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懷素
懷素幼年出家為僧,酷愛書法。因貧無紙,便種植一片芭蕉,以蕉葉代紙,每次揮筆數千張。相傳禿筆成冢,洗墨成池。後人因庵內外芭蕉成林,綠蔭如雲,故將此庵稱為綠天庵。此庵始建年代不晚於中唐。清康熙初重建,乾隆年間曾加維修。鹹豐二年(1852)毀於戰火。同治元年(1862),知府楊翰重建。有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另建書禪精舍,舍旁儲懷素所書諸碑。
後事
至民國38年(1949),種蕉亭、醉僧樓、書禪精舍、佛殿已難睹舊貌,剩下的正殿也於1981年被地區精神病院拆除,現僅存風化剝落嚴重的清代摹刻的懷素草書“千字文”貼碑一塊。
綠天庵記
劉道著題解
本文選自清光緒二年《零陵縣誌》卷三。綠天庵,在永州市零陵區東山之上,是唐朝著名書法家懷素和尚修行與練字的地方。遺址尚存,有筆冢、墨池等。庵內外山石上有許多後人留題詩句。
永州出東門北行半里,上小岡,又半里,為綠天庵,即唐僧懷素之故居也。世傳懷素幼學書庵中,貧無紙,乃種蕉萬餘以供揮灑,庵故以是得名,然荒廢矣。歲癸卯,江右僧慈月訪其遺蹟,結茅居焉。洗石種蕉,饒有逸致。
庵正向東,小殿三間,制甚樸拙。中供毗盧佛一尊。前檐有匾,八分書“古綠天庵”四字,乃同寅劉公慰三所題也。前三間為半駕樓,推窗東望,一目數十里。瀟水如帶,遠山疊翠,憑檻四眺,實可怡神。
殿之後怪石嶙峋,大小相倚。石上鐫“研泉”二字,字大三寸許,美麗秀逸,不知何代題刻。土人云:舊有清泉一道,斜穿石罅,曲折下注,足資衲子瓢缽,今無復涓滴矣。
石隙種蕉數株,時花掩映。殿右角有石,正圓,高二尺,大四周。上有銘字,磨滅不可辨識,乃懷素筆冢之塔頂也。昔懷素退筆為冢,後人重之,為修石塔。今塔已廢,惟頂存焉,制頗古茂,亦可懷溯流風矣。
庵門正北向。出門七十餘步,稍西,為墨池,相傳懷素洗硯處。其池方正,周圍皆石生成。其南隆起,東西北三面稍卑。亘石為底,深二尺許,南北七八尺,東西六七尺,乾涸無水,青草蒙綴。雖荒穢未翦,而往日臨池滌浣之蹤,依依在目。
嗟乎!懷素,以一衲子,善草書,遂名動寰區,傳聲異代。至今過其地者,憑弔興懷,不能自己。一墨池,一筆冢,且珍重愛護,訪而修之,惟恐不及;況明德豐業、積厚流光、興起頑懦、利被民社者哉!余故感而記之,以詔後人。
注釋
劉道著:字燦宇,清遼東(今遼寧遼陽一帶)貢生,於康熙六年以建昌知府調知永州。
揮灑:揮毫灑墨,即寫字。
歲癸卯:康熙二年,即公元1663年。
江右:長江以西之地,古稱江西為江右。慈月:寂輝和尚,他重建綠天庵。
逸致:超乎流俗的高超情趣。
樸拙:古樸自然。
毗(pí)盧佛:如來佛。毗盧:梵語譯音。
八分書:一種近於小篆而又略具隸體風格的字型。
同寅:同官,同僚。劉慰三:即劉作霖,武清(今天津市武清縣)舉人,康熙六年任永州同知。
半駕樓:一半架樓,一半不架的樓房。
足資衲子瓢缽:足以供給和尚飲用。衲子:和尚。
時花:應時而開的花。
筆冢:掩埋毛筆所築成的土堆。
退筆:廢棄不用的筆。
古茂:古雅。
懷溯流風:追溯緬懷流風餘韻。
生成:天然構成。
亘石:整塊的岩石。
蒙綴:復蓋纏絡。
滌浣:洗涮。
名動寰區:名聲震動天下。傳聲異代:名聲傳到後代。
興懷:引起感慨懷念之情。自已:自然停止。
明德豐業:光輝的道德,偉大的功業。
積厚流光:建樹很大,影響深遠。光,通“廣”。
興起頑懦:激勵起凡夫俗子。
民社:百姓和國家。社,社稷;國家。
詔:告,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