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蝕循環

簡介

侵蝕循環侵蝕循環

侵蝕循環的四個階段:

①幼年期階段,其特點是地面起伏較小,水系稀少,河谷橫剖面呈V形,河流縱剖面多跌水,河間地寬闊;

②壯年期階段,地勢起伏逐漸加大,地貌類型複雜,地面形成完整的水系,曲流發育,河谷橫剖面開闊,河床縱剖面多已達到均衡狀態,河間地狹窄;

③老年期階段,地面十分平緩,支流減少,河谷開闊,河間地低緩,地面形態變化十分緩慢。在侵蝕循環老年期形成的地面起伏和緩近似於平原的地形,稱準平原。在準平原形成後,如果再次發生構造上升,便出現侵蝕回春,進入新的侵蝕旋迴

侵蝕循環學說

侵蝕循環侵蝕循環

侵蝕循環學說是美國地理學家戴維斯於1884~1899年間提出的一種地形發育理論。認為地塊開始上升與被逐漸剝蝕夷平,並降低到起伏不大的地面或接近基面的準平原之間,存在著連續的剝蝕過程和地表形態。起初他研究濕潤氣候地區由常年流水作用產生的地形發育,稱作常態循環,後戴維斯等人又對其它許多地形系列進行研究,分別用侵蝕循環表示乾旱區、冰川、喀斯特及冰緣地區的地貌發育,並以更清楚的循環圖式闡述1842年達爾文關於珊瑚礁的發育理論,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地貌發育侵蝕循環學說。戴維斯強調地形侵蝕循環發育過程中有3個要素,即構造、作用和階段。他將循環過程中地形的發展分階段。即幼年期早期地塊急速抬升,地形起伏不大,排水不暢。隨著剝蝕作用的加強,形成深切“V”形峽谷,但河間地仍非常廣闊而平坦;幼年期末,谷坡地形占優勢,河間地變窄;隨著抬升作用的削弱,剝蝕作用進一步加劇,地形切割達最大深度,地面主要由谷坡及狹窄的分水嶺構成,地形發育進入壯年期;隨著抬升作用及剝蝕作用平息,形成具有殘丘的準平原,進入老年期。侵蝕循環往往因氣候變遷或基面變化而中斷,當氣候由間冰期向冰期轉化,或侵蝕基面下降時,會出現回春現象。

侵蝕循環侵蝕循環
戴維斯的侵蝕循壞說,雖盛行半個多世紀,但對地形發育過程描述得刻板、簡單。因以均勻岩性及急速抬升為前提來演繹地形發育,且所描述的過程並不總是循環的,過程有可逆的,也有不可逆的。再者物質運動不只是由高處向低處一種形式,以沉降作用為主的地形發育無法用學說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