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

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

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是為了紀念1935年7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團和獨立第九團在三平寺勝利會師而建的。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於1986年10月奠基,1988年11月19日落成,占地約2000平方米,紀念館有珍貴的革命鬥爭歷史照片,展櫃裡陳列著不少革命文物。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從建成開始,就成為平和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國革命歷史傳統教育陣地,2007年11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

簡介

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

"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是為了紀念1935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團和獨立第九團在三平寺勝利會師而建的,該館於1986年10月奠基,1988年11月落成開館。這次會師是處在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中的勝利會師,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目前,它已是平和縣乃至漳州市主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之一,2007年12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

該館坐落在風光秀麗的九層岩山麓,綠樹蒼蒼,修竹茂密,環境清幽肅穆。紀念館為雙層建築,一廳二房,小巧別致。館前平地上栽滿茶花、桂花、側柏、佛肚竹、三角梅、夾竹桃等,四時紅綠相間,整年香飄不散。館前有一亭,豎一塊"紅軍會師紀念館",記事翔實,是一處很好的歷史教材。  

歷史背景

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

1935年,紅軍主力已進入二萬五千里長征,為了打開閩西閩南兩塊根據地的通道,減少其他蘇區的壓力,四月間,紅九團一千多人在團長吳勝的帶領下,從永定縣三梅洲五指山出發,途經深山老林、高山峻岭這些敵人防備力量較薄弱的地方,一路披荊斬棘,風餐露宿,迂迴轉戰,來到當時平和縣五寨、南勝等山區游擊根據地,歷時三個多月,幾經周折以後,與當時的地下聯絡點取得聯繫,獲知紅三團有一部分在三平一帶活動。因此,紅九團於7月1日在三平寺與紅三團勝利會師。紅軍在三平寺會師的訊息,起初國民黨毫無察覺,幾天后獲知,非常震驚。這次會師,打亂了敵人圍剿紅軍的部署,擴大了紅軍的影響,鼓舞了軍民的鬥志。

展廳

大廳

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

中間油畫描繪的是1935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團和第九團在三平寺勝利會師的盛況。當時,紅三團團長張長水帶領800多名官兵,紅九團的團長吳勝帶領1000多人,在三平寺大雄寶殿前勝利會師。紅三團的領導機關是中共閩粵邊區特委(閩粵邊區特委是由中央分局直接領導的,中央分局的書記是後來新四軍第一任政委項英);紅九團的領導機關是中共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是張鼎丞,副主席是譚震林。這次會師在當時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主要是它打開了閩西、閩南二塊根據地的通道,減少了其它蘇區的壓力,打亂了國民黨的部署,擴大了紅軍的影響,鼓舞了軍民的鬥志,為以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將領。

中共閩粵邊區特委開展的主要蘇區有廣東省的大埔、饒平縣和閩南的平和、南靖、雲霄、詔安、漳浦縣,以這些區域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  

會師背景

中央主力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於1934年10月被迫轉入二萬五千里長征。國民黨當局趁此機會加大了對地方紅軍游擊隊的"清剿"力度,他們調集了10餘萬的軍隊,主要對閩西、閩南、閩粵邊區的紅軍游擊隊進行了殘酷的"清剿"。當時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在這種敵眾我寡,大軍壓境的情況下,為避免被動挨打局面的出現,命令紅九團下閩南開闢新的游擊根據地,並跟紅三團連成一片。1935年4月,紅九團1000多人,在團長吳勝的帶領下,從永定縣三梅洲五指山出發,途經深山老林、高山峻岭這些敵人防備力量較薄弱的地方,一路披荊斬棘,風餐露宿……,經過迂迴轉戰的行軍路線,來到當時平和縣五寨、南勝等山區游擊根據地。從紅九團的整條行軍路線來看,經過了七個縣,即廣東的大埔、饒平和閩南的平和、南靖、雲霄、詔安、漳浦,輾轉數千公里,歷時三個多月,幾經周折以後,與當時的地下聯絡點取得聯繫,獲知紅三團部分官兵在三坪這一帶活動,決定在三平寺會師。紅三團、紅九團在三平寺勝利會師的訊息,起初國民黨當局毫無察覺,幾天后獲知,非常震驚,立即集中數萬軍隊,對會師紅軍進行殘酷"清剿",會師紅軍利用深山老林與敵周旋。10月,紅九團奉命回師,途中經過一系列的激戰、血戰,從出發時的1000多人,回到出發地時只剩下80多人。

第一展室

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

紅三團的發展歷史,它的前身是閩南特委書記陶鑄親自組建的閩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1932年初,毛主席帶領中共蘇區紅軍從龍巖過來,擊潰當時漳州城守敵張貞部隊,繳獲大量的槍枝彈藥,並會見當時閩南特委書記陶鑄,游擊隊長王占春,在毛主席的指示和幫助下,於同年5月在漳浦新厝頂成立紅三團。

紅三團在抗日時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四團一營;紅九團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四團二營。

紅三團的第一任團長馮翼飛,政委王占春,他們都身先士卒,衝鋒在前,1932年6月,在漳浦的戰鬥中,先後壯烈犧牲。

盧勝王直三平寺有著深厚的感情,為什麼這樣說?紅三團與紅九團會師時,經費十分困難,當時寺廟的和尚拿了大量的香火錢支持會師紅軍,給傷員療傷,掩護紅軍,後來被國民黨軍隊八十師沈東海(團長)部發覺,導致三平寺被燒毀,廟內和尚全部被殺。

第二展室

紅九團是一支很能打硬仗的部隊。其一,在平和縣鍋仔崬擊退敵八十師數路進攻,其二,紅九團在永定縣的犀牛崗擊退敵八十師一個主力團。  

漳浦事件

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

此事件編入毛選,它的主要內容是:1937年6月,紅三團與閩粵邊區獨立營合編為"閩南抗日獨立大隊"。在全國民眾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浪潮的影響下,時任閩南抗日獨立大隊大隊長兼政委何鳴與國民黨駐軍一五七師代表談判並簽訂《合作抗日協定》(6.26協定)。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抗戰在全國全面暴發,獨立大隊受國民黨當局的派遣到漳浦駐防,7月16日國民黨當局以集中點名和發軍餉為藉口,要求獨立大隊全體官兵在漳浦縣體育場集合,當時領導人何鳴也喪失了警惕性,果真把全大隊800多人集中到體育場,沒有警戒,突然遭到國民黨重兵包圍。周圍架起了機槍和大炮,在這種情況下,獨立大隊被全體繳械,後來,被關在孔廟內,盧勝、王勝等人帶領100多人乘敵人防守較鬆懈時突圍出來,其餘被散編在國民黨一五七師,翌日,盧勝、王勝在漳浦縣清泉岩重新組建紅三團。

譚振林,在土地革命時期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解放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漳浦事件後到過平和縣國強鄉三五村,了解漳浦事件的內幕及幫助擴大閩南武裝。

1988年11月19日開館剪彩時部分老紅軍的照片,熊兆仁、王直、李德安、盧勝、柯志達(龍溪地區地委書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