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反“圍剿”

早在一九三二年五月,國民黨反動派就開始準備對各根據地紅軍發動第四次“圍剿”。這次“圍剿”,敵人採取的戰略是逐次轉移重點,實行各個擊破,即首先集中兵力進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得手以後,再轉移兵力完成對中央根據地的包圍,轉入“圍剿”的第二階段,對中央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達到圍殲中央紅軍的狂妄目的。
為此,蔣介石於一九三二年五月,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在準備對我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發動“圍剿”的同時,又組成以何應欽為首的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指揮江西、廣東、福建以至湖南的國民黨軍隊,牽制削弱中央蘇區紅軍的力量,配合北線作戰,並為大舉進攻中央蘇區作準備。
同年十月,蔣介石在結束對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據地的“圍剿”以後,即把“圍剿”重點轉移到中央根據地。十二月,何應欽調集三十多個師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
中路軍為“進剿”軍,由蔣介石嫡系部隊十二個師組成,陳誠為總指揮,擔任第四次“圍剿”的主攻任務;左路軍為“清剿”軍,由駐福建的第19路軍第六個師又一個旅組成,蔡廷鍇為總指揮,主要擔任就地“清剿”,並策應中路軍行動;右路軍亦為“清剿”軍,由駐贛南、粵北的廣東部隊六個師又一個旅組成,余漢謀為總指揮,其任務和左路軍相同。此外,還有五個師另兩個旅,分別在南城、南豐、樂安、崇仁、永豐等地擔任預備隊和守備任務。
一九三三年一月,陳誠把中路軍編為三個縱隊:第1縱隊,隊長羅卓央,指揮第11、第52、第59師,向樂安、宜黃地區集中;第2縱隊,隊長吳奇偉,指揮第10、第14、第27、第90師,向撫州、龍骨渡地區集中;第3縱隊,隊長趙觀濤,指揮第5、第6、第9、第79師,向金溪、滸灣地區集中。第43師為預備隊。總兵力約十六萬人。採用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妄圖一舉殲滅紅1方面的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並摧毀我中央根據地。紅1方面軍根據黨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的指示,打算乘敵人“圍剿”部署尚未完成之際,先發制人,集中一切力量消滅撫河流域敵人主力,進而奪取江西全省的勝利。閩浙贛的紅10軍和閩西的紅12軍、贛南的紅21軍,分別奉令南下和北上,統歸方面軍總部指揮。紅10軍渡過信江,與紅31師合編為紅11軍。這時,紅1方面軍有第1、第3、第5軍團和第11、第12、第21、第22軍,總兵力共七萬餘人。三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東南戰線指揮部成立,統一指揮贛南、閩西前線部隊編成的五個縱隊,配合北線主力紅軍作戰。
二月上旬,紅1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在敵人堅守城防,已不可能在撫河東求得以運動戰消滅敵人主力的情況下,決定遵照黨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的指示,率領紅軍主力西渡撫河,進攻南豐城。同時提出,如敵情地形有變,不便強襲,或“我牽制敵人兵力不奏效,敵地增援隊三、四師由馬路並進”,仍需放棄強襲南豐的計畫,轉為進攻宜黃、樂安,調動敵人于山地運動戰中殲滅。二月十二日晚,紅3、紅5軍團向南豐西北敵外圍陣地發動進攻進攻,守敵第8師六個團憑據險要的城防工事,堅守待援。陳誠一面令南城第24師馳援,吸引我軍於南豐城下;一面令中路軍各縱隊迅速向南挺進,企圖以優勢兵力同紅軍主力在南豐地區進行決戰。根據這種情況,周恩來、朱德於十三日毅然決定,改強襲南豐為佯攻,接著又決定撤圍南豐,採取退卻步驟。二月二十二日,以紅11軍偽裝主力,由新豐街東渡撫河,向黎川前進,迷惑敵人,主力秘密轉移到我根據地前部的東韶、洛口地區,待機殲敵。
這時,何應欽誤認為紅軍主力已轉向黎川地區,即令中路軍向廣昌、黎進推進。其第3縱隊由金溪出黎川;第1縱隊由樂安、宜黃出廣昌、寧都;第2縱隊由南城、南豐出康都,企圖圍殲我軍於黎川、建寧地區,並占領廣昌。第1縱隊與第2、第3縱隊相距較遠,並迫近我之集中地,其行進地區兩側山高林密。因此,紅1方面軍首長決定,採取大兵團伏擊戰法,集中主力,在宜黃之黃陂地區,各個殲滅敵第1縱隊之第52、第59師。二月二十六日,敵第52、第59師由樂安分路向黃陂前進,兩師之間有摩羅嶂大山相隔,戒備亦不嚴密,我軍對行進之敵突然發起猛攻,從二十七日上午至二十八日下午,經過兩天激戰,全殲敵第52師,師長李明被俘,敵第59師除一個多團逃脫外,亦被殲滅,師長陳時驥被俘。
黃陂戰鬥以後,敵人於三月中旬,採取中間突破的方針,並調整部署,以第2縱隊為前縱隊,第1及第3縱隊第5、第9師為後縱隊,其另兩個師為預備隊,由黃陂、東陂地區向廣昌方向進攻,企圖攻占廣昌,誘我主力與其決戰。紅1方面軍以第11軍進至廣昌西北地區,吸引敵人前縱隊加速南進,以主力向北移動,準備側擊敵之後縱隊。三月二十日,敵後縱隊之第11師進至草台岡、徐莊一線,第59師殘部在後跟進,第9師位於東陂附近,與前縱隊已相距一百里,處於孤立態勢。二十一日拂曉,我軍對草台岡之敵第11師突然發起攻擊,經激烈戰鬥,將該敵大部殲滅。二十二日,又在東陂殲敵第9師一部。其餘敵軍紛紛撤退。
黃陂、草台岡兩仗,共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餘名,繳槍萬餘支,基本上打破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蔣介石對這次失敗十分傷心,他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惟此次挫失,悽慘異常,實有生以來惟一之隱痛”。第四次反“圍剿”,創造了紅軍大兵團伏擊殲敵的重要經驗。這次反“圍剿”所以能取得勝利,是由於周恩來、朱德等運用前三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堅持正確的作戰指導思想,從實際出發,毅然決定撤圍南豐,實施戰略退卻,抵制了“左”傾軍事冒險主義方針的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