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信息:Botryopteridaceae,群囊蕨科
屬名信息:Botryopteris, 群囊蕨屬
形態描述:僅有葉柄保存。葉柄橫切面可能呈近橢圓形,大小約為3×2mm。表皮細胞保存不好。皮層分為內外兩部分。外部皮層由5-6層厚壁組織細胞構成,細胞小,直徑10-18m,縱向上很長,頂端尖銳。內部皮層細胞橫切面近等徑,直徑25-60(多為30-50)m,也呈縱向伸長狀,長80-270(多在100以上)m,長度由外向內似逐漸變短,但端壁多平直。圍繞著維管束有時可見一條由數層較小細胞構成的帶,細胞橫切面近等徑,壁較內部皮層細胞的薄,但縱切面形態不明,可能為韌皮部。維管束橫切面ω形,其主體部分為長橢圓形,長0.8-1mm,中央兩層管胞厚,向兩端變薄至一層管胞。三條臂的基部略粗,寬2-3個管胞,向頂端逐漸變細,頂端各具一個原生木質部束。中間的臂長約0.5mm,直,兩邊的臂略長且向內彎曲,頂端有時略內卷。後生木質部管胞直徑50-120m,大的管胞壁上具網紋或多列橫橢圓形梯紋紋孔。中間的臂與兩邊的臂之間各有一大團厚壁細胞,橫切面上呈寬的紡錘形,長軸與臂平行,約500-530m,短軸約300-350m,厚壁細胞直徑一般30-40m,縱向上呈極狹的紡錘形。
比較研究:群囊蕨屬下的種經合併和轉移後,目前還有B. antiqua Kidston,1908;B. forensis Renault,1875;B. hirsuta(Williamson)Scott,1899;B. ramosa(Williamson)Scott,1900;B. tridentata(Felix)Scott,1899;B. scotii Holmes,1984;B. mucilaginosa Kraentzel,1934;B. dichotoma Holmes et Galtier,1983;B. renaultii Bertrand et Cornaille,1910;B. cratis Millay et Taylor,1980和B. nollii Rößler et Galtier,2003等11個種(Rößler and Galtier,2003)。當前標本的維管束橫切面呈ω形,具三條長的臂,在已有的11個種中,只有B. forensis的維管束橫切面形狀與當前標本的較相似,也具三條長的臂。但不同的是,上述11個種(包括B. forensis)的臂間均未見厚壁細胞團塊(Phillips,1974;Millay and Taylor,1980;Holmes and Galtier,1983;Holmes,1984;Rößler and Galtier,2003)。華夏植物區目前僅報導了中國河北平泉縣楊樹嶺煤礦早二疊世早期太原組上部火山凝灰岩中保存的一種群囊蕨B. tridentata(Hilton et al.,2001),其維管束三條臂間也未見厚壁細胞團塊。因此,當前標本可能代表了群囊蕨屬的一個新種,但由於標本較少,暫不定新種。
時代產地: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組7號煤層煤核;早二疊世早期。
相關詞條
-
群囊蕨屬
:群囊蕨屬 後生木質部管胞具單列梯狀加厚至多列橢圓形具緣紋孔。 後生木質部管胞亦具單列梯狀加厚至多列橢圓形具緣紋孔。
-
莢囊蕨
莢囊蕨,烏毛蕨科植物,有利尿通淋、涼血化瘀、解毒療瘡的功效,用於淋症、跌打損傷、瘡癤癰腫,分布在台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地。
【藥 名】 【拼 音】 【來 源】 【功 效】 【主 治】 -
薄囊蕨綱
薄囊蕨綱(學名:Leptosporangiopsida)的孢子囊壁薄,由一層細胞組成。具有各式發育完全的環帶,每個孢子囊的發生是由一個細胞發育而來,孢子...
介紹 詳細信息 -
莢囊蕨屬
莢囊蕨屬是中小型草本植物。
簡介 所有物種 形態特徵 主要分布 -
大囊岩蕨
大囊岩蕨,岩蕨科植物,生於岩石縫中。植株高5-16 (-20) 厘米,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出,先端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約3毫米,先端漸尖,棕...
植株形態 葉子形態 孢子形態 產地分布 物種區分 -
厚囊蕨綱
厚囊蕨綱屬於蓮座蕨目。
介紹 相關條目 -
對開蕨
對開蕨是中國新記錄植物種,僅產於長白山南麓和西側局部地區,並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護,將有絕滅危險。屬稀有種。其分布區域氣候溫涼、潮濕,土壤為酸性暗棕色...
基本概述 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地理分布 保護價值 -
複葉耳蕨屬
複葉耳蕨屬屬於鱗毛蕨科植物,約40種,分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於海拔50~200m的林下或溪邊。
基本簡介 形態特徵 種類分布 化學成分 約理和臨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