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篤
基本解釋:純樸篤實。
詞語分開解釋:
純 : 純(純) chún 專一不雜:純粹。純然。單純。純金。純銅。純正。純淨。純熟。純度。
篤 : 篤(篤) dǔ 忠實,一心一意:篤學。篤信。篤志。篤情。篤厚。厚實,結實。
詞語拼音
純篤【chún dǔ】
注音:ㄔㄨㄣˊ ㄉㄨˇ
相關歷史人物
《後漢書·朱穆傳》:“是以虛華盛而忠信微,刻薄稠而純篤稀。”
宋 曾鞏 《尚書都官員外郎陳君墓志銘》:“ 陳樞 資性純篤,治民為循吏。”
《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其人忠信純篤,有受道之器。”
清 姚瑩 《惜抱先生行狀》:“ 姬傳 藹然孝弟,踐履純篤,有儒者氣象。”
後漢書的相關記載
曾為郡功曹,後被舉為孝廉,又為太尉府南閣祭酒,當即丞相府閣下之令史。安帝永初四年 (110)與劉珍、馬融等於東觀校書。東漢時期,古文經盛行,許慎從名儒賈逵(公元30~ 101)問學,通籀篆古文。因鑒於當時俗儒說字解經多與古義不合,所以作《說文解字》
15篇,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遣子許衝上之於朝。
《說文解字》以小篆為主,並採錄見於秦國所使用的籀文和六國古文,按514部首編排。每篆註明字義,並說明形體的結構,間或指明讀音,是中國最早的最有權威的一部古文字的字典,對後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的形音義和文字發展的歷史貢獻極大。許慎
還著有《五經異義》和《淮南子注》,已散佚不存。
許慎簡介
字叔重,汝南召陵縣萬歲里即今河南郾城縣許莊村人(現許莊村東一里處,仍有許慎及其子許沖的墓冢),大約生於漢明帝永平初年,卒於漢桓帝建和初年(即公元100年前後的這段時期),享年八十餘歲。其仕履初為汝南郡功曹,後舉孝廉、遷太尉南閣祭酒(丞相府屬僚出入南閣的首領。南閣指太尉即漢丞在朝廷辦公處出入宮中的小門)、再遷沛郡洨縣(今安徽固鎮東)之長(稱病歸里,未到任),故後人亦稱其為“許祭酒”、“許洨長”。許慎“性純篤,少博學經籍”(《後漢書·儒林傳·許慎》),曾於京師洛陽師東漢著名經學大師賈逵習古經文,先後亦曾轉益多師,並以太尉南閣祭酒的身份受詔到皇宮藏書處南宮東觀典校秘籍(“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再造脫誤,是正文字”),精通古今文經,“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引同上)。’”
作品簡介
說文解字許慎作緣起於當時因儒家經典傳本文字形體不同而釀成軒然大波的今古文經學之爭。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後合《樂》於《詩》或《禮》而稱五經),由於“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而古文由此絕矣”,所以西漢時五經通行傳本的字型都是隸書,因稱今文經。武帝時魯恭王(諡號)劉余拆孔子故宅從牆壁中得到的《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以及北平侯張蒼(秦御史,歸漢封北平侯。北平,今河北滿城)所獻的《春秋左氏傳》,均為古文所著,故稱古文經。但對於古文,“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向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說文解字·敘》)。(意思是說,由於當時世人從未見過古文,不識為何物,故而群起反對,大加詆毀,認為是好奇立異之人,故意改變正規文字即隸書,對著孔壁憑空虛造的一些讓人無法認識的字型,擾亂通行字型,以求在社會上出名。)因漢時(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書文字字型不同,自然影響人們對經學的理解,所以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其時的帝王對此都十分重視。漢宣帝在位時(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曾召見齊地一位通曉《倉頡篇》的人,並派人跟其學習。漢平帝在位時(公元前1年—公元5年),也曾徵召爰禮等一百餘人,叫他們在未央宮裡面解說文字,並敕封爰禮為“國小元士(即文字學博士)”。漢章帝元年(公元76年),亦曾召賈逵與諸儒講學北宮白虎觀。建初八年(公元84年)又命賈逵等人挑選一批“高材生”,在黃門署專門為他們講經(許慎可能就是於此時受業於賈逵)。許慎立足於古文經的觀點,認為:“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說文解字·敘》)。”(意思是說,文字是經籍賴以存在的基礎,是實現仁治的先決條件,前人能夠將文化傳給後人,後人能夠認識古代文化,正是靠的文字。所以說,只有確立了根本,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明白了真正的道理,也就不會受各種不經之論的影響。)所以其子許沖在《進書表》中說:“今五經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自《自給周禮》、漢律,皆當學‘六書’,貫通其義。恐巧說邪辭使學者疑,慎博問通人,考之於逵,作《說文解字》”。這就是《說文解字》成書的由來。
《說文解字》創稿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至安帝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命其子進獻,歷時二十二年,堪稱精心用意之作,是我國古代語言文字學研究的集大成。正如作者在敘中稱:“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採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撰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旨。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鹹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其稱……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意思是說,現今我著此書,以小篆為說解對象,參照古文、籀文,廣泛收集那些通曉文字學的人的各種觀點、意見(漢人重師承,所學必有所本,多為上古所傳),只要可信而又能證明的,均予以採用、撰錄,以辨理文字的結構類型,剖析謬誤,使後學者能夠明白,從而正確理解文字形體構造的本意。將文字按不同部類排列,使其不混雜無章,在書中,萬事萬物都可以看到,沒有不載錄的。對於那些形體結構已不能明白顯示本義的文字,詳加解說,以求使人理解。書中所引用的……都是古文經。對於弄不清楚的,予以註明,存而不論,不強解之。)《進書表》亦稱:“六藝群書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實非過甚其辭。
“說文解字”包含“說文”和“解字”兩層意思。“文”是“依類象形”的產物,是單體結構,不能分解,故說而明之,是謂“說文”;“字”是“形聲相益”的產物,有兩個以上構成部分,可以分解,故解而析之,是謂“解字”。《說文解字》以小篆為研究對象,同時參照古文、籀文,收字9353個,另有異體字1163個,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說解字義、辨識字讀的大型字書,是我國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其學術門類涵蓋文字、音韻、訓詁的方方面面。該書進獻不久即流傳於世,倍受推崇。
歷史評價
南北朝曾有人將許慎與孔子相提並論,唐代以《石經》、《說文》、《字林》取士,更提高了《說文》的地位。清代王鳴盛稱:“《說文》為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但能通《說文》,余書皆未讀,不可謂非通儒也。”所言雖或過分,卻也約略揭示出《說文》與其他書的內在聯繫,不為無見。歷代註疏之學,多得益於《說文》,歷代工具書特別是字書,大抵是直接或間接祖述《說文》。今天,該書仍是我們認識漢字、分析形義關係所必需藉助的工具書,也是我們弄懂其他相應古代文獻的鎖鑰與研究上古文字金文、甲骨文的橋樑,其在文化史上的核心地位是無可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