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篩月亭,位置在山東省泰安市泰山西溪景區千年古剎“普照寺”內,地處北院中的一個亭子,是泰安市目前現存的數座古亭中較為著名的一座。該亭約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約1821年後),後經過多次重修。
目前的篩月亭為單檐式、四柱、圓寶頂,進深三餘米,四條垂脊上均有六個古獸做裝飾物。亭內北部橫樑上掛有一匾額,上書“篩月亭”三字,篩月亭外觀大方敦厚,古色古香,極富親近感。亭內中央置有石桌石凳,石桌表面由於歷代人的撫摸而變得平滑如鏡,敲之竟有悅耳之音,故名“五音石”。另外,該亭還有一個獨特之處,這便是亭身四根石柱外檐均有一幅抱柱聯,聯內容均為描寫“普照寺”和篩月亭的玄妙之所在,仔細閱讀品味之下,頓生盪氣迴腸之感。
對聯
南聯內容為:引泉棰竹開三廷,授釋歸儒近五賢;西聯為:曲徑雲深宜種行,空亭月朗正當株;北聯為:收拾嵐光歸四照,招邀明月待三分;東聯為:高築兩櫞光得月,不安四碎怕遮山。真是聯聯絕對,句句妙語,令人陶醉,令人回味無窮。學者王克煜說, 郭沫若同志來泰安視察1960年5月8~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郭沫若到泰安、泰山考察。其間,考證了經石峪大字和岱頂無字碑形成年代,賦《登泰山雜詠六首》,題普照寺篩月亭、老君堂雙束碑亭、南天門未了軒等匾額。
由來
篩月亭的東側,為著名的“六朝松”,它與篩月亭是一對不可分割的姊妹。該松樹齡已有1600多年,由於生長環境幽雅,樹冠延伸長達100多平方米,一些枝條可遮蓋半個亭子。入夜,月光飄然而至,透過樹的枝葉,飄飄灑灑,篩下一地閃閃爍爍的碎光,猶如片片銀子,篩月亭由此而得名。
傳說
泰山各個景點的傳說很多,有的景點多達幾十個,關於篩月亭傳說比較很少,學者王克煜講了一個傳說,泰山普照寺有兩棵著名的古松,一棵叫六朝松,一棵叫一品大夫松。
六朝松為六朝人所栽,枝幹盤曲,如龍若虬,樹冠似棚,蒼勁而瀟灑。尤其在月光之下,如水似流的清光,透過松針射下,疏影橫斜,銀光撒地,別有一番幽韻,古人譽為“古松篩月”,列為泰山十景之一。傳說,很早很早以前,普照寺有一個年輕的小和尚,醫術很高,經常上山採藥,為窮人治病,分文不取。他白天採藥,晚上在六朝松下炮製,然後送給人家治病。月宮的嫦娥聽說了,覺得這和尚太好了,一心想看看他是什麼樣子。可是六朝松長得枝繁葉茂,樹冠撒土不漏,怎么也看不見。於是嫦娥就使出法術,用月光射落一些枝葉,透過疏朗的枝葉空隙,窺察年輕和尚炮製藥材的情形。她看到這和尚不光心眼好,長得也眉清目秀,於是每天晚上都來看。這松樹本來枝葉很密,後來只向四下里長,長得像個大涼棚,專門給嫦娥留出疏朗的空隙,以篩下月光。後人為了紀念嫦娥和那和尚的友情,在六朝松旁邊修了一座石亭,名“篩月亭”。
在篩月亭西院中央,還有一棵古松,樹幹擰著勁兒長,煞似飛龍,樹冠則長得圓圓的,像一把大傘。這棵松樹是清代康熙年問詩僧元玉的弟子修理栽植的。那時游山的人稀少,寺院裡更是清靜寂寞,修理對這棵松樹倍加愛護,及時灌溉,天天在樹下習文讀經,以松樹為伴,天長日久,對松樹產生了感情,寫了一首佛謁:“僧栽松,松蔭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門,論弟兄。”寫就以後,送給老師看。元玉禪師拍手叫好,遂給這松樹取名“師弟松”。光緒年間,湖北名士何煥章遊歷到普照寺,看到師弟松的樹姿之美,讚嘆不已,說:“儼然華蓋也。”因為只有皇帝才能乘坐華蓋之輿,這松樹應以一品爵位相譽,當陪同的住持僧慶山和尚求何煥章題字時,他揮筆疾書“一品大夫”四字。小和尚刻於石上,立在樹下。從這,師弟松又名一品大夫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