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發展理論

結構主義發展理論屬於發展經濟學中的發展理論之一,與新古典主義發展理論相對。 結構主義發展理論即結構主義的非均衡經濟發展理論,興起於20世紀50、60年代。 1、始終關注開發中國家社會經濟結構和發展過程的非均衡狀態,強調其結構改造的重要性。

結構主義發展理論概述

結構主義發展理論屬於發展經濟學中的發展理論之一,與新古典主義發展理論相對。強調價格體系作為促進增長的均衡機制的失敗,但是結構主義者忽視了競爭的意義。這種發展理論在1960和1970年代非常流行。
結構主義發展理論即結構主義的非均衡經濟發展理論,興起於20世紀50、60年代。結構主義發展理論的經濟學家號稱為“發展經濟學的先驅”,他們是西方最早研究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一批學者。包括保羅·羅森斯坦·羅丹(Paul Rosenstein-Rodan,1902-1985)、雷格那·納克斯(R.Nurkse)、威廉·阿瑟·劉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15年—1991年)、綱納·繆達爾(Karl Gunnar Myrdal,1898-1987)、辛格(H.Singer)、勞爾·普雷維什(R.Prebisch)、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和霍利斯·錢納里(H.Chenery)等人。他們深受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關於對資本主義經濟的非均衡分析、對就業問題的極端重視以及對國家干預主義的政策主張的影響,尤其欣賞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突破了新古典主義在西方經濟學界一統天下局面的革命思想,從結構變革角度分析和研究開發中國家的經濟不發達和向發達狀況轉化的問題。
結構主義發展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不發達的經濟利用什麼樣的經濟機制,使國內經濟結構得以從以僅能維持生存的傳統農業為主,轉變為現代化、城市化、多樣化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經濟。這一理論以新古典主義價格理論、資源配置理論和現代計量經濟學為工具,描述上述轉變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結構主義發展理論的理論特徵與理論基礎

它的獨特性主要表現為如下幾點:
1、始終關注開發中國家社會經濟結構和發展過程的非均衡狀態,強調其結構改造的重要性。
他們認為,欠發達經濟存在市場缺失和結構剛性的缺陷。在缺乏彈性條件下,價格的相對變動對資源重新配置的推動作用很小,供給與需求向均衡交叉點的運動不能自動進行,從而市場不能結清,缺口無法填平。總之,開發中國家經濟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體系,而是持續的不均衡狀態。他們還強調部門間結構上的差異。認為儘管各個部門都會謀求利潤的最大化和效用的最大化,但是對刺激的反應快慢和反應機制,各個部門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結構主義發展理論一般傾向於把經濟分解為幾個構成部分,去剖析經濟發展的進程,由此更能準確地理解不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的真實面目。例如威廉·阿瑟·劉易斯關於二元經濟結構與傳統部門剩餘勞動辦向現代部門轉移的分析,繆爾達爾分析地區間結構差異形成與消除,普雷維什和辛格從結構差異關注出口初級產品的開發中國家與出口製造業的已開發國家之貿易條件問題,等等。因此,開發中國家的結構改造問題就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
2、發展了結構分析的方法論。
錢納里在1975年撰文說:“在過去25年中,結構分析的方法論已從一套直覺的假設,發展成為具有不斷增長的經驗效力和分析嚴密的多種模式。”
結構分析的演進,可以歸納為三個價段:
(1)提出假設;
(2)經驗測試;
(3)建立較為完整的模式。
這裡有兩個結構主義概念可以說明這種演進過程:一個是二元經濟的概念,另一個是作為平衡增長理論基礎的需求互補性的概念。前一概念曾有多種表述方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威廉·阿瑟·劉易斯提出的一種。
威斯科夫(Victor Weisskopf)等人的經濟計量測試證實了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彈性小於1。從而也說明恩格爾法則可以推向一般化形式的假設是站得住腳的。二元經濟概念和平衡增長概念,都在第三階段中進一步完善了理論內涵並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模式。但由於模式根據的是個別國家的統計資料,故其有轉向國別化的趨勢。主要包括:
第一,實施工業化,即通過工業擴張使開發中國家從一個以農業占統治地位的二元經濟轉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第二,重視資本積累,即認為資本稀缺是制約開發中國家經濟蠛長的主要因素,而資本積累則是加速發展和富強工業化的關鍵。
第三,十分強調計畫化,並強調政府對市場的替代作用。
第四,主張平衡發展戰略,這是由於開發中國家市場機制不健全。難以起作用,因此,迅速的經濟發展必須通過計畫安排,在不同部門或不同地區同時平衡發展。
此外,結構主義發展理論還主張,應根據開發中國家收人結構的特點制定重視分配的政策,或通過社會經濟制度結構改革以推進經濟發展。在對外經濟方面,這一派發展理論主張進口替代外貿戰略,以實現國內生產結構的轉變。

結構主義發展理論的典型代表理論

結構主義分析的發展理論較多,如保羅·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多位學者的二元結構理論、國際二元結構論、地理二元結構論。繆爾達爾、錢納里的經驗分析模型及雙缺模型,等等。

關於經濟成長的結構分析

結構主義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錢納里等人認為,經濟成長是生產結構轉變的一個方面;生產結構的轉變首先要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並且能更有效率地對技術加以利用。在預見力不足和要素流動有限制的既定條件下,結構轉變有可能在非均衡的條件下發生,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尤其如此。因此,勞動和資本從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向生產率較高的部門轉移,能夠加速經濟成長。

參考文獻

肖璐《發展經濟學》第三章 經濟發展的主要理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