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飛機設計局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一種變後掠翼多用途超音速戰鬥機。是20世紀70-80年代蘇聯國土防空部隊的主要裝備。北約代號鞭撻者(Flogger)。
在越南戰爭中,蘇聯空軍與華約空軍意識到,自己裝備的米格-21殲擊機火力與航程並不十分理想,同時裝備的蘇-15截擊機也只能承擔單純的高空攔截作戰。他們要求裝備一種多功能的作戰平台,以在與北約空軍F-4、F-104戰機的對抗中取得優勢。
米高揚-古列維奇飛機設計局(今米格-莫斯科飛機科研生產聯合體)接到任務,要求設計一種新型多用途戰鬥機。該項目的總設計師是阿爾喬姆·伊·米高揚與R·A·別利亞科夫。主任設計師是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羅夫與G·A·謝多夫。米格-23是阿爾喬姆·伊·米高揚生前的最後一件設計作品。
1967年6月10日,編號231的米格-23原型機(設計局編號23-11)首機開始試飛,在米高揚設計局首席試飛員A·V·費多托夫的駕駛下進行了16°後掠翼的實驗。同年7月9日的試飛中,米格-23成功實驗了後掠翼的三種傾斜角度。在後來的試飛中,米格-23成功在機翼後掠72°時達到1.2馬赫。在試飛過程中米高揚重新設計了米格-23的機翼,增大了翼面積。
1968年11月6日,在97次試飛後,米高揚簽發了試飛總結報告。至此米格-23的設計工作基本完成。
1968年,米格-23開始由莫斯科勞動旗幟工廠(今米格-莫斯科飛機科研生產聯合體)與伊爾庫茨克工廠(今伊爾庫茨克飛機科研聯合體)批量生產。1969年裝備蘇聯空軍殲擊-轟炸航空兵。米格-23於1984年停產。米格-23總共生產了6000多架,其中莫斯科勞動旗幟工廠生產了4278架,為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第三代戰鬥機(按照俄羅斯標準)。
印度,購買了米格-23與米格-27的生產許可證,可在本國工廠自行組裝。
在20世紀70-80年代,米格-23在價格上與其它同時代戰鬥機相比更具有競爭力。一架米格-23的價格為3,600,000到6,600,000美元,而當時一架F-16造價為14,000,000美元。與米格-23價格最為接近的西方戰鬥機是造價4,500,000美元的以色列幼獅戰鬥機。
米格-23是蘇聯第二種變後掠翼超音速戰鬥機,氣動外形參照了美國F-111戰鬥轟炸機。設計思想中強調較大的作戰半徑、在多種速度下飛行的能力、良好的起降性與優良的中低空作戰性能。米格-23採用變後掠上單翼布局,有三種推薦機翼後掠角,包括用於起降與巡邏的18°40′,用於空戰的47°40′和用於超音速與低空高速飛行的74°40′,在操作手柄上分別標為16°、45°、72°。藉助座艙里的操作手柄,飛行員可使機翼停在18°40′到74°40′之間的任意角度。
掛載R-23與R-60的米格-23M米格-23使用兩側進氣設計,參照F-4設定了兩側矩形進氣道。不同標準的米格-23使用不同的發動機,為莫斯科圖曼斯基設計局(今俄羅斯航空發動機科技聯合體)的R系列與留里卡設計局(今留里卡-土星聯合股份公司)的AL系列。米格-23的續航能力與起降性能與先前的米格機相比有較大改善。
米格-23的航電系統具有典型的蘇式風格,在製造中使用了大量的電子管和電晶體,導致雷達體積龐大重量超標耗電量大而功能與精度不足,但是有較好抗干擾能力。米格-23使用SAPHIR-23D-Sh“高空雲雀”雷達,部分低級型號使用“木鳥”雷達及“藍寶石”雷達。
米格-23的固定武器是一門GSh-23L雙管23毫米機炮,備彈200發,重52千克。可選用的空空飛彈包括R-3(北約稱AA-2“環礁”)、R-23/24(北約稱AA-7“尖頂”)、R-60(北約稱AA-8“蚜蟲”)。米格-23MLD可以使用R-27(北約稱AA-10“白楊”)與R-73(北約稱AA-11“射手”)。米格-23有兩個各可掛一枚飛彈的翼下掛架,兩側進氣道下也各有一具可掛2枚飛彈的APU-60/2型掛架。MS型的每個進氣道掛架只能掛一枚飛彈。
乘員: 一人
長度: 16.70米(56 英尺9.5英寸)
翼展: 13.97米(展開)(45英尺10英寸)
高度: 4.82米(15英尺9.75 in)
翼面積: 37.35平方米(展開), 34.16平方米(收折)(402.05平方英尺/ 367.71平方英尺)
空重: 9,595 千克(21,153磅)
載重: 15,700 千克(34,612磅)
最大起飛重量: 18,030 千克(39,749磅)
發動機: 1×R-35-300 帶加力渦輪噴氣式發動機, 靜推力,83.6千牛 加力推力127千牛(18,850磅 / 28,700磅)
最高速度: Mach 2.4 2,445 千米/時 at altitude; 1.14馬赫, 海平面1,350 千米/時 (1,553 mph / 840 mph)
航程: 1,150 千米(6枚空空飛彈), 2,820 km(空載)(570 英里 / 1,750 英里)
實用升限: 18,500 米(60,695 英尺)
爬升率: 240 米/秒(47,245 英里/分)
翼負荷: 420 千克/平方米(78.6磅/平方英尺)
推重比: 0.88
1門GSh-23L23mm機炮,載彈200發
兩個腹部、兩個翼下、兩個翼尖掛點可攜帶3,000 千克 (6,610磅) 總外掛,包括:
R-3(北約稱AA-2“環礁”)
R-23/24(北約稱AA-7 “尖頂”)
R-60(北約稱AA-8 “蚜蟲”)
後期型號可掛載:
R-27“楊樹”(北約稱AA-10 “阿拉莫”)
R-73 (北約稱AA-11 “射手”)
R-77(北約稱AA-12 “蝰蛇”)
米格-23S:最初生產型米格-23,內部編號23-11,北約稱鞭撻者-A。該機裝備兩具靜推力68.04千牛,加力推力97.84千牛的圖曼斯基R-27-F2M-300發動機。裝備由米格-21比斯式殲擊機的S-21“木鳥”雷達改進的RP-22“藍寶石”火控雷達,使用R-3R近程辦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與R-3S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機身後部裝有4塊減速板,在垂直尾翼根部裝有減速傘艙。與原型機相比,後移了垂直尾翼,裝備了摺疊式腹鰭。米格-23S只在1969年-1970年少量生產了50架供測試使用。
米格-23SM:米格-23S的4掛架版本。
在基輔衛國戰爭博物館展出的米格-23M米格-23M:主要生產型,內部編號23-11M,北約稱“鞭撻者-B”。米格-23M是生產得最多的一種米格-23。採用兩具靜推力81.83千牛,加力推力113.84千牛的圖曼斯基R-29-300發動機。與先前型號相比,該型號重新設計了機首部分以便容納新研製的雷達,機翼前移0.61米,加大了可動機翼段的弦長,縮短後機身,採用較小的背鰭。部分具有核打擊能力。於1972年裝備蘇聯空軍,1974年裝備駐民主德國的蘇聯第16航空集團軍。
米格-23MF:米格-23M的出口型號,內部編號為23-11A/B,北約稱“鞭撻者-E”,採用老式電子設備與低級發動機。23-11A型只是更換了敵我識別器與電台,出口保加利亞、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與羅馬尼亞等華約國家。23-11B型取消了發射R-60飛彈的能力,只能使用R-3M空空飛彈,出口印度、古巴、敘利亞。
米格-23MS:為防止機密技術泄露而特別設計的出口型號,採用推力100千牛的圖曼斯基R-27F2M-300發動機。採用改進型“木鳥”雷達或“藍寶石”雷達,移除了紅外搜尋跟蹤系統與都卜勒導航系統。出口敘利亞、伊拉克、埃及。
米格-23ML:改進型米格-23,北約稱“鞭撻者-G”。設計上減小了垂尾面積,採用了圖曼斯基R-35F-300發動機與具備下視下射能力的Sphir-23ML雷達,機頭下加裝TP-32M紅外搜尋/跟蹤系統吊艙,於1976年-1981年生產。
米格-23UB:雙座教練型米格-23,也稱米格-23UM。內部編號23-51,1969年5月首飛。首機由一架米格-23S型改裝,後由米格-23M型改裝。1970年-1978年共生產了769架。
米格-23MLA:截擊型米格-23,又稱米格-23P,內部編號23-14。1977年在米格-23ML基礎上開始研製,1979年首飛,採用了較新的電子設備。
米格-23MLD米格-23MLD:截擊型米格-23,內部編號23-18。1984年後改進的最後一種米格-23。
米格-23A:艦載型米格-23,原為為蘇聯1972年設計的1160型航母設計的艦載機,1160計畫取消後改為艦載戰鬥機試驗機,進行滑躍起飛的試驗,成果用於蘇-33與米格-29K。
米格-23B:對地攻擊型米格-23,北約稱“鞭撻者-F”,內部編號32-34。米格-23B在米格-23S的基礎上改裝。包括重新設計的機頭,更好的前向與下視視野,變短的後機身等。使用1台112千牛的留里卡AL-21F-300發動機。取消了雷達,加裝了防護裝甲、油箱惰性氣體防火系統。翼根整流罩內裝有飛彈制導照射裝置與電視攝像機。1970年8月20日首飛,1971年開始生產。
米格-23BN:對地攻擊型米格-23,北約稱“鞭撻者-F”,內部編號32-23。在米格-23B基礎上更新了導航與攻擊系統。
米格-23BK:對地攻擊型米格-23,北約稱“鞭撻者-H”,內部編號32-36。
米格-23BM:對地攻擊型米格-23,北約稱“鞭撻者-H”,內部編號32-25。
米格-27:自米格-23BM與米格-23BK發展而來。
米格-23首先裝備蘇聯空軍殲擊-轟炸航空兵團。在海外則優先裝備駐紮在民主德國的蘇聯第16航空集團軍。米格-23MLA與米格-23MLD還裝備了蘇聯國土防空軍,是蘇聯20世紀80年代主要截擊機種之一。
1989年7月4日,一架發生機械故障的駐波蘭蘇軍米格-23在飛行員彈射逃生後繼續飛行900公里,飛越波蘭、民主德國、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5國領空,最後因燃料耗盡墜毀在比利時,造成一名18歲男子死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