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粘土

紅粘土

粘土是一種重要的礦物原料。一般用來指代古近紀晚期我國廣大地區廣泛堆積的土狀堆積物。其不同於目前南方濕熱環境的紅土。在黃土高原地區其不連續分布於上覆黃土之下,部分地區整合接觸。其下界年齡約8Ma,即形成於晚更新世,過去由於其含有較多的三趾馬化石而被稱之為三趾馬紅土。關於其成因,目前存在爭議,不過多數學者傾向於風成說。和黃土相比,紅粘土沒有濕陷性,但是其在暴露地表時容易龜裂,成為破碎顆粒。野外剖面中可見紅粘土和鈣質結核層交替成層分布。壓實後水穩性較好,強度較高。紅粘土為碳酸鹽岩系出露的岩石經紅土化作用形成的棕紅、褐黃等色的高塑性粘土。該土種多為荒草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缺水易旱。實行喬、灌、草結合,發展林、牧業生產。

基本信息

物理性質

(圖)紅粘土紅粘土
紅粘土為碳酸鹽岩系出露的岩石經紅土化作用形成的棕紅、褐黃等色的高塑性粘土。其裂隙發育,液限一般大於50,具有明顯的收縮性,但壓縮性低。經坡、洪積再搬運後仍保留其基本特徵,液限大於或等於45但小於50的紅粘土為次生紅粘土。礦物成分主要為高嶺石,並含一定量的蒙脫石和石英顆粒等,含水率為10%左右,孔隙比為0.5~0.7,乾容重為16~17kN/m3,塑性指數為1l~16。但是隨隧洞開挖其含水率不斷增加,一般為15%~22%,甚至有的洞段土體含水率達到塑限,天然壓縮係數a1-2=0.09-0.1MPa-1,飽和壓縮係數a1-2-0.1~0.15MPa-1,自由膨脹率為5%~20%。

形成原因

1.氣候條件:氣候變化大,年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因而氣候潮濕,有利於岩石的機械風化和化學風化,風化的結果便形成紅粘土。
2.岩性條件:主要為碳酸鹽類岩石。
3.構造條件:當岩層褶皺、斷層發育時、岩體破碎,易於風化時,更易形成紅粘土。

成土環境

(圖)紅粘土裸露的紅粘土

紅粘土的成土母質是第三紀紅色粘土,並被埋藏在黃土層下。由於強烈水土流失切割,覆蓋於其上的黃土層被侵蝕殆盡,紅色古土壤層出露地表。紅色粘土層質地粘重,吸水膨脹後水分難以下滲,加之所處地形部位坡度較大,每屆降雨形成地表徑流水土流失嚴重,形成滑坡、瀉溜崩塌等重力侵蝕。年復一年侵蝕循環,致使土壤發育微弱,因形成與黃土母質在形態特徵和理化性質上有很大差異的紅粘土。

紅粘土地區植被稀疏,成土作用微弱。表層僅有較薄而有機質含量低的腐蘊質層,在腐殖質組成中,胡敏酸的絕對含量和相對含量都低,多在0.02-0.098克每千克之間,胡富比多在0.4-0.5之間。紅粘土的生物作用微弱,具有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第三紀及第四紀紅色風化殼土體結構面上往往覆有棕黑色鐵錳膠膜,呈中性,或具石灰性反應

形態特徵

(圖)紅粘土紅粘土的層面

紅粘土土體雖厚,但由於水土流失嚴重,有的只有薄的A層,有的A層完全被侵蝕;人工墾殖者雖有淺色耕作層,但均沒有B層,多屑A-C構型。土壤顏色為紅棕色或紅色。粘粒含量高,多達30%-50%,高者達60%以上。土體緊實,以棱狀或大快狀結構為主。
紅粘土的顆粒組成隨母質不同而異。發育在第三紀紅土層上的紅粘土以粘粒為主,含量在50%以上,其次是粉砂和細砂,含量分別在20%-30%和14%-20%之間,粗砂含量一般不超過2%,而發育在第四紀更新世老黃土(紅色條帶)上的紅粘土,則以細砂為主,含量在40%左右,粉砂粘粒含量在20%-30%之間,粗砂含量在5%-20%之間。

組成性質

土壤化學組成

發育在第四紀老黃土的紅粘土富含鈣質和矽質,發育在第三紀紅色土層的紅粘土,則具脫鈣少矽的區別。發育在第三紀紅色土層上的紅粘土,土體氧化矽含量較少,而的含量甚多,含量明顯減少,的含量較高。發育在第四紀老黃土(紅色條帶)上的土壤,氧化矽的含量仍較高,的含量也較高,二者在化學性狀上仍有很大的差別。

土壤的化學性質

1、紅粘土多呈中性或微鹼性反應,少部分呈微酸性。在檢測樣品中,多以水解性酸為主,在0.1-12.47me/100g之間,而交換性酸較少,多在2me/100g以下。鹽基飽和度在70%-90%之間,少部分在50%-70%之間。

2、土壤陽離子交換量較高,一般在20me/100g以上,主要是粘粒含量較高所致,僅有個別砂性較強,有機質含量較低的紅粘土,其交換量在20me/100g以下。

3、土體深厚,質地粘重,結持緊實,孔隙度較低(41%-49%)。

4、脹縮率也很高,膨脹率12%-32%,收縮率10%-15%,滲水性差,滲透率低,每分鐘約0.7毫米,重力水滲透深度只有50厘米左右。

利用改良

(圖)紅粘土紅粘土的利用與改良

1、陡坡地紅粘土侵蝕嚴重,應恢復和保護植被;已墾殖的陡坡耕地,應退耕種植林草,控制水土流失

2、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科學施用磷肥,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

3、復鹽基紅粘土的土體深厚,酸鹼度適中,鹽基飽和,礦質養分較豐富,是浙江沿海島嶼區重要土壤資源之一。利用狀況有三種;一是坡耕地,種植大麥、甘薯、玉米和夏類作物。二是林地,主要分布在大、中島嶼上,栽種黑松、毛竹,以黑松為主。黑松較抗風,又耐旱、耐瘠,適應性強。目前黑松占島嶼林種的93%,但宜間套闊葉樹,以防病蟲危害;三是灌叢草地,處於半荒蕪狀態,多分布於邊遠小島,而部分大、中島嶼近村莊處的山坡地亦有小面積的分布。

主要分類

N2紅粘土

山西萬家寨引黃工程總幹線及南幹線隧洞穿過N2紅粘土層的洞段較多。本區N2紅粘土屬第三繫上新統保德組(N2)地層,在晉西北的廣大地區的基岩探槽中普遍沉積了這種沖洪積堆積物。

(圖)紅粘土紅粘土--指標統計表

岩性主要為棕紅、微紅色砂質粘土,含砂粒較多,結構較密實,五層理,土層中發育大量不規則裂隙,裂面有鐵質浸染,局部裂面因地下水活動夾有充填物,形成龜裂或夾有風化的灰岩碎石,並隨土體含水率不斷減少,逐漸固結。因N2紅粘土的土質和砂粒的含量不同,其裂隙發育也有差異,粘粒含量小、砂粒含量多的土體,裂隙發育較多,反之裂隙發育較少。該土沿這些裂隙破碎的粒徑一般為0.2~1.0em,為此俗稱“蒜瓣土”。

物理特性

礦物成分主要為高嶺石,並含一定量的蒙脫石和石英顆粒等,含水率為10%左右,孔隙比為0.5~0.7,乾容重為16~17 kN/m3,塑性指數為1l~16。但是隨隧洞開挖其含水率不斷增加,一般為15%~22%,甚至有的洞段土體含水率達到塑限,天然壓縮係數a1-2=0.09-0.1 MPa-1,飽和壓縮係數a1-2-0.1~0.15 MPa-1,自由膨脹率為5%~20%。從上述物理性質指標判別N2紅粘土為低至中偏低壓縮性、非膨脹性土。

力學及變形特性

對N2紅粘土洞段取原狀土樣進行室內直剪、三軸剪,以及鄧肯E-μ模型的變形試驗,該土的抗剪強度較高,但是隨含水率的增加其抗剪強度降低較明顯。
土體結構

N2紅粘土土體中不規則裂隙發育,而且裂隙面充填有泥膜或泥質物,在含水率<12%時,土體的承載力和抗剪強度較高,但是當其含水率>12%時,其承載力和抗剪強度降低,並隨含水率的增大,其降低越顯著,當達到飽和時土體失於自穩能力,此時向洞內產生明顯的變形位移。

黃土高原紅粘土

晚新生代黃土高原紅粘土的粒度分布具有明顯的三峰分布,分別在2-20、20-100和0.04-1um出現峰值,每個峰值對應於不同的形成過程,與晚第四紀黃土一致。方式CO閏子代表本底氣溶膠粒子的沉積物,方式A粒子(20-100um)代表冬季風塵暴搬運的大氣粉塵,方式B粒子(2-20um)代表冬季風正常搬運的大氣粉塵。

紅粘土的粒度分布表明,東亞冬季風環流而非北半球西風環流控制著紅粘土物質的堆積過程,紅粘運的大氣粉塵,紅粘土的粒度分布表明,東亞冬季風環流而非北半球西風環流控制著紅粘土物質的堆積過程,紅粘土中>19um的粗粒子組分指示了東亞冬季風演化歷史;6.5MaBP冬季風開始發育,5.2-4.5MaBP冬季風減弱並達到最低值,4.5-3.6MaBP冬季風由弱變強,3.6-2.6MaBP冬季快速增強並達到最大值。

老紅粘土

土種名稱:老紅粘土

地理分布 :零星分布在河北省平泉、邢台、遵化等縣、地的低山丘陵下部與山麓平原交接處,多為崗坡台地,面積:1.3 萬畝

海拔:米 500

植被類型:長有酸棗、荊條、白草、狗尾草等。

成土母質;母質為紅色粘土。

土壤質地:土壤ph7.6—8.5,微鹼性。陽離子交換量17-28me/100g土。

土壤利用

該土種多為荒草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缺水易旱。實行喬、灌、草結合,發展林、牧業生產。對宜墾為農用的要修築梯田,或修埂築堰,進行土地深翻,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並實行等高種植耐旱植物,增施有機肥、磷肥,實行糧-豆,糧-肥間作,養用結合,培肥地力。

西華紅粘土

歸屬與分布

屬積鈣紅粘土亞類火紅土土屬。分布於甘肅省天水、臨夏、平涼、定西、慶陽、隴南、蘭州、白銀等地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殘塬、梁、峁及山坡地上。面積271.8萬畝。

主要性狀

土種母質為第三紀紅土,剖面發育較弱,為A11一AC一C型,耕層厚15cm左右,多呈濁紅棕色粒狀結構,其下為亮紅棕色塊狀結構。通體石灰反應強烈,碳酸鈣含量8%一11%。土壤pH8.0一8.5,呈微鹼性。土壤陽離子交換量13一23me/100g土。據119個剖面樣分析結果統計:A11層有機質含量0.95%,全氮0.063%,速效磷6ppm、速效鉀171ppm;有效微量元素含量(n=18):鋅0.7ppm、銅1.05ppm、硼0.77ppm、鉬0.09ppm、鐵13ppm、錳11pp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