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鎮簡介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十五屆三、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理清思路,把握重點,強化措施,積極推進農村經濟體制和農村增長方式的轉變,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一九九九年,全鎮完成總收入4.2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全鎮農民人均儲蓄餘額2170元。先後被授予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體育工作先進鄉鎮、濰坊市文化工作先進鄉鎮、濰坊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安丘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
農業強鎮

把先進農業科技迅速的套用到農業生產上。一是跟蹤國內外科技的新潮流,擴大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先後組織推廣了農作物模式化栽培、旱作農業、配方施肥、良種良法配套、果樹套袋、良種選育、農作物脫毒等農業新技術20多項。新成果、新技術轉化率達到49%。二是積極引進新品種。先後引進小麥、玉米新品種10多個,全鎮糧食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95%以上。以鎮示範園為試驗示範基地,引進了美國凱特杏、超五月火油桃、日本川中島桃、美國早美麗李子、紐西蘭蜜思李子、烏克蘭大紫櫻桃、澳大利亞紅巴梨等果樹新品種20多個,育苗近100畝30多萬株,並有北京、濟南、泰安、淄博、濰坊等十多個大專院校、農科所把我鎮示範園作為科技攻關試驗基地,在示範園的示範引導下,有2000多農戶搞起了特色雜果園。三是強化科技培訓,用科技改造農民、包裝農民。每年都要聘請山農大等大專院校10多名教授、專家來我鎮舉辦培訓班10多場次,利用多種形式舉辦科技講座50多場次,發放科技明白紙18000多張,組織幹部民眾外出參觀學習2000多人次。
轄區村莊
管公鎮所轄村莊列表:
河北管公村、河南管公村、小管公村、坡樓村、老管公村、閆家管公村、東小莊村、高家莊子村、王墳村、常家莊村、王瓜元村、有子官莊村、黃家莊村、毛家莊村、都家莊村、小紅溝村、大河窪村、白石嶺村、北河窪村、西河窪村、申明亭村、東上河頭村、西上河頭村、北上河頭村、姜家莊子村、水碼頭村、前十字路村、後十字路村、卞家窪村、小窪村、老莊村、朵戈莊村、毛家寨莊村、高家辛莊子村、蟠龍峪村、於家窪村、都家寨莊村、董家寨莊村、張家寨莊村、馬家寨莊村、馬家小莊村、大南坦村、小南坦村、魏家寨莊村、
管寧墓

管寧(158—241),字幼安,三國時北海朱虛(今管公村當時為朱虛縣東境)人,名相管仲後裔,世稱“獨行君子”。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不慕名利,高風亮節。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曾與好友邴原避亂遼東達三十七年之久。管寧在遼東所居屯落,井邊打水器具少,或男女雜錯,或為爭井打鬥。管寧於是多買器具,分置井旁,打上水等待鄰里取而用之。鄰里知是管寧所為,紛紛自責,從此打水不再有爭鬥。又有鄰居家的耕牛,到管寧田地里啃食踐踏,管寧牽牛到陰涼處,飲水餵食,比其主人還好。牛主得牛,很慚愧,如犯大錯一樣。從此鄰里左右無斗訟。魏文帝即位,徵辟管寧,遂將家屬浮海回籍,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行君子,司徒華歆舉薦管寧。詔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後屢征不至,一生隱居。“凡徵命十至輿服四賜”而不就,不易其節,德行卓絕,世人稱為一代高士。
今5個管公村名即來自管寧。河北管公村西埠嶺曾有管寧祠,已於清末圮廢,村西有地名為“揮金坡”。平原華歆曾不遠千里來拜訪管寧,相傳管寧與華歆鋤園,地有金,揮鋤不顧如瓦礫,華歆捉而擲之,後人稱此地為“揮金坡”。過去,這裡的人們常在錢褡上繡有“揮金故里”字樣,表示自己是管寧故鄉人。管寧又曾與華歆同席讀書,見乘華美軒車經過門前,華歆棄書往觀,管寧讀書如故,管寧遂與華歆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此即成語“管寧割席”的來源。《三國志》評管寧為“淵雅高尚,碓然不拔。”
共青團水庫

民間藝術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成人穿戴方面的繡花已不多見,見到的有青年男女結婚時的枕頭、門帘及小孩子衣物的裝飾。1978年後,鎮內有些村莊成立了刺繡廠,開始有規模、有計畫地加工刺繡工藝品,如床單、被罩、桌布、窗簾等,這些工藝品大都出口。如申明亭村、東上河頭村、西上河頭村、北上河頭村、姜家莊子村等,這些村莊村辦刺繡廠起步較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刺繡工藝品成為國家創匯產品,增加了集體和個人的收入,並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點綴著美好生活,深得國內外用戶和藝術界人士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