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圖尼埃

米歇爾•圖尼埃

米歇爾·圖尼埃(1924- ),法國作家,當代著名的新寓言派文學的代表人物。1967年發表《星期五,又名太平洋上的虛無飄渺境》,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1970年,他發表《榿木王》,獲得龔古爾文學獎;1972年,他被選為龔古爾學院院士。主要作品有哲理小說《皮埃羅或夜的秘密》和《阿芒迪娜或兩個花園》,代表作《禮拜五或太平洋上的靈薄獄》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米歇爾•圖尼埃米歇爾·圖尼埃
米歇爾·圖尼埃(1924- ),法國作家,當代著名的新寓言派文學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哲理小說《皮埃羅或夜的秘密》和《阿芒迪娜或兩個花園》,代表作《禮拜五或太平洋上的靈薄獄》等。他不僅是才華橫溢的小說家,而且是睿智深刻的哲學家。西方批評界對他的小說以及融匯在小說中的現代哲學思想推崇備至,評價極高,認為他以自己獨特的風格為法國小說開創作新局面。圖尼埃筆下的這種小說,是根據弗洛伊德·榮柯勒維·史特勞斯心理學哲學觀點重寫的一部《魯濱孫漂流記》;他在小說中探索了人類在本原狀態下的感受和本能的性意識。這部高雅的文學作品,在發表當年就曾一舉獲得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

人物簡介

米歇爾·圖尼埃(Michel Tournier)1924年12月19日出生於巴黎,父母都是通曉德語的知識份子,因此他從小身受德語教育及德國文學藝術的薰陶。他在法國取得文學及法學學位後,留學德國攻讀哲學。回國後在哲學教師資格會考失利,無法達成擔任大學哲學教授的志願,圖尼埃於是轉而進入電台、電視台及出版社,擔任編輯及製作人的工作。

生平

1967年發表《星期五,又名太平洋上的虛無飄渺境》,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借英國作家笛福《魯濱孫漂流記》的題材,揭示人與他人以及與世界的關係的主題。
1970年,他發表《榿木王》,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1972年,他被選為龔古爾學院院士
1996年,他又推出《埃雷阿扎爾或泉水與荊棘》

創作經歷

米歇爾•圖尼埃作品《禮拜五》
43歲時,圖尼埃才發表他的第一部小說作品《禮拜五》,改寫笛福廣為流傳的舊作《魯賓遜漂流記》,為其注入了深厚的哲學深度,結果一舉贏得法蘭西學院獎的榮耀。46歲他又以《左手的記憶》一書獲龔古爾獎,之後更入選龔固爾學院院士,從此奠定他在法國文壇的權威地位。圖尼埃自詡為“哲學的走私者”,一心想在小說和故事中傳布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史賓沙諾康德的哲學思想,特別擅長以舊有傳說故事作基礎,重新詮釋,賦予不同的面貌,在法國文壇一片新小說的潮流中,獨創一番局面。其它重要作品還有小說《流星》、《吉爾和貞德》(Gilles et Jeanne)、《四博士》(Gaspard, Melchior et Balthazar)、《金滴》等等,並著有眾多文學評論、短篇故事及遊記等等。圖尼埃曾於1993年獲哥德獎章的榮耀,並於1997年獲頒倫敦大學榮譽博士,現居於巴黎西南邊的一個小村落,持續創作。

作品簡介

米歇爾•圖尼埃作品《榿木王》
《榿木王》
米歇爾·圖爾尼埃的力作,榮獲法國1970年龔古爾文學獎,列入譯文出版社《法國當代文學叢書》。小說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汽車修理庫老闆迪弗熱一段富於寓意的經歷:他在二戰中應徵入伍,在戰爭中,他自身嗜血的魔鬼般的本能得到了發揮,這種魔力使他變得像瘟疫一樣,把痛苦和死亡帶給所有健康的、美麗的生靈,最後成為納粹政訓學校里一個“吃人的魔王”。小說融入了作者對人生、人性、歷史、戰爭等的思考,具有較高的思想藝術價值。
《禮拜五――太平洋上的靈薄獄》
這本書是“現當代世界文學叢書”的一種,是米歇爾.圖尼埃的代表作,1967年發表後即獲當年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小說通過對魯賓孫和禮拜五兩人在荒島上的不同表現的描寫,揭示了兩種文明的對抗和融合,引人入勝,長人見識。
《左手的記憶》
書中故事以時間為主軸,講述主角阿貝爾在整個二戰期間的經歷。阿貝爾在英法對德宣戰以後,被徵召進法國軍隊當了信鴿通訊兵,他的興奮點卻只在養鴿子本身;當了德軍俘虜被百般虐待時也毫無怨言,甚至將挖溝、開汽車、趕馬車、陪同打獵等等事情當成一種甜美的脫離。即使到了集中營,阿貝爾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左手記憶中,一切戰爭的荒謬變成了他的避難所和天堂……

寫作風格

圖尼埃的作品充滿哲思和寓言,充分運用抒情語言和意象對比,以幽默、詼諧乃至精神分析和象徵手法來表達深刻的哲理,表現對現代人精神處境的反思與憂慮,以及對人性本真和人文價值的堅持與追求。
處於倫理解體和媚俗惑世的現代世界中,圖尼埃的作品呼籲回歸人類本性的反思,以一種嬰兒般的樸素來重新釐定文明的軌跡和方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