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會館

紹興會館

紹興會館舊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半截胡同7號。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是魯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之一。紹興會館的建築有“仰級堂”、“渙文萃福之軒”、“藤花別館”、“綠竹舫”、“嘉陰堂”、“補樹書屋”、“賢閣”、“懷旭齋”、“一枝巢”等。1990年成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紹興會館舊址紹興會館舊址
紹興會館舊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半截胡同7號。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是魯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之一。紹興會館,原名山會邑館,是供山陰、會稽兩縣來北京應考的舉人和候補的官員居住的地方。宣統年間,廢除府制,山陰、會稽合併成紹興縣,邑館也相應改名。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的大城市裡,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一個團體居住的地方,也是是舊時代科舉制度和工商業活動的產物。一些成功的生意人也開始在北平等城市設立會館,供同鄉來住,會館的住宿是免費的,但據說要給會館的僕人一些賞錢,當然僕人也會服侍客人。紹興會館的建築有“仰級堂”“渙文萃福之軒”“藤花別館”“綠竹舫”“嘉陰堂”“補樹書屋”“賢閣”“懷旭齋”“一枝巢”等。1990年成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會館資料

紹興會館紹興會館

紹興會館是魯迅北京的故居之一。魯迅開始在會館內的藤花館西屋居住,後遷入“院中南向小舍”。1916年5月6日,為了避嘈雜喧鬧,又移入館內西邊院落的補樹書屋,魯迅在會館度過了整整八個年頭。魯迅1912年5月第一次來到北京時住此,直到1919年11月。開始住“藤花館”,住房的東邊有藤花池,後遷到西邊的“補樹書屋”。現“補樹書屋”已拆除,只剩一棵槐樹。補樹書屋在會館南邊的兩個院子的里進,前面是仰蕺堂,供奉著先賢牌位,後邊是希賢閣,據說供著文昌魁星,差不多整個書房屋都包在鬼神窩中,也給人以重壓感。補樹書屋偏南一室原是魯迅住的,周作人來北京以後,他便讓了出來,自己另住北頭那一間,房屋都是舊式,窗門是和合式的,上下都是花格糊紙,沒有玻璃。屋內相當陰暗,院子裡有一株大槐樹,倒是綠蔭滿院。紹興會館經過多年變遷,已經面目全非,但因魯迅先生曾在這裡生活、工作過,因而慕名來此參觀、瞻仰、憑弔遺蹟的人仍然不少。魯迅在此寫了《狂人日記》、《孔乙己》和《藥》等文,發表在《新青年》雜誌,為宣武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魯迅

魯迅先生魯迅先生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