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果槲寄生

瘤果槲寄生

枝交叉對生或二歧地分枝,節間長1.5-3厘米,粗3-4毫米,乾後具細縱紋,節稍膨大。葉對生,革質,卵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8.5厘米,寬1.5-3.5厘米,頂端圓鈍,基部驟狹或漸狹;基出脈3-5條;葉柄長2-4毫米。聚傘花序,一個或多個簇生於葉腋,總花梗長1-1.5毫米;總苞舟形,長約2毫米,具花3朵;中央1朵為雌花,側生的2朵為雄花,或雄花不發育,僅具一朵雌花;雄花:花蕾時卵球形,長約1.5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花葯橢圓形;雌花:花蕾時橢圓狀,長2.5-3毫米,花托卵球形,長1.5-2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長約1毫米;柱頭乳頭狀。果近球形,直徑4-6毫米,基部驟狹呈柄狀,長約1毫米,果皮具小瘤體,成熟時淡黃色,果皮變平滑。花果期幾全年。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瘤果槲寄生(海南植物志
瘤果槲寄生(圖1)瘤果槲寄生(圖1)

別名 柚寄生(廣西梧州),柚樹寄生(生草藥性備要)
學名 Viscum ovalifolium DC.
科學分類(恩格勒系統,1964)[1][2]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
檀香目(Santalales)
桑寄生亞目(Loranthineae)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槲寄生屬(Viscum)

形態特徵

灌木,高約0.5米;莖、枝圓柱狀;枝交叉對生或二歧地分枝,節間長1.5-3厘米,粗3-4毫米,乾後具細縱紋,節稍膨大。葉對生,革質,卵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8.5厘米,寬1.5-3.5厘米,頂端圓鈍,基部驟狹或漸狹;基出脈3-5條;葉柄長2-4毫米。聚傘花序,一個或多個簇生於葉腋,總花梗長1-1.5毫米;總苞舟形,長約2毫米,具花3朵;中央1朵為雌花,側生的2朵為雄花,或雄花不發育,僅具一朵雌花;雄花:花蕾時卵球形,長約1.5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花葯橢圓形;雌花:花蕾時橢圓狀,長2.5-3毫米,花托卵球形,長1.5-2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長約1毫米;柱頭乳頭狀。果近球形,直徑4-6毫米,基部驟狹呈柄狀,長約1毫米,果皮具小瘤體,成熟時淡黃色,果皮變平滑。花果期幾全年。[1][3][4]
瘤果槲寄生瘤果槲寄生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5-)10-1100米沿海紅樹林中或平原、盆地、山地亞熱帶季雨林中,寄生於柚樹、黃皮、柿樹、無患子、柞木、板栗或海桑、海蓮等多種植物上。[1][4][5]

地理分布

分布於雲南南部、廣西廣東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寮國高棉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分布。[1]

藥用價值

瘤果槲寄生(圖4)
中藥名:柚樹寄生
考證: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瘤果槲寄生Viscum ovalifolium DC.的帶葉莖枝。
性味功效:味苦、辛;性涼。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化痰止咳;解毒

槲寄生屬植物

槲寄生屬(Viscum L. ),槲寄生科植物(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槲寄生科列入檀香目,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和2003年經過修訂的APG II 分類法不承認這個科,將本科合併到檀香科中。)約30種,分布於東半球熱帶至溫帶,我國有10種;各省區均有,其中槲寄生v. coloratum(Kom. )Nakai 等供藥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