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羅越(MaxLoehr,1903–1988)是他那一代最傑出的中國藝術史學家,其1953年的名文《安陽時期的青銅器風格》事實上預測到了中國考古學家將要做出的考古發現。這些考古發現推翻了羅越的著名論敵、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Karlgren,1889–1978)的理論,後者對青銅器的分類和統計看似科學,曾長期統治著西方的青銅器研究。作者羅伯特·貝格利在本書重探了這一由於考古發現的介入而結束的學術爭論,剖析了其背後的重大方法論意義。他從細讀高本漢的文章著手,以生物分類學作比釐清了方法論的問題,辨析了科學與科學表象的區別。作者然後討論了羅越的研究,為他所從事的藝術史提供了邏輯根據,指出他最關注的乃是重建一部有意義的發明創新史,把藝術設計者和資助者的意圖看作風格變化的背後動力。作者在最後一章分析了風格這一概念,得出結論認為,藝術史學家正是由於沒有認識到風格並非藝術品的固有屬性,方才製造出了諸多混淆是非的典型理論。本書以羅越的青銅器研究為個案來探索藝術史學科的中心問題,其讀者群並不限於中國藝術史學者,而是包括了所有關心視覺材料分析的研究者。
中文版序
我在寫這本關於我的老師羅越(MaxLoehr,1903–1988)的書時有兩個目的。我想闡釋羅越研究藝術史的方法,還想描述和分析他對其最鍾愛的商代青銅器所做的研究。我希望這兩個話題能引起中文讀者的興趣,並想在此感謝那些使本書得以忠於英文原著的面貌出版的朋友。首先要衷心感謝王海城精確流暢的翻譯,中文讀者可以確信他們所讀到的譯文與我的本意分毫不差。接下來我要對浙江大學的繆哲教授深表感激,他盛情邀請並安排我們通過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王海城教授的譯文。殷堯編輯和他的同事為本書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我為拙著能在此出版而深感榮幸。中譯本的排版與設計緊隨英文版的樣式,由美國倉頡公司的DavidGoodrich(顧道偉)爐火純青地完成。最後,我要感謝出版英文原著的康奈爾大學東亞研究系列惠允發行中譯本,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的BarrFerree出版基金慷慨資助圖版及相關費用,以及浙江大學出版社承擔出版發行任務。
貝格利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
譯序
本書是我的老師貝格利先生為他自己的老師羅越寫的一部思想傳記,集三十年教學研究所思所感,遣詞造句精心推敲,字裡行間處處流露著他對恩師的欽敬和思念。如今他本人業已退休,而我輩無能,不知如何撰文介紹他在藝術史、考古學、科技史、古文字學和音樂史等諸多學科的獨到見解,只能暫且先把他的著作擇要翻譯成中文,希望藉此機會消除中西方一些學人對他的曲解和誤解。耐心的讀者看了他對高本漢、雷德侯等西方漢學界知名人物的批評之後,可能就不會再相信他是一個有種族偏見的民粹主義者,而他對考古類型學和藝術史風格的剖析也會讓讀者不再把他當成信奉後過程主義的考古理論家。
若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先有精準的翻譯,然而這又談何容易!我的諸位同門師友想必都還保留著先生在我們大大小小的習作上用各色鋼筆和鉛筆所寫的小字批註,從標點的正確使用到邏輯的嚴密推理都條列清楚,而這也是他對待自己寫作的一貫態度。他最好的朋友是他書房裡的廢紙簍,每篇文章都要經過幾十上百次的反覆修訂。他對文學的熱愛也給他的翻譯者提出了高難度的挑戰,既要應對狄更斯式的龐大辭彙量,又要推敲契柯夫式的精煉行文。他和這些文學巨匠共有的幽默感偶爾會在文章中流露出來,而這就更讓譯者在會心一笑之後陷入無限的苦惱之中。
因此,我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了浙江大學藝術考古博物館繆哲先生的翻譯邀請。如若沒有他的鼎力支持和他發表在《讀書》雜誌上的中肯書評,本書的中譯本就不會呈現在讀者面前。在過去兩年半的時間裡,貝格利老師耐心詳細地解答了我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我相信沒有很多譯者能像我這樣直接便利地探究原作者的文意(也要感謝電子郵件的發明!)。我的同門學弟李建深博士對初稿做了全面細緻的校讀,指出了很多令我汗顏的疏漏之處,並提供了無數精當的修改意見。美國BirdtrackPress的DavidGoodrich為本書的出版設計來回修改十多次,讓中譯本有了和英文原著同樣優美的版面。我在此對他們深表謝意。
王海城謹識於西雅圖自偏居
2015年夏
作者簡介
羅伯特·貝格利: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與考古系退休榮譽教授,研究領域涉及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藝術、考古、冶金、文字起源和音樂理論,近期著作包括GombrichamongtheEgyptians(2015)、《劍橋世界史》第四卷的古代世界藝術以及RoutledgeHandbookofEarlyChineseHistory的西周之前的中國青銅器時代等章節。
王海城: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藝術史系MaryandCheneyCowles講座副教授,致力於中國青銅時代與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近期著作包括WritingandtheAncientState(2014)、《劍橋世界史》第三卷的中國早期文字與城市以及RoutledgeHandbookofEarlyChineseHistory的中國早期藝術等章節。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
譯序
英文版序
第一章 引論:分類與風格
高本漢與羅越
分類學
青銅器分類
第二章 高本漢的第一篇文章——《中國青銅器中的殷和周》(1936)
第三章 高本漢的第二篇文章——《中國青銅器新探》(1937)
根據紋飾題材對銅器分類
解釋A項和B項
特徵之選擇
第四章 高本漢的後期作品
《幾位早期中國青銅器製作大師》(1944)
《再議殷代裝飾中的A型和B型風格》(1946)
《Hellström的青銅器藏品》(1948)
《早期青銅器紋飾的語法注釋》(1951)
《部分青銅器彙編瑣記》(1959)
《部分青銅器彙編瑣記II》(1960)
《殷代藝術的一些特徵》(1962)
第五章 羅越的第一篇文章——《論古代中國青銅器的年代》(1936)
第六章 羅越的《安陽時期的青銅器風格》(1953)
羅越的文章
考古學與羅越的青銅器風格
“克服叄式風格某些局限的另一方式”
動物圖像的發明
虛幻動物紋
青銅裝飾的意義
第七章 分類
一座滿放銅器的倉庫
科學
更多的分類者:杜朴、張光直、葉利塞耶夫、艾迪博格
“用複雜的辦法鑄造銅器”
第八章 風格
表格與圖版來源
年代說明
表格與圖版
徵引文獻
索引
西文人名與中譯名參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