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介紹
央視的一個欄目。創建於2003年10月25日。欄目由求職者、招聘單位、主持人、職業顧問、觀眾、節目組成員等組成。由智聯招聘網(人才服務專業支持機構)支持。在2003年春季的非典時期誕生,在HR業界接受啟蒙教育,在求職者、電視觀眾的幫助下繼續深造。每錄製一期節目都是參加一堂職業培訓課。《絕對挑戰》是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順應時代和市場需要,隆重推出的第一檔大型人力資源節目,挑戰者必須擁有絕對實力來贏得心目中的職位,絕對挑戰通過多名選手對知名企業真實職位的挑戰競爭上崗,為求職者提供真實的職業機遇,為企業提供展現企業文化和管理經驗的平台,是一檔集資訊、對抗於一體的大型人才節目。
節目首創新穎的電視招聘形式:知名企業提供真實的職業崗位,現場擺擂,資深職業顧問、著名人力資源主管擔任考官,經過專業人才服務機構智聯招聘、企業面試官、節目組特邀人力資源專家多方位、多層次的選拔,脫穎而出的三位求職者在《絕對挑戰》中進行決賽,通過"壓力面試"、"實力作證"、"人在職場"三個電視環節的考核,展現職業才能,競爭誘人的職位,最終節目將揭曉誰
欄目信息
姓名:絕對挑戰曾用名:職場
出生日期:2003年10月25日
地點:北京
家庭成員:求職者、招聘單位、主持人、職業顧問、觀眾、節目組成員等社會關係:智聯招聘網(人才服務專業支持機構)
地址:北京海淀區
教育程度:在2003年春季的非典時期誕生,在HR業界接受啟蒙教育,在求職者、電視觀眾的幫助下繼續深造。
畢業學校:社會大學在讀。
培訓經歷:每錄製一期節目都是參加一堂職業培訓課。
現任行業:電視傳媒
現任職業:電視招聘
工作經歷:出世即為渴求人才的招聘單位和勇於挑戰的求職者當"職業紅娘",同時為出色的求職者提供培訓基金至今。
自我評價:年紀尚小,每天都有新的挑戰,每期都是新的起點,渴望長大成人。
出發性質
不同於其它的就業節目,《絕對挑戰》瞄準了知名企業的稀缺性人才,特別是引領行業潮流,體現時代脈搏的職業經理人和前途無限的新型職位,以此為依託來詮釋現代社會以及現代企業的發展根本;不同於其他益智類節目,《絕對挑戰》的挑戰環節注重的是真實職位的真實需求與電視表現手段的結合,節目中的三大挑戰通過面試答題、真實環境測試、情景模擬話題討論等方式,測評應聘者的綜合職業素養和能力,並給廣大觀眾的求職應聘提供信息和指導;不同與其它專業服務類節目,《絕對挑戰》在節目進程中,強調觀眾的收視興趣,被媒體譽為"新型娛樂經濟節目"的典範,自2003年10月25日首次播出以來,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廣大的求職者和電視觀眾的關注,收視率穩步上升,開播第三期就已進入央視經濟頻道(CCTV-2)近30個熱播節目的前十名。社會反映
節目播出時間:首播周六22:00重播周日02:1718:30下周日下周六06:00《絕對挑戰》是央視二套在2003年10月推出的一檔電視招聘類真人秀節目。節目播出後,取得了不錯的反響。然而,隨著2007年3月28日最後一期播完,《絕對挑戰》徹底作別。由於《絕對挑戰》曾受到收視率較低的"警告",這會不會是停播的真正原因呢?對此,主持人龐曄說:"我認為並不僅是收視率的問題,和台里節目調整有關吧。"
專家評價
快樂工作的先決條件就是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從僱主的角度來看,一定要把員工看作最寶貴的資源。--成思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電視台搞這個僱主調查會讓員工感覺到有人在關心他們。更重要的是企業真正善待自己的員工,這樣才能形成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凝聚力是企業競爭的基礎。--厲以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中央電視台《絕對挑戰》這樣的欄目做這樣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水平向一個新的台階邁進。--曾湘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背景下,企業和企業家都需要建立新的財富觀,可以說善待員工,營造和諧的企業內部僱主雇員關係是樹立新財富觀的一個重要體現。"絕對挑戰"開創的這一活動對於企業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是一個有力推動。--郭振璽(中央電視台廣告經濟信息中心主任)
主持介紹
李佳明資料就讀學校:
國小:綿陽市先鋒路國小
國中:綿陽二中
高中:綿陽中學
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影視學院表演專業,北京廣播學院電視製作專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政治專業
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兩個姐姐
業餘愛好:唱歌、聊天、運動、旅遊
嗜好:好書、好茶、好音樂
座右銘: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最喜歡的顏色:紅色
最喜歡的水果:葡萄
最喜歡的食物:火鍋
最喜歡的服飾:休閒西服
最喜歡的書:能觸動心靈的書
最欣賞的人:鄧小平
最喜歡的事:能夠開發自己潛力的事
最難忘的事:二十年後陪父母回我的出生地新疆
主持感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工作經歷
1995-1997年,重慶電視台《重慶新聞》記者、主持人,在此期間采編的大型新聞系列節目《渝疆萬里行》獲全國第九屆優秀主持作品評比銀獎1997-1998年,重慶電視台第一個娛樂節目《家人有約》製片人、主持人,在此期間被評為重慶電視台最佳節目主持人;
1998-1999年,重慶電視台談話節目《龍門陣》主持人,在此期間被評為重慶地區觀眾最喜愛的節目主持人;
1999-2000年,重慶電視台交友節目《緣分天空》主持人;
2000年,中央電視台主持《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生活》、《開心辭典》、《絕對挑戰》、《CCTV模特大賽》等節目,並獲得第9屆全國廣播電視作品銀獎;
2008至今,在中央電視台《尋寶》欄目擔綱主持重任。
2010年八月一日,中央電視台《分秒必爭》。
所受榮譽
央視2009年度"優秀播音員主持人"
2010年11月5日央視乙等2010年度十佳主持人之一
龐曄資料
特點:幽默、有內涵、善於調侃
作為央視《尋寶》節目主持人,其機敏、大方、輕靈的主持風格與千年的寶物交相輝映,她那與生俱來的高雅氣質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於舉手投足間輕盈展露,她那獨一無二的一塵不染的成熟尤其難能可貴,她的亭亭玉立,香遠益清讓人刮目相看,她的玉音傾吐,明眸流顧讓人一見如故,可敬可愛,清新可親。
主持經歷
龐曄出生在江蘇省江陰市,父親是科技人員,母親是中學教師。許是家庭氛圍的薰陶,龐曄從小就顯示出過人的藝術天賦,不僅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而且擅長歌舞、書畫,還彈得一手好琵琶。
1994年9月,龐曄從南菁高級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廣播學院(現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文藝編導專業。
1998年6月,龐曄叩開了江蘇電視台的大門,成為文藝部《開心假日》欄目的編導。
2000年初,主持綜藝遊藝節目《家庭網際網路》
2001年底,龐曄被江蘇電視台領導選中主持新改版的娛樂、益智節目《無敵智多星》,沒多久,龐曄被江蘇電視台領導推上名牌訪談欄目《女人百分百》,與著名主持戴軍搭檔。
2003年12月,龐曄代表江蘇電視台在北京參加主持人大賽,被央視二套《絕對挑戰》節目請去做主持人。龐曄的灑脫與機智、聰靈與慧悟,以及積澱於腦海深處的飽滿藝術細胞,使得她很快坐穩了"金牌主持人"的交椅。
其它主持過的節目:央視《傾國傾城》
現在主持節目:央視《尋寶》
2006年8月30日,世界品牌實驗室公布2006年度"中國最具價值主持人"排名榜,龐曄首次躋身前10名,身價達1.1億元,超過了畢福劍、撒貝寧、董卿等央視名嘴。
編導有感
新加坡旅遊局通過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絕對挑戰》欄目,面向全國的高校應屆和準畢業生招聘“管理培訓生”。短短几天的時間內,7000份的簡歷雪片般湧來,他們中有的第一次穿起職業裝進入到求職的人潮中,有的已經是經驗老到的“面霸”!透過他們,編導有感於當前大學生就業。名校生“好女不愁嫁”
招聘方作為外國政府部門,招募對象又是未來的管理人才,自然將選擇目光重點鎖定在國內的重點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2場校園說明會後,雖然招聘方收到[1]的簡歷不少,但是進行深入地了解後編導發現,這些學生基本已經簽好了工作,只是覺得這個機會也不錯抱著一試一看的心態而來。北大的一位研究生更是直言不諱:“我們找工作很輕鬆,不存在問題。”
在上海面試時,所有來自復旦大學的學生手裡都有了份備選的工作,有的甚至在2、3個不錯的單位中難以抉擇。編導再次證實名校生“好女不愁嫁”。
理性選擇不再廣“撒網”
參加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校園說明會的學生來自各個高校,直至有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學生遠道而來。但是遠道而來的並不是盲目行動,而是已經通過網站和其他渠道先詳細了解了招聘方的資料,抱著事在必得的心態而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學生在說明會後表示,通過面對面地了解,決心放棄爭取職位,他們的原因多是出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和招聘的職位相去甚遠,雖然招聘方此次招聘時,專門申明沒有專業的限制,但是這些學生明確表示,不想放棄自己專業,自己將來的職業規劃將鎖定在專業領域內。
家庭“出身”為求職“加分”
某高校的一位應屆畢業生,公然將父親是某高等法院的法官、母親是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寫入簡歷的醒目位置。面對招聘方的提問,回答起來也是不卑不亢。編導了解到,這在求職者中並不是個別現象,一些“面霸”畢業生髮現利用身份資源、親友資源和權力資源可以使他們的求職過程亮起了綠燈。也有調查反映:父親的社會階層越高,畢業生的平均起薪額也越高,畢業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和社會關係網路在求職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編導認為就業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學歷和自身能力,只有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在職場的道路上走得紮實。
“天之驕子”患得患失
上海某名校畢業生給編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面試過程中,她一直手托下巴,面對招聘方的問題,答案無非是“不知道!”。
編導認為部分大學生認為上了名校就進入象牙塔成為天之驕子,後半生的就業、工作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定勢。名校畢業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某些素質,卻反映不了一個人的全部情況。少數學生大事不會幹,小事不想乾,高不成低不就,盲目擇業好高騖遠,不明白自己應該追求什麼。編導建議碰到類似情況的同學,先了解哪家企業最適合自己的整體發展,再結合自己長遠的生涯規劃作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