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在年幼時期,追隨父親的腳步羅傑·科爾曼本打算做一名工程師,而他同學的父母在電影廠工作,所以一直以來的興趣、興奮和電影魅力,諸如此類的東西吸引著他。當時好萊塢有著嚴格的工會制度,找工作很難。
從史丹福大學獲得工程學位後,羅傑找到了一個騎車傳遞信息的工作。那時,電影廠每周拍攝6天,而辦公室雇員每周工作5天。羅傑向20世紀福克斯公司申請利用每周六到拍攝現場觀察、學習,並無償為他們工作,他們同意了。後來他們意識到羅傑是個好學的年輕人,於是他成了故事部的讀者,他們管羅傑叫故事分析者,這樣一來羅傑感覺自己好像進入電影業了。一次20世紀福克斯公司為喬治·佩克尋找一部不落俗套的西部片,羅傑記得他讀過一個名叫《喋血殺手》的劇本,他認為這個劇本相當好,就以它為基礎寫了個修訂本交給他們,後來這部電影就是根據羅傑的修訂本拍攝的。
演藝經歷
製片人時期
1954年科爾曼創作了他的第一個電影劇本《房子和大海》,後來改成《公路法網》。他把劇本賣給了聯美公司,在那裡他接受了作為製片人的寶貴訓練。《公路法網》是 羅傑的轉折點,劇本賣出時,羅傑要求作助理製片人,不要報酬。他想學點東西,同時還能獲得助理製片人的榮譽。等這部影片拍完後,羅傑成了編劇兼製片人。
作為獨立製片人,科爾曼的第一部電影是《來自海底的惡魔》,他用出售《公路法網》和從朋友那裡借來的錢拍攝了這部低成本的電影。羅傑有一小間辦公室,其實是代理人接待室,他在那裡工作。他把出售劇本《房子和大海》的錢和向朋友借來的錢湊在一起,加上實驗室延期所獲得的錢總計18000美元,在馬里布海岸用6天時間拍了這部影片。
與美國發行公司的合作是科爾曼早期事業的突破口,後來他們的公司改名為美國國際影業公司。他們一起拍攝出一部又一部成功的影片,有時一天就能完成一部影片。影片《來自海底的惡魔》原名叫《潛入海底世界》,但是發行商認為這個名字過於藝術化了,所以他們改名為《來自海底的惡魔》。無論如何,這部影片開始了科爾曼的製片人生涯。
科爾曼早期的電影和許多現在的電影被稱作開發電影,他認為這個叫法沒什麼不妥。其實,當斯蒂文·史匹柏拍攝影片《大白鯊》的時候,文森特·康比在紐約時報上這樣寫道:《大白鯊》就是一部大預算的羅傑·科爾曼的電影。後來一些主要的製片廠開始拍攝科爾曼一直拍攝的開發性電影。
導演時期
羅傑·科爾曼導演的第一部影片是1955年發行的《五虎征西》 ,由約翰·倫德,邁克·康納斯和多蘿西·馬隆主演。在聖費爾南多峽谷的大牧場拍攝了9天。科爾曼非常、非常緊張。作為製片人他一直充滿自信,可一旦從製片人轉成導演,他就非常、非常的沒有信心。他能做的就是早晨拍攝,下午盯著劇本,研究劇本,考慮如何繼續進行。
20世紀50年代的低預算電影通常10天完成,也就是兩周的工作日,科爾曼通常也是以這樣的速度完成一部影片,有時時間更短。他曾用5天拍攝了影片《血桶》,用兩天一夜的時間拍攝了影片《恐怖商店》。
科爾曼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入侵者》,這部影片拍於1960年,是一部較為嚴肅的影片,是反映南方校園內種族平等的影片,由來自紐約的年輕演員比爾·沙特納主演。這部影片贏得了一系列電影節獎,好評如潮,評論界說這部故事片是整個美國電影業的光榮,然而它是科爾曼拍攝的第一部賠錢的電影。
科爾曼拍過各種類型的電影,他拍電影有時有想法,有時憑直覺。也許在他的腦海深處有什麼東西讓他對幻想片、科幻片,尤其是恐怖片感興趣。他總是有許多理論,正確或錯誤的,他認為愛倫·坡的電影講述的是心理恐怖故事,表現的是無意識,應該在人造環境中進行拍攝,根據他的理論影片是在有聲舞台上進行拍攝。
主要作品
1990年 Frankenstein Unbound 《再闖魔域》
1978年 Deathsport 《死亡運動》
1971年 The Red Baron 《紅男爵》
1971年 《該死不死》,又譯《為了拯救世界必須先摧毀世界》
1970年 Bloody Mama 《血腥媽媽》
1969年 De Sade 《薩德》
1969年 Target: Harry 《目標:哈里》
1968年 The Wild Racers 《狂野賽車手》
1967年 The Trip 《旅途》
1967年 A Time for Killing 《殺戮時刻》
1967年 The St. Valentine's Day Massacre 《情人節大屠殺》
1966年 The Wild Angels《野天使》1964年 The Tomb of Ligeia 《萊吉亞的墳墓》
1964年 The Secret Invasion 《秘密入侵》
1964年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紅死魔的假面舞會》
1963年 X: The Man with the X-Ray Eyes 《X:有透視眼的男人》
1963年 The Haunted Palace (《此處鬧鬼》)
1963年 The Terror (《恐懼》)
1963年 The Raven (《大烏鴉》 )
1963年 The Young Racers (《年輕賽手們》)
1962年 Tower of London (《倫敦塔》)
1962年 Tales of Terror (《恐怖故事集》)
1962年 The Intruder (《入侵者》)
1962年 The Premature Burial (《活埋》)
1961年 Pit and the Pendulum Sea (《陷坑與鐘擺》)
1961年 Creature from the Haunted (《鬼海怪物》)
1961年 Atlas (《阿特拉斯》)
1960年 Last Woman on Earth (《地球上的最後一個女人》)
1960年 The Little Shop of Horrors (《恐怖小店》)
1960年 House of Usher (《禁地驚魂》)
1960年 The Wasp Woman (《黃蜂女》)
1960年 Ski Troop Attack (《滑雪驚魂》)
1959年 A Bucket of Blood (《一桶血》)
1958年 She Gods of Shark Reef (《鯊魚礁的女神》)
1958年 Teenage Cave Man (《穴居少年》)
1958年 Machine-Gun Kelly (《機槍手凱利》)
1958年 War of the Satellites (《衛星大戰》)
1958年 I, Mobster (《我,黑幫》)
1957年 《斯堪的納維亞婦女大戰大海蛇傳奇》
1957年 Sorority Girl (《女生聯誼會》)
1957年 Teenage Doll (《少女娃娃》)
1957年 Rock All Night (《搖滾夜不停》)
1957年 The Undead (《未亡靈》)
1957年 Carnival Rock (《狂歡搖滾》)
1957年 Naked Paradise (《赤裸天堂》)
1957年 Not of This Earth (《地外生物》)
1957年 Attack of the Crab Monsters (《螃蟹怪的襲擊》)
1956年 It Conquered the World (《它征服了世界》)
1956年 Gunslinger (《槍手》)
1955年 Day the World Ended (《世界末日》)
1955年 Five Guns West (《五俠西行記》)
1955年 The Oklahoma Woman (《奧克拉荷馬女人》)
1955年 Apache Woman (《阿帕齊女人》)
1955年 Swamp Women (《沼澤女》)
獲獎記錄
在50年的職業生涯中,羅傑·科爾曼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嘉獎。
1964年他成為在法國電影節上獲獎的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電影人;
1966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他獲得野天使獎,並因此一舉成名;他獲得了科幻、恐怖和幻想電影學院授予的終生成就獎,還獲得洛杉磯影評獎授予的職業成就獎;
1998年,在坎城電影節上,科爾曼作為製片人獲得了榮譽;
2009年,榮獲第82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2016年,獲得2017尖叫之夜年度網路大電影影響人物稱號
人物評價
對於他的影片,有評論家戲謔地用3B來形容羅傑·科爾曼的B級片:血腥(blood),胸部(breast)和飛車黨(biker)。紙糊的各種異形,瘋狂的高校女生,汽車追逐戲,爆掉的腦袋,身材熱辣春光無限的無上裝女郎互相扭打……這些B級片給人的第一印象都和羅傑·科爾曼不無關係。
有的人說他的風格是純粹商業化的代表,因此他從沒有得過任何奧斯卡提名。在好萊塢看來,他太過爭議。在他的學徒們享受著奧斯卡的致意時,1974年,羅傑·科爾曼製片的《血腥媽媽》、《女監風雲》、《毒品傑克遜》和《甜蜜脫衣護士》正在小影院裡熱鬧地上映,充滿了廉價的動作戲、R級裸露和白人美女。
“在追隨羅傑·科爾曼的日子裡,我學習到的最有效的東西不是某種具體的技能,而是我從事電影工作的信心,那是羅傑教給我的。”——詹姆斯·卡梅倫
個人語錄
“電影只有一種拍法:飛快的拍”。——羅傑·科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