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跋鈐印
題詩“風寒冬深無夢來,相尋曾記那年栽;定是羅浮舊蜨仙,萬千如雪向我開”,詩畫相配,令人心馳。章款極其明確,絕不因題跋、印章破壞畫面,齊白石的印章、鈐印也極有風格。在畫中的“齊大”以及他山水畫常用印的“木人”、“甑屋”、“一切畫會無能加入”、“老夫也在皮毛”類。他的出身、住所、謙詞、畫理都是通過印章巧妙地提示給了人們,齊白石往往在繪畫之前就想好了留白、虛實位置。齊白石山水畫往往題跋不多,這是因為白石山水的特點在於“平遠”,畫中的“渡橋”全用篆書筆意“寫”成,略帶楷書筆法,沉而結實,樸實,沒有絲毫輕飄之感。題跋的位置、內容、字數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在白石老人看來,題跋和印章既是抒發情感、闡述畫意的紐帶,又是增強繪畫美感的手段和橋樑。
創作背景
《羅浮覓句圖》是齊白石創作於中年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齊白石中年多出外游,曾游羅浮山,多次以羅浮山為主題作畫。
《羅浮覓句圖》是齊白石在風寒冬深之夜難以入眠的有感之作。想起自己在羅浮山時所見的千株梅花為自己開放,心情起伏難平。齊白石畫山水構思奇巧,只幾筆便把所要表達的事物形神兼備地呈現於畫面上。
藝術鑑賞
整體構圖
《羅浮覓句圖》是一幅精彩的山水畫作品,圖中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樹枝盤虬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此作取全景式構圖,用筆很乾淨,而且筆性純熟,運用很準確,完全可以做到興到、意到、筆到。越是細微之處,他的用筆用色越準,筆墨顏色交融在一起時,絕沒有一筆是“糊”的,也沒有一筆是“塗”的。
畫面布局
遠處羅浮山巍峨聳立,設色單純明快,虛實相映,凸顯空間之感;山下赭色的坡地上則是梅林如海,白梅綻放,梅香陣陣;林中屋舍隱顯,高士攜童覓詩;蒼山大處落墨,利用反差表現顏色,更能“不著一色,盡得風流”。巍然不動的峰頭,因低矮的小房舍而映襯得無比高大。無論是深遠的意境,在畫家的筆下只是三兩筆,便將寓意超然於筆墨毫端。他的山水畫天機與用意渾然一體,沒有了絲毫的人為痕跡。近景水波微瀾、渡頭空曠、具有濃郁的文人情懷。
構圖技法
《羅浮覓句圖》的技法簡捷,沒有傳統山水畫的“勾、皴、染、點”的繁複創作程式,而是以大寫意手法縱筆平塗,別具簡約質樸的生活情趣。畫中的“水”是有走勢、帶動態的,飛白較多,全為中鋒行筆,乾潤相關,那怕是再乾的筆觸所表現出的水波也是蕩漾的,表現出一種別樣的浩淼,白石老人的山水一大特點就是構圖極為獨特。在色彩上,大片泥土的赭石紅,也與遠山淺藍綠的花青色形成鮮明對比,顯得非常精神。畫中一老者在行走,就像是齊白石在冬日裡出行的情景。那位攜著童子在林中散步賞梅、透過旁邊茅屋敞開的窗戶,看見裡面桌子上讀了一半的書以及如豆的油燈,更是給人帶來無盡的遐思。
名家點評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趙欣歌:齊白石的《羅浮見句圖》是畫家在風寒冬深之夜難以入眼的有感之作。想起自己在羅浮山時所見的千株梅花對自己開放。心情起伏難平。畫面在章法上仍是遠山、近岸,但用筆已不同於古人,一大片梅林中,幾間房屋錯落有致,一雅士攜小童在林中散步,面對如繁星閃閃的萬千朵梅花,正在醞釀詩句。齊白石山水構思奇巧,只幾筆便把所要表達的事物形神兼備地呈現於畫面上,形成個人獨有的風格。
重要展覽
2009年12月,該畫在遼寧省博物館“巨匠之路——齊白石書畫精品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齊白石(1863—1957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幼喜書畫。15歲(1878年)時學木工,善雕花,人稱“芝木匠”。25歲(1888年)開始學書畫,習詩文,刻圖章,兼作畫工,為人畫衣冠像。40歲(1903年)後5次遊歷南北各地,隨地寫景,成《借山圖卷》52幅。60歲(1923年)後定居北京,以篆刻賣畫為生。曾任北京藝專教授,受同時期書畫家陳師曾影響,一棄舊習,從以徐渭、八大、石濤為宗的寫意花鳥,轉而取法吳昌碩創立的“紅花綠葉派”,即大寫意、設色濃艷高古的花鳥畫。亦工水墨蝦、蟹、魚、蛙等水族,淋漓生動,饒有野趣。工筆草蟲與寫意花卉相配,工寫結合,大氣中見精醇。山水構圖獨出機樞,不循常規,聊寫大意。刻印則尤能獨出手眼,氣度恢宏,蔚然成家。建國後任美術家協會主席、人大代表,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平獎,年逾90之際仍作畫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