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管作武,生。漢族。甘肅張掖市人。中共黨員,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1957年蘭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曾任北京醫科大學藥學系有機化學教研室副主任、北京醫科大學實驗藥廠總工程師、北京醫科大學套用藥物開發公司總經理、北京醫科大學新藥研究開發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醫科大學套用藥物研究所所長、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技術職稱評審委員、北京醫科大學高級職稱評審委員、北京市高校化學研究會理事。現任北京市藥學會製藥工程協會理事、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經濟發展顧問、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開啟(Kych USA)β-內醯胺抗生素研究室主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與技術促進處專家委員會委員。
1969年創辦了北京醫學院製藥廠,後發展為製藥廠,研究開發部、倍益醫藥經營部、技工貿三結合的新體制,創造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任職期間,白手起家、強化管理、銳意改革。兼任三十七家大中小型企業技術顧問,挽救了一些特困製藥企業和老區藥業。除從事有機化學、有機合成、有機分析的教學外,還從事藥物的套用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在植物化學、新藥研究、重大工藝改造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前後共研製新藥21個,重大製藥工藝改造14項,都被製藥企業所採用,創造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突出科研成果
1、青黴素G鉀工業鹽轉化升級為6-APA、7-ADCA、GCLE,頭孢氨卡(Cephlexin)、頭孢拉定(Cephradine)在酶法裂解、酶法縮合、固定化酶載體的製作和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
2、通過對安定合成工藝的研究,創製了烏洛托品合成新工藝,使安定合成12年來全國平均水平的4%提高到了42%,不僅滿足國內臨床需要,還有出口創匯。關鍵技術的突破,套用於數十種該類藥物的化學合成,使我國該類藥物的發展水平躍進到世界發展水平的最前沿,同時成功的延伸到治療胃病的藥物潰瘍愈康(Trithiozine),治療精神藥物氯氮平(Clozapaine)的化學合成。
3、硫酸阿托品(Atropine-H3SO4)是臨床抗膽鹼藥。該工藝合成技術難度大,勞動強度大,環境污染大。管教授1972年提出了利用脂交換反應的新工藝,使阿托品的反應工序由十七步減少到十一步,原料由27種減為18種,生產周期由15天減為10天,減輕勞動強度,減少了污染,投入生產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此優秀成果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的名義載入北京藥廠(北京雙鶴藥業有限公司)的史冊。
2、在農副產品利用方面,把當柴火燒的廢次菸葉變廢為寶,從中提取尼古丁(Nicotne),研製成高純尼古丁,經國家標準物質檢測中心檢測含量達99%以上,美國FDA檢測含量高達99.25%。高於美國藥典標準,已取得FDA註冊號(National drug code number 62963),為進入美國取得了通行證。該產品被FDA認可的全球十多家大型製藥企業生產出替代療法的戒菸產品,尼古丁貼劑、口香糖、氣霧劑,行銷八十多個國家跟地區。之後又研製成10%菸鹼乳油的植物源殺蟲劑,對於煙青蟲的防效率達94%,均高於對照藥美國的萬靈可性粉劑、敵殺死乳油、上海生產的乙醯胺磷40EC,已取得農業部登記證(LS20041774)、國家發改委農藥生產批准證書(HNP5303 A0136);早在2000年得到農業部批准(LS94692)使用,是一種高效、低毒、無殘留的殺蟲劑,對於保障食品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3、剩餘的煙渣又提取一種合成治療心腦血管藥輔酶Q10,治療骨質疏鬆藥維生素K2的重要原料茄尼醇(Solanesol)。在增產增收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獲得獎項與榮譽
1、“錫生藤鹼甲的研究”獲1978年全國衛生系統科技大會優秀成果獎;
2、“安定合成新工藝的研究”獲1979年北京市科技成果四等獎;1982年又獲國家醫藥總局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3、“阿普唑侖(Alprazolam)的研究”獲1985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年獲河南省駐馬店地區科技成果一等獎;1992年獲北京醫科大學優秀科技成果獎;“艾司唑侖(Estazolam)的研究”獲1980年北京市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4、“頭孢氨苄(Cephalexin)的化學合成”獲1990年北京市科技協作優秀項目獎;“馬普替林(Mapratiline)的研究”1995年獲全軍優秀科技成果獎。
管作武教授研製的新藥和重大工藝改造,都已在國內生產企業實現了產業化生產。藥品管理法實施以來,共得到新藥證書十一個。
代表性的著作
《雜環化學》、《有機化學》、《現代微生物工程及技術教程》、《化工百科全書》撰稿人之一,共發表學術論文六十多篇、綜述、論著十多篇。
現在還在進行中草藥現代化研究,對有效成份的分離純化、結構修飾改造、創新藥物的研究,從事跨地區、跨學科、資源重新配置優勢互補的協作研究。
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被評為北京市愛國立功的先進標兵。《前線》、《科學中國人》、《中國人才》雜誌、“人民日報”、“上海文匯報”、“中國醫藥報”等新聞媒體曾作過報導,《中國專家》、《中國現代名人大典》、《張掖市志》都有收載。
人生格言
“生命是有限的,但事業是永恆的,只有將有限的生命融入為人民服務的永恆事業中去,才能真正體現出人生價值。”現正以“理解、寬鬆、求實、創新”的激情,在新的起跑線上,創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為中華巨龍騰飛、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輝煌明天拼搏、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