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方法
原料:新鮮竹筍、米粉、木薯粉、香菇、瘦肉、木耳、豆乾,香菜。
調料:薑末、蒜蓉、精鹽、胡椒、香油。
筍板製法的工藝:一是制皮,二是制餡,三是掌握火候。制皮選用農家薯粉,用滾沸水拌和揉搓,再加適量芋茸製成麵皮,包入用瘦肉、竹筍、香菇、蝦米等爆炒的熟餡料,包成類似“餃子”形狀,蒸約8分鐘即成,具有皮滑爽,色澤晶瑩透亮,餡汁鮮香的特點。筍板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內涵,我們可以在其製作上的選料、烹製技巧上進行創新,在不失其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餡料可用蟹肉、魚翅、鮑魚、海參等名貴高檔原料進行烹製;在造型、擺盤上精細加工,製成具有不同口味的高檔食品。
歷史故事
據說,筍板乃宮廷食品。舊時,梅州大埔縣茶陽鎮饒進先的祖上曾在宮廷掌過廚,有一手烹飪技術,深諳宮廷膳房做肉圓和筍板及調味秘方。後饒進先的祖上帶領一家老小回到家鄉茶陽,當時茶陽乃縣城所在地,商貿雲集,商貿繁榮,饒進先的祖上於是利用所掌握的技術做起了那時茶陽獨一無二的筍板和肉圓小食,並取寶號“名家齋”。
名家齋做的肉圓個子大,脆生生的十分爽口,而筍板更是叫絕,本來你只是吃肉圓的,但聞著別人吃筍板嚼出來的香味,撩得你禁不住想嘗試,一吃開了口,那股特殊的香味使人吃了丟不下筷子,不吃飽肚子你是不會走出名家齋的。老一輩的人有一句這樣的口頭禪:“去了縣城沒去名家齋真是虧了你的嘴,白跑一趟縣城”。
饒家祖上做肉圓和筍板的手藝作為傳家寶一代代傳下來,傳內不傳外,授男不授女,到了饒進先(解放前)一代,名家齋字號叫響了全城,生意越做越旺,門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