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後果

"美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從1937年的41.4%上升到戰後1948年的53.4%。 1937年,英國工業生產占資本主義世界的12.5%,1948年下降為11.7%。 法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後果

正文

指1939年9月至1945年8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情況的影響。
概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歷時 6年之久,在波及的國家、動員的兵力、使用的武器、死傷的人口和財物的破壞等方面,都是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無可比擬的。這次戰爭的結果,使世界各種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遭到嚴重削弱。其主要表現是:
①歐洲和亞洲一系列國家擺脫了資本主義體系,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資本主義統治範圍大為縮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上只存在占世界陸地面積17%、占世界人口 9%、占世界工業生產10%的蘇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戰後,東歐和中歐的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和德國東部,亞洲的朝鮮北部、越南和中國等,先後實現了人民民主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些國家共占世界面積的1/4和世界人口的1/3。
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陷於危機和瓦解。戰前握有大量殖民地的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在戰爭中遭到嚴重削弱或失敗。戰爭期間帝國主義的統治暫時有所放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經濟有了較大發展。戰時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被帝國主義驅上戰場,充當炮灰,從而被武裝起來。這些因素連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壯大,給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內條件和國際條件,從而在戰爭後期和戰後出現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陷於危機和瓦解,亞非拉國家從帝國主義的後方開始變成反對帝國主義的前線。
③除美國以外,所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戰爭的打擊和破壞,經濟實力遭到削弱,各國之間的不平衡發展和矛盾進一步加劇。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 美國 它遠離戰場,經濟沒有遭到戰爭破壞;相反,它在長時期內打著“中立國”的幌子,先是通過《中立法案》,後又通過《租借法案》,充當交戰國的兵工廠和供應地,向各國出售軍火、設備、糧食、原材料和提供運輸、勞務,大發戰爭財。193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094億美元(按1958年價格);1944年達到3613億美元。工業生產增長更大,戰時產量最高年份的1943年,工業產值比戰前1937~1939年平均年產值增加1.2倍以上,其中重工業增加2.3倍。美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從1937年的41.4%上升到戰後1948年的53.4%。戰時,美國出口的實物量增加近2倍,在資本主義世界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從1937年的14.2%猛增到1947年的32.5%。但戰時進口只增長20%,對外貿易歷年有巨額出超,戰時出超總額達135億美元。黃金儲備從1937年的127.6億美元增加到1948年的244億美元,增加90%以上,占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總額的比重從50.5%上升到74.5%。戰時美國資本輸出也大為增加,私人對外投資從1939年的114億美元增加到1946年的187億美元,增加64%,占資本主義世界各資本輸出國的第一位。總之,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超級大國,鞏固了它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英國 雖然也是戰勝國之一,但戰爭的消耗使它的經濟實力遭到嚴重削弱。戰前,英國是德國法西斯勢力的扶植者及其對外侵略的縱容者。德國在占領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後,1939年 9月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英國。德國的轟炸使英國 1/4的財富遭到毀滅。戰爭期間,工農業生產雖有一定增長,但設備未得到更新,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經濟地位進一步下降。1937年,英國工業生產占資本主義世界的12.5%,1948年下降為11.7%。由於戰爭的大量消耗和民用工業的減縮,出口能力大為減少。按1935年的不變價格計算,1939~1944年英國出口貿易減少69%,在資本主義國家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由1937年的 11.3%下降到1947年的9.8%,大大低於美國。戰前,英國靠英帝國特惠制支撐的對殖民地和自治領市場的壟斷地位,戰時也被美國所衝破。同時,戰時英國進口商品的60%來自美國,需用黃金和外匯儲備來支付貨款,到1940年度,黃金外匯儲備已耗費殆盡,並欠下美國210億美元的債務。為了償還債務,英國不得不將一部分國外債券出賣給美國。英國的海外投資也從1938年的35.5億英鎊減少到1948年的19.7億英鎊,英國喪失了世界最大資本輸出國的地位。在海上力量方面,戰前英國的商船和軍艦總噸位都占世界第一位。經過戰爭,美國也遠遠地超過了它。1947年,英國商船總數為1785萬總噸,美國達3242萬總噸,“不列顛統治海洋”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了。另外,戰爭中英國對殖民地和自治領的經濟控制削弱,那裡的民族工業有了較大發展,英帝國內部的離心傾向增長,以這次戰爭為轉折,英國經營數百年的殖民體系開始土崩瓦解。
法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總值都基本上停留在1910年的水平上,而戰爭又使它遭到進一步削弱。1942年秋以前,希特勒德國占領了包括巴黎和東部、北部主要工業區在內的法國 2/3的領土,進行了肆無忌憚的破壞和掠奪,使法國的損失按1945年價格計算達 48930億法郎,相當於戰前 3年的生產總值。工業生產連年下降,到1944年只及1938年的40%。法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從1937年的6%下降為1948年的4.1%。相應地,法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貿易地位和金融地位,也明顯地下降了。
德國 戰敗國德國,遭到的戰爭打擊更為嚴重。在戰爭中曾經侵占了包括法國在內的10個歐洲國家,控制了擁有3億人口的5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並在1941年下半年以後占領了蘇聯西部大片國土。對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大肆掠奪,德國工業生產也因之得到相當大的發展,但主要是軍事工業的發展。1938~1943年,工業生產增長19%,而軍事工業生產在1939~1944年增長了4倍。而且,由於戰爭的大量消耗,原料缺乏,經濟被封鎖,從1944年秋起工業生產直線下降,到1945年,生產資料生產只及1938年的30~44%,消費資料生產只及1938年的18~28%。戰爭失敗後,軍事工業被拆除,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9%下降到1948年的4.3%(聯邦德國)。
日本 和德國一樣是戰敗國,在戰爭期間曾占領和蹂躪了包括中國在內的 8個亞洲國家的大片國土,經濟也曾在一段時間裡得到畸形膨脹。但自1941年以後,由於原料和勞動力嚴重缺乏,生產每況愈下,特別是由於遭到美國的轟炸,使全國 119個城市被摧毀,國民財富的36%化為灰燼。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工業生產減至戰前(1934~1936年平均)的10%。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從1937年的4.8%下降到1948年的1.5%。而且,由於戰爭的失敗,日本的殖民地及其在那裡的資本全部喪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各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矛盾加劇的結果,也是美英帝國主義對德日法西斯國家進行扶植和縱容的結果。但是,與帝國主義的願望相反,戰爭的結果使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力量空前壯大,帝國主義勢力遭到嚴重削弱,各國的不平衡發展更加嚴重。
參考書目
 H.米歇爾著,九仞等譯:《第二次世界大戰》上、下冊,商務印書館,北京,1980,1981。(Henri Michel, The Second World War,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uglas Parmée,Published in USA,1975.)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