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根據一定的組織目標判斷和選擇組織管理方案的過程。它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包含個體、群體和組織等各種因素的複雜過程。它包括4個主要階段:搜尋環境條件;創造、制定和分析可能採取的行動方案;選擇特定的行動方案;對已作的選擇進行評價。
對於組織水平決策的研究一是從參與決策的角度,分析決策集中化和分散化的影響,提高決策的效率和可接受性;二是從決策認知的角度,把決策看成一個信息加工過程,研究決策的認知策略,提供決策輔助。研究表明,讓組織各個層次的人員都有機會參與決策活動,不僅會影響各類決策的效果,提高決策效率,而且能夠創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氣氛,調動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接受和執行所決定的方案。(見參與管理)
日常觀察或決策問題的研究都已表明,人們在決策中並不完全是理智從事的。決策者的習性、動機等心理因素以及決策情境的特徵和社會風範,都會使決策過程不同程度地偏離理性原則。因此,組織水平決策理論強調,要根據導致決策判斷的心理、群體和組織過程來預測決策行為。H.A.西蒙等人1958年提出“有限合理性”的組織決策理論,認為在組織水平的計畫與決策中,必須考慮到複雜情境對決策者的期望、選擇和判斷的影響。決策者往往會簡化決策問題,在一定的認知限度內作出有限度的合理決策。其特徵為:在決策中以“滿意標準”代替理性的最最佳化標準;在信息搜尋過程中,逐一發現可供選擇的決策行動;建立決策行動的程式庫,每一具體行動只涉及有限的情境和後果。
在一些較平常的決策任務中,決策者對決策問題的最初狀態、中間轉換過程或終止狀態比較熟悉,這稱為結構良好的決策問題。這類決策比較容易實現程式化,形成標準的運算程式。但是,多數決策任務包含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這稱為結構不良的決策問題。對此,決策者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發現和運用有效的策略。常用的策略有:①減少不確定性與複雜性的知覺,迴避、減少、延遲和吸去不確定性,以局部搜尋簡化決策加工;②確認問題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更好地理解決策情境的特點;③提出並檢驗其他備擇方案,使決策問題結構化和程式化;④整合和獲取新的信息,減少信息負荷,提高決策信息加工的效率。在上述幾方面的研究中,都把決策看作一種信息加工活動,重視個體或群體在決策過程中的信息搜尋、利用、綜合、評價和判斷方式,尤其重視決策者在決策中運用認知策略方面的特點,從而設計和實現有效的決策輔助和決策支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