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天庵記

綠天庵記,清代作家劉道著所做散文之一。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綠天庵記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劉道著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永州出東門北行半里,上小岡,又半里,為綠天庵,即唐僧懷素之故居也。世傳懷素幼學書庵中,貧無紙,乃種蕉萬餘以供揮灑[1],庵故以是得名,然荒廢矣。歲癸卯[2],江右僧慈月訪其遺蹟[3],結茅居焉。洗石種蕉,饒有逸致[4]。

庵正向東,小殿三間,制甚樸拙[5]。中供毗盧佛一尊[6]。前檐有匾,八分書“古綠天庵”四字[7],乃同寅劉公慰三所題也[8]。前三間為半駕樓[9],推窗東望,一目數十里。瀟水如帶,遠山疊翠,憑檻四眺,實可怡神。

殿之後怪石嶙峋,大小相倚。石上鐫“研泉”二字,字大三寸許,美麗秀逸,不知何代題刻。土人云:舊有清泉一道,斜穿石罅,曲折下注,足資衲子瓢缽[10],今無復涓滴矣。石隙種蕉數株,時花掩映[11]。殿右角有石,正圓,高二尺,大四周。上有銘字,磨滅不可辨識,乃懷素筆冢之塔頂也[12]。昔懷素退筆為冢[13],後人重之,為修石塔。今塔已廢,惟頂存焉,制頗古茂[14],亦可懷溯流風矣[15]。

庵門正北向。出門七十餘步,稍西,為墨池,相傳懷素洗硯處。其池方正,周圍皆石生成[16]。其南隆起,東西北三面稍卑。亘石為底[17],深二尺許,南北七八尺,東西六七尺,乾涸無水,青草蒙綴[18]。雖荒穢未翦,而往日臨池滌浣之蹤[19],依依在目。

嗟乎!懷素,以一衲子,善草書,遂名動寰區,傳聲異代[20]。至今過其地者,憑弔興懷,不能自己[21]。一墨池,一筆冢,且珍重愛護,訪而修之,惟恐不及;況明德豐業[22]、積厚流光[23]、興起頑懦[24]、利被民社者哉[25]!余故感而記之,以詔後人[26]。

作品注釋

[1]揮灑:揮毫灑墨,即寫字。

[2]歲癸卯:1663年,即康熙二年。

[3]江右:長江以西之地,古稱江西為江右。慈月:寂輝和尚,他重建綠天庵。

[4]逸致:超乎流俗的高超情趣。

[5]樸拙:古樸自然。

[6]毗(pí)盧佛:如來佛。毗盧:梵語譯音。

[7]八分書:一種近於小篆而又略具隸體風格的字型。

[8]同寅:同官,同僚。劉慰三:即劉作霖,武清(今天津市武清縣)舉人,1667年(康熙六年)任永州同知。

[9]半駕樓:一半架樓,一半不架的樓房。

[10]足資衲子瓢缽:足以供給和尚飲用。衲子:和尚。

[11]時花:應時而開的花。

[12]筆冢:掩埋毛筆所築成的土堆。

[13]退筆:廢棄不用的筆。

[14]古茂:古雅。

[15]懷溯流風:追溯緬懷流風餘韻。

[16]生成:天然構成。

[17]亘石:整塊的岩石。

[18]蒙綴:復蓋纏絡。

[19]滌浣:洗涮。

[20]名動寰區:名聲震動天下。傳聲異代:名聲傳到後代。

[21]興懷:引起感慨懷念之情。自已:自然停止。

[22]明德豐業:光輝的道德,偉大的功業。

[23]積厚流光:建樹很大,影響深遠。光,通“廣”。

[24]興起頑懦:激勵起凡夫俗子。

[25]民社:百姓和國家。社,社稷;國家。

[26]詔:告,留示。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零陵縣誌》卷三。綠天庵,在永州市零陵區東山之上,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和尚修行與練字的地方。遺址尚存,有筆冢、墨池等。庵內外山石上有許多後人留題詩句。文中表達了作者對懷素的功德業績的緬懷之情。

作者簡介

劉道著,字燦宇,清代文學家,遼東(今遼寧遼陽一帶)貢生,於1667年(康熙六年)以建昌知府調任永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