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維亞半島

納維亞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National Identity in Scandinavia),歐洲最大的半島。在歐洲西北部。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海岸曲折,多島嶼和峽灣。西部為山地,東部、南部較低平。溫帶氣候。森林資源豐富。河流短急,富水力。金屬礦藏豐富,尤以鐵礦馳名。西部沿海是世界大漁場之一。

名字由來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於北歐,是歐洲最大的半島。古稱為scandia,意為“斯堪的納維亞人居住的之地”。“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n)一詞源自條頓語“skadino”,意為“黑暗”,再加上表示領土的後綴-via,全名意為“黑暗的地方”。因半島地處高緯、冬季黑夜很長而得名。

簡介

納維亞半島納維亞半島

納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世界第五大半島。在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波羅的海之間,東北部與大陸相連,其間沒有明顯的自然界線。南北長1850千米,東西寬400~700千米, 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半島有挪威、瑞典兩國以及芬蘭北端的一小部分。人口約1200餘萬。

半島地質古老,更新世時期斯堪的納維亞冰蓋是北歐最大的冰體。該冰蓋範圍最大時幾乎到達北緯48°,據估計大約覆蓋了66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厚度達到3000米。它起源於挪威的斯特達爾斯布雷恩地區,向西擴展到英國,向東幾乎到達莫斯科。直到距今12000~8000年時,大陸冰川才最後消退,但目前山地上部仍留有總面積約5000平方千米的冰原。由於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強烈作用,半島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並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國就有大小湖泊9.2萬個,總面積達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8%以上。挪威沿海,由於冰川槽受海水侵入而形成一系列典型的峽灣,這些峽灣狹長、曲折、幽深,寬僅一至數千米,長度往往超過100千米,兩岸多為高峻的山崖,是船艦良好的停泊地。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中西部。山脈構成半島地形的主軸。山脈西坡陡峻,直臨挪威沿岸。許多地方形成峭聳的懸崖。東坡比較平緩,成階梯狀經丘陵台地過渡到波羅的海的沿岸平原。山脈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是挪威境內的加爾赫峰,海拔2468米。

歷史

(圖)納維亞半島納維亞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括挪威瑞典,文化與政治上也包括丹麥,這些國家彼此視對方屬於斯堪的納維亞。雖然他們政治互相獨立,共同的稱謂顯示了他們的文化和歷史有深厚的淵源。

斯堪的納維亞一詞現代的用法源自19世紀中葉的“斯堪的納維亞政治運動”。斯堪的納維亞政治運動的主要時期開始於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1848年-1850年〕,當時瑞-挪王國投入了相當大的軍力,而結束於第二次什勒斯維希戰爭〔1864年〕,因為瑞典議會拒絕提供國王更多軍力。。

當時國王提倡把丹麥、瑞典和挪威統一成一個王國。這個提議的起因是19世紀初,受到拿破崙戰爭所引發的動盪影響所造成的分裂:瑞典的東部地區在1809年變成俄羅斯芬蘭大公國,而打從1387年與丹麥聯合的挪威則是在1814年獨立,雖然它很快又被迫與瑞典成為共主邦聯。

芬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就意味著它不可能與北歐諸國在政治上結盟。所以“斯堪的納維亞”一詞在地理上包括丹麥、瑞典、挪威、和芬蘭的一部分,但政治上“斯堪的納維亞”還包括丹麥。政治上來說,瑞典與挪威以共主邦聯的形式被同一個王室統治。丹麥的附屬地包括冰島,和大西洋上的冰島,法羅群島和格陵蘭〔雖然歷史上來說,格陵蘭屬於挪威,但是根據基爾條約,它一直由丹麥治理〕。

當瑞-挪王國拒絕軍事支援丹麥去併吞〔丹麥裔的〕什勒斯維希公國,統一斯堪的納維亞的政治運動便宣告結束。什勒斯維希公國與德裔的霍爾斯坦公國與丹麥屬於同一個共主邦聯。接著,1864年年,丹麥與受到奧地利支持的普魯士之間發生了第二次什勒斯維希戰爭。戰爭期間很短但是損失很大。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被普魯士征服。當普魯士打贏普法戰爭後,它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改寫了波羅的海的勢力平衡。

雖然斯堪的納維亞的大一統始終不能實現,早於1873年斯堪的納維亞金融聯盟正式成立,克郎成為共同貨幣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斯堪的納維亞的合作關係包括了獨立的芬蘭,從1944年開始還包括了冰島。在政治上,斯堪的納維亞一詞則被“北歐國家”取代,1952年更成立了北歐理事會。

地形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和北部為挪威領土。南臨北海 ,西、北濱挪威海和巴倫支海。領土狹長,南北長1770千米 ,東西寬6.3~434千米。國土2/3為山地 。沿海多島嶼。挪威地形的特點,西部海岸破碎曲折,多峽灣。松恩峽灣最著名,伸入內陸180千米 ,寬5千米,入口處水深1350米。西部山地多冰川地形。現代冰川700多條,面積有5180平方千米。挪威氣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雖地處高緯度,但大部分地區仍屬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挪威工業發展很快,人口增長率低,國民生產總值躍居歐洲前列。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為瑞典領土。西臨挪威,東北接芬蘭,東濱波的尼亞灣,東南瀕波羅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峽同丹麥相望。海岸線長7624千米, 國土南北長1574千米,東西寬500千米。地形主脊是貼近西北邊境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系一系列塊狀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最高峰凱布訥山,海拔2123米。山脈向東呈階梯式下降,第一階是諾爾蘭高原,第二階是緩傾的丘陵,第三階是海濱平原,不少地區十分低洼,廣布湖沼。礦藏以鐵礦為主。大部分地區屬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最南部屬溫帶闊葉林氣候 。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波羅的海的影響,氣候較溫和。冬季南北溫差較大。降水量西多東少。河流短小流急,雖水量充沛但通航價值不大。全國水力資源豐富。它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比“千湖之國”的芬蘭還多四成。最大的湖有維納恩湖。許多湖泊之間都有河流溝通,但因水位不等,常形成急流瀑布。

氣候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的一小部分屬於芬蘭的領土。最高點哈爾蒂山位於芬蘭與挪威的邊界上。海拔1328米。

整個半島處於北緯 56°~71°之間 ,一般屬寒溫帶氣候。全年多西風和北風。由於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冬季氣溫高於同緯度的其他地區 ,最北部1月平均氣溫僅-15℃左右。降水充沛,西部沿海處迎風坡,年降水量達3000毫米,但背風的東部僅450~750毫米。全區森林茂密,平均覆蓋率50%。森林工業在挪威和瑞典均為重要經濟部門。半島金屬礦藏豐富,鐵礦尤為馳名。瑞典挪威都為鐵礦砂出口國 。瑞典的基律納是世界上地下開採的最大鐵礦。挪威沿海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漁場之一,捕魚量居世界前列。瑞典和挪威造船工業見長,所造船舶大部分供出口。林業、水力發電、鐵礦開採、漁業、造船業和航運業均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富有傳統的經濟部門。

語言

大部分丹麥、瑞典和挪威的方言是大致互通的。斯堪的納維亞人能夠理解彼此的標準語言。與斯堪的納維亞的語言〔丹麥語、瑞典語和挪威語〕不同,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屬芬-烏戈爾語族,比較接近匈牙利語。

文化與藝術

早在1845年,瑞典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的工業設計協會,從事技術形工業生產的公司聘請藝術家來進行創作,提高了設計水平。斯堪的納維亞在本世紀三十年代設計首先在瑞典和丹麥發展起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簡單實用的傳統設計觀念,以功能主義為第一要素,在功能與形式之間找到新的平衡,設計簡單、大方、實用,針對普通大眾,突出功能、沒有太多繁瑣裝飾,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瑞典和丹麥等現代派民族設計風格。這種風格與藝術裝飾、追求時髦和商業價值的形式主義不同,它不完全是一種流行的時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克制對於形式和裝飾的過分追求,尊重功能主義和傳統,在形式與功能上一致且避免過於刻板和嚴酷的幾何形式,從而產生了一種富於人情味的現代美學,他們沒有一味地模仿所謂的國際流行風格,而是立足於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觀念和生活方式,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材料,帶有民族的文化底蘊,是設計發展成熟的標誌。

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期,功能主義已逐漸包括了許多實際上和風格上的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這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取得較大成就,並獲得了國際聲譽。早在1930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上,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就將德國嚴謹的功能主義與本土手工藝傳統中的人文主義融會在一起。在1939年的紐約國際博覽會上,又確立了以“瑞典現代風格”作為一種國際性概念的地位。經過20世紀40年代一段艱苦的時期之後,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在20世紀50年代產生了一次新的飛躍。其樸素而有機的形態及自然的色彩和質感在國際上大受歡迎。在1954年米蘭三年一度的國際設計展覽中,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展示出了全新的面貌,參展的瑞典、丹麥、芬蘭和挪威都獲得了很大成功。這些國家的設計組織在戰後實行了一種合作政策,它們的第一項主要成就是名為“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展覽。在美國藝術基金會的贊助下,這個展覽從1954—1957年在北美22個城市的主要博物館巡迴展出,因此使“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形象在國際間廣為流行。在斯堪的納維亞現代功能設計運動中,各國設計組織在全國或地方層次上舉行了大量展覽,這些活動成為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主要特點。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年展輪流在各國舉辦,影響十分廣泛。它們與出版物和期刊一道為設計界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設計組織不僅舉辦展覽,它們也是設計這一領域的重要倡導者,鼓勵廠家投資於有創見的產品開發,說服當局在其設計政策中支持優秀設計。它們還啟發公眾意識到好的設計和日常使用中更美的東西,這對於20世紀50—60年代早期的設計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就風格而言,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是功能主義的,但又不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嚴格和教條。幾何形式被柔化了,邊角被光順成S形曲線或波浪線,常常被描述為“有機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氣。20世紀40年代為了體現民族特色而產生的懷舊感,常常表現出鄉野的質樸,推動了這種柔化的趨勢。早期功能主義所推崇的原色也為20世紀40年代漸次調和的色彩所取代,更為粗糙的質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設計師們的喜愛。同時它也開闢了人機工程學的先河。

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為何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這不僅是設計上的成功也是文化上的成功。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我國的設計為什麼沒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我國和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一樣正在模仿學習的階段,雖說如此,我們也可以在學習的同時發展自己的個性。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歷史上值得驕傲的成就不勝枚舉,然而我們後人卻沒有繼承,更不用說好好加以利用了。而維納在研究了明式家具後,設計的“中國椅”等大獲成功。如果我國的設計能把我國的傳統文化運用於設計中,一定能創作出好的設計。

同時,斯堪的納維亞文化影響下的設計的大膽用材,大膽創新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此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設計組織舉辦巡迴展,鼓勵廠家投資於有創見的產品開發,說服當局在其設計政策中支持優秀設計等這一系列對自己設計作品的推銷,擴大了其影響力,從而使其獲得了世界聲譽,也將其文化推廣到了世界。

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何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卻沒有達到如此程度呢,這是值得深思的。再好的東西也是需要宣傳的。所以我們在設計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牌時,也應該加強宣傳力度。宣傳不意味著就是做廣告,宣傳的方式也應該有所創新。

從斯堪的納維亞文化我們可以受到很多啟示,但是也不能完全按照它的套路去走,我們要有自己合適的方式,自己的路自己來走。

在北歐從商,流行著一句話:挪威人先思考,接著瑞典人加以製造,然後,丹麥人負責推銷。的確,挪威人是著重理論,善於理出體系,而富於創造性。瑞典人則於套用,而精於產業化。至於丹麥人,則善於推銷,而商業方面是高人一籌的。

定向運動的出現

(圖)納維亞半島納維亞半島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廣闊而崎嶇不平的土地上覆蓋著一望無際的森林,散布著無數的湖泊。城鎮、村莊稀疏散落,人們的交通主要是依靠那些隱現在林中湖畔的彎彎曲曲的小路。

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生活,理所當然地要比別的地方更需要地圖和指北針,否則,要想穿越那莽莽林海是十分困難的。正因為如此,那些最經常地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山林中行動的人們——軍隊,便成了開展定向運動的先驅。他們深知,如果不具備在山林地辨別方向、選擇道路和越野行進的能力,就不能完成保衛國家的重任。

1918年,瑞典一位名叫吉蘭特(MaijOr Ernst Killander)的童子軍領袖組織了一次叫做“尋寶遊戲”的活動,引起參加者的極大興趣,這便是定向運動的雛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