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客

筏子客

《筏子客》,導演姚守崗,主演金鑫、胡兆峰、陶宏等,199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彩色劇情片。

基本信息

黃河上的新老筏子客

閒著的時候,張爺總愛穿過車流如織的北濱河路,來到黃河邊上,眺望在洶湧的河水中緩慢行駛的古老運輸工具——羊皮筏子和對岸高樓林立的城市。陪伴他一生的羊皮筏子隨著都市的發展和公路的延伸,正逐步縮小著生存空間。此時,逝去的往事就象電影一樣浮現在張爺的眼前。
千百年來穿城而過的黃河,養育了數代依水而生的蘭州人,筏子客張爺就是這眾多人中的一個。
83歲的張爺叫張為名,家中4代以擺弄羊皮筏為生。他十幾歲就跟隨祖輩在黃河上漂泊、闖蕩,幾十年風裡來雨里去,練就了一身的功夫,是黃河上行筏的高手
新中國成立前,蘭州交通落後,絕大多數貨物靠羊皮筏子走水路運輸,那時的羊皮筏很大,用幾十隻甚至上千隻的羊皮筒子綑紮而成,能承運幾十噸貨物。舊時羊皮筏在黃河上熙來攘往,從黃河沿下游運輸,最遠行至包頭,一路浩浩蕩蕩,頗為壯觀。黃河數千公里,平緩處甚少,特別是從蘭州往下游的大峽、桑園峽等地,水流湍急,怪石嶙峋,稍有不慎,就會有筏翻舟覆之險。因此,技術高超、水性好的“送峽人”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張爺年輕時曾是遠近聞名的“送峽人”,談起當年在黃河上行筏的歷史,老人沒有顯露出過多的自豪,只是把幾十年在黃河上遇到的險情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看得出至今他仍心有餘悸。而老人談得更多的則是新中國成立後黃河上發生的巨大變化。
最後一次漂包頭是1985年,這也是羊皮筏子結束其長途運輸使命的年代。張爺對這段歷史仍記憶猶新。他回憶道,解放以後,修的路多了,汽車多了,河上橋也多了,漸漸地筏子客少了。原先黃河上寬寬大大的筏子裝著滿滿的貨物緩緩地往下流漂的情景已不再見。
張爺家住黃河北岸的金城關,面對的是日新月異的熱鬧市區。今天,低矮破舊的小平房已無處可尋,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都市的變化讓張爺看也看不夠,但他對羊皮筏子依然有著深深的眷戀,他把皮筏仔細收好,他相信它最終還會重在黃河上漂流。
近年來,隨著旅遊熱的興起,羊皮筏又捲入時代的激流。雖然張爺力不從心,不能再做“送峽人”了,但兒子張德保卻讓他的夢想變為現實。張爺把珍藏多年的羊皮筏找出來,手把手將高招傳給兒子,兒子劃著名羊皮筏重回黃河,幹上了旅遊的行當。
最近,張德保又購買了現代化的水上用具——快艇。這樣,羊皮筏、快艇,古樸與現代的交通工具在黃河上共存。張德保還計畫著建立一個“黃漂隊”(用羊皮筏子漂流黃河)。張爺當然全力支持兒子的想法,他正帶領著全家不停地扎制新筏。

《筏子客》

基本信息

導 演:姚守崗
編 劇:張銳
主 演:金鑫 胡兆峰 陶紅 許還山 劉風
上 映:1991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筏子客 (1991)

故事梗概

20年代中葉,黃河上游的戈四爺,強搶少女杏花做十三姨太,結果沒入洞房杏花就逃走。四爺帶著馬隊緊緊追趕,危急時刻,下河的筏子客黑牛搭救了杏花。戈四爺打聽到是馬家鎮的筏子客救了 杏花,便仗著自己的權勢,斷了他們的生計,並將筏子交給上河的筏子客,使筏子客之間發生了一場爭鬥。大把式深明大義,制止了這場惡鬥。杏花為了不連累下河的筏子客,毅然來到戈四爺面前。戈四爺把杏花帶至荒郊欲施強暴時,跟蹤而來的石頭見狀沖了過去,與戈四爺展開了一場拚鬥。搏鬥中,戈四爺掉下懸崖,落入波濤滾滾的黃河中,石頭也因重傷昏倒在地,被杏花艱難地背了回去。杏花為此事愛上了善良、勇敢的石頭,石頭同樣暗戀著杏花,但他一想到黑牛也愛著杏花時,便想忍痛割愛離開這裡,卻又捨不得這情同手足的眾兄弟。大把式和妻子六奶奶知道這事後,商定讓蒼天做主斷姻緣。夜晚,杏花親手把一枚銅錢塞進糕里,誰吃著內藏銅錢的糕,杏花就嫁準。然而,黑牛和石頭都說自己沒吃到銅錢。筏子客們義開始了闖灘走峽的生活,在衝擊激流險灘中,為保住眾兄弟的性命,石頭獻身於鬼頭門。在他血淋淋的胸口上,黑牛看見了那枚可娶杏花為妻的銅錢。黃河邊的人們為表示對石頭的崇敬之情,在河灘上舉行隆重的公祭。不料,大難末死的戈四爺帶馬隊而至,想趁機搶走杏花。在雙方的對峙中,最不怕死的大把式決定要破祖輩留下的規矩,他和眾筏客保護著杏花走上了筏子,離開了馬家鎮。河灘上,提鼓、太平鼓齊鳴,震動了黃河。驚恐不安的戈四爺在憤怒的人群面前束手無策。筏子載著眾筏客在濁浪翻滾的黃河中遠去,筏子客雄壯的歌聲經久不息。

河洲腳戶哥筏子客

河州是臨夏的古稱,位於甘肅中部,境內有黃河支流大夏河、洮河穿行奔流,因其瀕臨大夏河水而得名“臨夏”。
河州山高水遠,大河奔流,河州人是山的子孫,河的子孫,是祖祖輩輩的腳戶哥,是世世代代的筏子客。隴中貧瘠的黃土高原有限的川地不足以人人耕種,有限的草原綠坡不足以牛羊遍地。身上充盈著古阿拉伯、古波斯先民“善於經商”因子的河州穆斯林是一些“憑自己財產和生命而奮鬥的人”,因為“真主準許買賣,而禁止重利”。對於信奉伊斯蘭教的河州人來說,與其在有限的資源環境條件下固守貧窮,不如用自己的勇敢、勤勞和智慧走南闖北,去趕馱、撐筏、買賣交易,遵循聖訓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和命運。
於是,在河州的那些崇山峻岭婉蜒曲折的山道上就出現了馱騾和腳戶哥,就出現了在大夏河、洮河和黃河裡撐著牛羊皮筏或木筏的筏子客。腳戶哥趕馱用的腳力是騾子。騾子是馬和驢交配而生的,它們本身並不繁殖。由於生養它們的父母不同,人們給騾子不同的稱呼:馬和母驢所生的叫“驢騾”,驢和母馬所生的叫“馬騾”。無論是驢騾還是馬騾都具有身強力壯,性格溫順堅韌,極具耐力的特點,因此深受腳戶哥的青睞。“馬騾”生得比馬小,小耳朵,細蹄腿,腰部靈活,腳戶哥就用它們拉車駕轅,跑短途。“驢騾”高大健壯,耳朵長,蹄腿粗短有力,腰部雄強力量大,加之口壯耐粗飼,易侍養,腳戶哥就用它們跑長途,結幫成隊地走陝西下四川,為客戶商貿馱運大宗貨物南來北往,互通有無。

民國年間靖遠筏子客

民國年間有句諺語云:靖遠有三寶,鴉片大板瓜子羊皮祆。當年靖遠盛產這三樣東西,號稱三寶。除此之外,靖遠這塊土地還盛產筏子客,靖遠筏子客以高超的水技,秉性之頑劣乖張聞名甘、寧、青、綏四省。甘肅省的靖遠縣,羊皮筏子賽軍艦。從流行一時的這兩句戲語可知,當年靖遠筏運業之盛、從事筏運業人員之眾。 
自漢唐古絲綢之路凋敝,進入明、清、民國三朝,黃河這一水上走廊便成了極端閉塞的隴中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筏子客將西北土產如牛羊毛、中藥材、水煙、皮張等從蘭州啟運,沿黃河水道遠運至銀川、包頭一帶,然後由陸路商販再轉運到京、津、滬、閩及至海外拋售。靖遠筏子客是這支水運大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靖遠筏子客從事水上長途筏運者代不乏人,至民國年間達於鼎盛,常年從業人員達數百人之眾。筏子客有著嚴密的組織體系,有總掌柜,有分支掌柜。車戶、腳戶之類可稱把式,但筏子客忌稱把式,也忌稱水手。
筏子客職業乃是一項極端危險的行當,在蘭州至包頭長達一千五百華里的黃河水道上從事長途筏運,可視為與閻王爺玩著死亡遊戲。靖遠人操此業者甚眾,他們皆由洗手的大盜、土匪及馬家隊伍的逃兵、乞兒、棄兒等被世俗社會所鄙視的群體構成,家道殷實的良家子弟鮮有參加者。因此,筏子客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十分低下,是一支十足的賤民部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