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P-26戰鬥機

美國P-26戰鬥機

美國P-26戰鬥機,被稱為“玩具槍”。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學說問世以來,考古學家們一直熱衷於尋找人和猿之間丟失的環節(雖然至今也沒有任何化石出土),航空技術的發展似乎也可以用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因為時代躍遷的瞬間往往被定格在某型具體飛機的身上。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航空技術革命,快速兇悍的單翼機終於取代功德圓滿的雙翼機成為藍天的主人,P-26戰鬥機正是掀起時代巨浪的新銳戰鬥機之典範。

基本參數

長:7.19米
高:3.06米
翼展:8.52米
機翼面積:13.89平方米
乘員數:1人

美國P-26戰鬥機美國P-26戰鬥機

空重:997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340千克
航程:579公里
巡航速度:320公里/小時
最大速度:377公里/小時
爬升速:719米/分
實用升限:8350米

造價:16,567美元
引擎:R-1340-27發動機
生產廠商:波音公司

美國P-26戰鬥機美國P-26戰鬥機

類型:戰鬥機
首次飛行:1932年3月20日
退役:1941年(自菲律賓退役)
使用狀態:現存兩架

主要用戶:美國陸軍航空隊
生產數量:136

設計特點

機身結構

P-26採用低單翼,可是在機翼的上下方仍有與機身連線的支撐綱線,以維持機翼的結構與剛性。這樣的做法雖然避免機翼結構在飛行下的扭曲,然而外露的鋼線仍會產生多餘的阻力,在結構強度不夠的情況下算是一種折衷的設計,但是稍後的單翼機都取消這種設計。水平安定面沒有任何類似的支撐結構。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下方為固定但是包覆流線型整流罩的起落架。座艙為開放式,前方有風檔,瞄準鏡安裝在風檔前方。

美國P-26戰鬥機美國P-26戰鬥機

動力

P-26使用普惠公司的R-1340氣冷式發動機,發動機的外側有包覆外罩,但是這個外罩並沒有減阻的設計,也並未將整個發動機包住與外界隔離。

武裝

P-26的武裝是在機鼻兩側各安裝一挺0.30英吋機槍,這也是1930年代的標準武裝。此外,機翼與機身下方都可以攜帶炸彈

戰機類型

美國P-26戰鬥機美國P-26戰鬥機

P-26A

P-26A是整各系列最主要的生產型,波音一共生產111架。

P-26B

P-26B與P-26A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改用R-1340-33發動機與噴射注油裝置。這一套噴射注油裝置起初有許多問題,因此一共只有生產兩架。

P-26C

P-26C仍然使用R-1340-33發動機,但是初期將噴射注油裝置改為R-1340-27的化油器。稍後這一批中的17架改為與P-26B相同的噴射注油裝置。

281型

281型是專門為了外銷而特別生產,發動機使用R-1340-33,同時在部分軍用設備上面與美國自己採用的有所不同。此外,輪胎也改用低壓的固特異產品,以便在未經過整理的跑道上操作。第一架原型機於1934年8月試飛,唯一的採購國是中國,一共採購12架。

由來歷程

波音在1928年開始其單翼戰鬥機的可行性研究,1930年展示了其製造的3架單翼戰鬥機原型機。最初兩架(由波音公司自擔風險製造)是去掉下部機翼、僅保留上翼部分的波音83。其中一架原型機以XP-15的代號向美國陸航進行了展示,另一架(裝有尾鉤)則以XF5B-1的代號送交海軍測試。儘管試飛結果表明二者都比雙翼型戰鬥機飛的快,但在機動性和爬升率方面卻無法令人滿意,這兩架飛機最終都沒有被軍方看中。1930年末,波音83的第三架原型機XP-9出現在世人面前,它的設計源自美國陸航頒布的一項技術規範。XP-9的設計充滿時代氣息,採用肩扛式單翼加鋁製硬殼式機身,使用一台600馬力的柯蒂斯水冷式發動機,最大時速可以達到213英里,比採用陽傘型機翼的前兩架原型機快得多。遺憾的是該機座艙布置在機翼支柱的後面,飛行員的視野因此受到了較大阻礙,此外XP-9在操縱性方面的缺陷也令人頭疼,美國陸軍航空隊權衡後做出了購買了P-12雙翼戰鬥機的決定。

1930年出現的另一款原型機——波音200單翼郵政飛機更加引人注目,該機起初是被當作一種高速郵政飛機來設計的,該機的研發成功得益於20年代波音在民用航空領域取得的經驗(其創辦的波音航空公司後來成為美國聯航的前身)。波音200屬於先進的懸臂式下單翼飛機,採用全鋁製硬殼式機身和收放式起落架,全長41英尺,翼展59英尺,可以攜帶2,300磅重的有效載荷(郵件或乘客)飛行600英里。波音200的氣動設計相當優秀,但是最高時速只有158英里,原因在於其裝備的“大黃蜂”發動機(525馬力)功率偏低。1931年波音公司在波音200的基礎上為美國陸航研製出一種雙引擎快速轟炸機B-9,這種轟炸機的最高時速達到驚人的186英里,它的出現使P-12和F4B這類雙翼戰鬥機變得無所適從。

1931年,波音公司的設計師們開始了代號為248的新型戰機的開發工作,1931年12月該計畫被更名為XP-936。它是一種全金屬下單翼戰鬥機,採用鋁製硬殼式機身,外形類似於縮小後的波音200。原型機在1932年3月20日首飛成功,除發動機和儀表部分等由陸航贊助外(陸航正在經歷由經濟危機所導致的軍費危機),三架原型機的製造經費大多是波音公司自己解決的。由於波音不是一個公益機構,它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而不是造出外形前衛卻無人問津的試驗品,波音公司的設計師們因此抱著較保守的態度來設計該機,希望最終可以獲得美國陸航的青睞。以前航空專家們對飛機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的好處心存疑慮,流行的看法是收放式起落架降低的飛行阻力會被其機械裝置的重量所抵消,而早期收放式起落架又由飛行員手動操作,故障率居高不下,所以波音公司在綜合考慮之後決定在新機上使用帶整流罩的固定式起落架。美國陸航認為戰鬥機做劇烈機動時所產生的應力會使普通懸臂式機翼無法承受,波音於是在新機主翼外追加了類似一戰時期用在單翼戰鬥機上的張線。機載雷達出現之前空戰的獲勝者往往是搶先發現對手的一方,許多飛行員因此堅信良好的視野是一架戰鬥機所不可缺少的,另外由於機載電台尚未成熟,飛行員之間進行聯絡還要通過使用各種目視信號,所以封閉式座艙將會使飛行員們感到無法適應(早期的座艙玻璃還會產生光學失真),總之儘管在設計一種時速200英里以上的新型戰鬥機,波音的設計師們還是決定沿用經典的敞開式座艙。

美國P-26戰鬥機美國P-26戰鬥機

波音已經對來自各方面的保守的要求做出了很多讓步,可是設計出來的XP-936依然不失前衛氣質,看上去更像是參加克利夫蘭航空節的競賽機而非一款用於陸軍的戰鬥機。流暢的線形和短促的機翼幫助XP-936實現了驚人的高速,不過高速同時帶來了飛機操縱性的惡化,很多陸航的官員都不認同這種性能上的改變。波音製造3架XP-936的原型機只用了短短3個月,隨後的8個月時間裡試飛員們駕駛原型機進行了多次測試飛行,波音的新型戰鬥機最後將以P-26的代號正式投入生產,美國陸航同時也訂購了25架P-12F雙翼戰鬥機以減小可能存在的風險。P-12F和P-26使用的都是600馬力的普-惠“黃蜂”風冷式發動機,現在我們不妨把二者的性能數據拿出來進行一番紙面上的比較:P-26的最高時速是234英里——比P-12F快20%,P-26的航程是375英里——比P-12F高75英里,不過由於P-12F具有先天遺傳的低翼載,其爬升率(2,920英尺/分)要比P-26高24%,實用升限(31,400英尺)也比P-26高4,000英尺。

P-26每小時82英里的著陸速度(比P-12F整整高出17英里),這種速度對技術一般的飛行員來說比較危險,而起落架間距較窄的問題更會增加飛機著陸時發生事故的幾率。為此美國陸航要求波音公司為已生產的P-26追加一套襟翼助降裝置(P-26於是成為美陸航所裝備的第一種帶襟翼的生產型飛機),這套裝置可以將P-26的著陸速度降到可以接受的73英里/時。波音心裡明白,就算使用了新式的襟翼裝置,P-26的失速速度也根本達不到可以上艦的水準,因此波音公司沒有像往常那樣同時開發P-26的海軍型號,事實上美國海軍的艦載機部隊直到1939年才接收了第一批單翼戰鬥機(布魯斯特F2A水牛式)。P-26原型機的一次飛行事故促使波音公司第二次對其設計進行改進,在那次致命的事故當中,飛機在著地時向前翻倒並因此壓斷了試飛員的脖子。以往雙翼機的上翼部分在飛機“拿大頂”時可以對機上人員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而P-26的下單翼就沒有這種功能,波音公司於是將生產型P-26的飛行員頭靠向上提升了8英寸,同時在其內部安裝加強用的金屬棒,新頭靠的引入使P-26的背部出現了一個“駝峰”,這也是該機在外形上的顯著特徵。P-26的批生產開始於1933年1月,雖然身為一款世界一流的戰鬥機,P-26的出現卻並沒有受到熱烈的歡迎,人們送它的非正式的外號“玩具槍”——可能得名於其裝備的兩挺機槍的槍口——顯然就沒有什麼好意,而對於不少飛慣了反應靈敏的雙翼戰鬥機的飛行員們來說,P-26的到來簡直是一種折磨。

戰機歷史

1931年波音因應美國陸軍航空隊的要求,提出一款單翼戰鬥機的設計案,同年12月雙方簽下訂購3架原型機的契約。1932年1月第一架原型機開始建造,並且於3月20日進行第一次試飛。

1933年1月美國陸軍航空隊與波音簽約購買111架量產型,也就是P-26A,成為美國陸軍航空隊第一架單翼,全金屬結構的戰鬥機。稍後訂購總數增加為136架,包含兩架P-26B與23架P-26C。

美國P-26戰鬥機美國P-26戰鬥機

美國陸軍航空隊大多數的P-26在日本攻擊珍珠港時已經退出第一線任務,少數還在當地的,有6架被摧毀於地面,1架受損。

菲律賓政府採購的12架在日本攻擊的時候曾經擊落數架轟炸機與零式艦上戰鬥機的紀錄,但是很快的就被數量與性能都占據極大優勢的日軍所擊落。

中華民國空軍使用的281型在抗日戰爭初期也曾經有擊落日本轟炸機的紀錄,由於缺乏零件的緣故,到了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時,剩下的飛機已經無法繼續操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