀湖、紅葉谷等景觀及相應配套設施。錦繡莊園位於西黃河故道休閒觀光農業產業園北端,面積1000畝,有石榴園、蘋果園、梨園、大棚果蔬園和錦繡花湖5個精品觀光點,配套建有遊客中心、農家樂餐飲、垂釣平台、觀景亭等設施。

革命遺蹟

義和鎮境內有革命遺址3處。其中王集兵工廠遺址位於王集村,兵工廠建立於1943年,每天能生產手榴彈100多個,地雷20多個,兵工廠舊址處立有紀念碑;義和莊慘案遺址位於義和鎮西南村,立有紀念碑1座;魯北行署遺址位於義和鎮西南村,1939年何思源將魯北行署遷至義和莊進行抗戰,1941年八路軍攻克義和莊後何思源逃往惠民一帶活動,行署舊址處立有紀念碑1座。

著名人物

扈大娘(1885~1949),本名趙福,義和莊人。與丈夫在神仙溝開辦“扈家酒館”,作為八路軍的秘密交通站。扈大娘為人豪爽,做事乾脆利索,機智果敢,一次次為八路軍清河軍區秘密轉運了大批槍枝、彈藥、布匹、藥品。

程克鈞(1918~1986),字義昌,義和莊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魯東遊擊隊,歷任連指導員、營長、營教導員、團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主任、佛山軍分區政委、廣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參加大小戰鬥130餘次,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1986年5月6日病逝於廣州。

土特產品

義和冬棗 義和冬棗

義和冬棗1992年引種,成熟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狀如蘋果,平均單果重20克左右,果實圓形,果皮赭紅色,皮薄肉脆,果肉敦厚,細嫩多汁,味甜濃微酸,肉厚核小,含有19種胺基酸,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70倍、梨的100倍,被稱為“活維生素丸”。 主要種植於小河、薄家、五一等村。

蘋果主要種植於梁家村和大王村, 品種有紅富士、喬納金、嘎拉、新紅星、藤木一號、新世紀等,單果重250克,橫徑85毫米以上,色艷、味甜、口感好、可溶性固形物15%。

“薄老五”燒雞、餚兔,採用祖傳秘方精製而成,配以多種中藥及香料調味,肉質細嫩,風味獨特,有“天下第一兔”之稱。

葦簾是手工製造產品,有葦簾、蒲簾、竹簾、麻布簾等10多個品種,每個品種又有十幾種規格。主要原料為蒲桿、葦桿、竹片、蒿稈等天然材料。

此外義和鎮還有寶二杏、大山西瓜、北大屋子葡萄、西韓無花果、小圍子紅薯、薄家草莓、艾河石榴、東韓辣根等特色農產品。

黃河入海口

東營是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黃河之黃、草原之綠、大海之藍,共同繪製了一幅多彩畫卷。這裡還有中國最完整、最廣闊、最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鳥類的天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