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所屬卷:Viscum Linn.
所屬科:Loranthaceae
中文名:綠莖槲寄生
文獻來源
Viscum nudum Danser(1941).
描述欄位
灌木,高30—40厘米,莖圓形,二歧或三歧分枝,節間長4—8厘米,粗1.5—5毫米。葉鱗片狀。雌雄異株;聚傘花序,頂生或生於叉狀分枝處,通常具花3朵,稀5朵,排成穗狀式,花序梗長2—5毫米;雄花:卵形,長約3毫米,苞片1—2枚,萼片4,花葯卵形;雌花:長卵形,長約2.5毫米,苞片2枚,具細流蘇狀緣毛,花托長卵形,萼片4,柱頭乳頭狀。果近圓形,黃色,長約6毫米,直徑4—5毫米,果皮平滑。花期2—3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
產富民、嵩明、昆明、蒙自,海拔2300—3800米的山地闊葉林中,寄生於楊屬、柳屬植物或梨、化香樹上。分布於四川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貴州。雲南新記錄。
藥用價值
【藥名】:綠莖槲寄生
【拼音】:LVJINGHUJISHENG
【來源】:為桑寄生科植物綠莖槲寄生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scumnudumDanser.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紮成束,晾乾。
【功效】:祛風除濕、益腎安胎。
【主治】: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痛。用於肝腎虛損、沖任不固之胎漏、胎動不安。
【性味歸經】:苦,平。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8克,水煎服。
【藥用部位】:全株均可入藥。
【相關藥材】柄果槲寄生棱核槲寄生
【動植物資源分布】:主要分布雲南中部。
【考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槲寄生屬植物
槲寄生屬(Viscum L. ),槲寄生科植物(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槲寄生科列入檀香目,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和2003年經過修訂的APG II 分類法不承認這個科,將本科合併到檀香科中。)約30種,分布於東半球熱帶至溫帶,我國有10種;各省區均有,其中槲寄生v. coloratum(Kom. )Nakai 等供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