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種類

粵語(英文:Yue Chinese),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科學上分為廣府話、勾漏話、邕潯話、四邑話、高陽話、吳化話、欽廉話、儋州話和桂南平話九種,標準音為廣府話中的廣州話(英文:Cantonese),而民國時期的廣州話又以西關音(英文:Xiguan dialect)為標準,但現時來講西關音已經名存實亡。 是漢語七大方言中保留古漢語特點和古漢語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分布在廣東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以廣州話為代表。

粵語形成來源

討論粵語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粵語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雅言,現在的粵語影響力甚廣,許多電視劇都加入了不少粵語的幽默情節,如《武林外傳》。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國語"。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亢南越國時,也採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可見雅言並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

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定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肇慶封開),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

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裡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

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這么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這種雅言就是粵語的雛形。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非常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裡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胡語的影響。

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秦漢時期的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巨觀研究》)因此,粵語保存了大量的古漢語因素。

封川話濁塞音:早期粵語的活化石

粵語保存著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

以古代的入聲為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發展迅速,語言進化較快,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和中原隔絕,處於山高皇帝遠的半蠻荒狀態,所以沒有"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在粵語的形成地封開一帶,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較為明顯。《切韻》音系中有一套濁塞音聲母,這套濁塞音聲母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已經消失在今天的粵語廣州話亦已無存。然而,這套濁塞音聲母在封開的粵語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開粵語,不僅在《切韻》中念為濁塞音"並"、"定"、"群"母的字仍然讀為濁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韻》中已經念為清塞音"幫"、"端"、"見"母的字也讀為濁塞音。

我們知道,"濁音清化"是漢語聲母演變的一條規律。根據這條規律,濁塞音聲母越發達,其年代便越久遠。有人說,封開粵語濁塞音比《切韻》音系發達,說明它保存著比《切韻》成書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兩漢時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說,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粵語的活化石,是粵語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

粵語通行地域

粵方言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5000萬。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語或以粵語為主的縣市有47個,占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香港、澳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方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語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

此外,海外也有數量龐大的以粵語為母語的華僑及華裔,他們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東南亞等國家。北美洲、澳洲、英國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語區。

粵語區分布在廣東中部--西南部,海南的儋州話-邁話-蛋家話,廣西東部-南部,香港,澳門。(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的華僑華裔也大都以之為母語) 使用人數占漢族總人口的5%左右,以廣州話為代表。

地方區域分類

粵語按照地方的區域,又有不同的種類分區:

粵海方言

廣州方言: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

分類如下:

南番順方言

廣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組成,所以廣州方言其實可以算是南番順方言的一個特例。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ap]而讀[na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n/l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舍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表演中,懶音更被視作"潮流"、"入時"的口音。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異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辭彙,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地盆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掣"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地道的用語可能會使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云。

四邑話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它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四邑方言和廣州話發音相差較大。

莞寶片

莞寶方言分布在東莞,深圳(寶安)和香港新界一帶,以東莞話和圍頭話為代表。莞寶片粵語和粵海方言之間通話有較大的困難(例如:在電影《我愛扭紋柴》里有不少圍頭話對白,不少在市區生活的香港人都聽不明白這些對白)。

相比粵海粵語,莞寶粵語最主要特點是:多後鼻音(如莞城話「籃」讀[ŋaŋ],「列」讀[lik],「給」讀[k'ɔk];圍頭話「新」讀「星」,「門」讀「蒙」,「晚」讀「猛」;等),粵海片的部份 h- 變成 f- (如「開」讀「灰」,「寒」讀「馮」,「渴」讀「福」等)。

詳見莞寶粵語。

東莞方言

東莞方言分布在廣東省東莞市。東莞話以莞城話為代表。莞城話與廣州話口音差別很大。未受過訓練的廣州人不經過適應比較難以聽懂莞城話;反之很少接觸廣州話的莞城老人也很跟廣州人溝通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羅廣片

分布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鬱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雖然所有語音、辭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的重讀(調值與國語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i】元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ng],珂[ngo1],矮[ngai2],亞[ngaa3],愛[ngoi3],惡[ngok3];[n],[l]音分明

高陽片

高陽方言主要分布於茂名(信宜、高州)、陽江、湛江一帶。

桂南片

主要分布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廣東話區的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

分類如下:

邕潯粵語

與梧州粵語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

梧州粵語

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桂平縣城及金田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現賀州)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勾漏話

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貴港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北流在玉林地區,北流話是勾漏粵語的典型代表,自古以來勾漏地方都屬於北流,容縣話與北流話最相近,而與玉林話相比北流話更接近廣東粵語。音系複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它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辭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困難。

欽廉話

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布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吳川話

分布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疍家話

疍家是水上人的自稱。因此疍家話又名水上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

清陽話

主要是分布清遠陽山、英德,與廣州接近,個別有一點音差,如"我"則讀"哀"音。

粵語音調

廣州話一共分為九聲: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九聲各自代表自有: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