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國的興亡

第三帝國的興亡

第三帝國的興亡是全世界最暢銷的反映納粹德國歷史的巨著,它精彩絕倫地記述了被希特勒稱為“千秋帝國”而實際上只存在了12年零4個月的第三帝國從興起到覆滅的全部過程。在短短的12年中,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國在人類歷史上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災難,留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隨著第三帝國的迅速崩潰,人們繳獲了大量秘密檔案,私人日記、發言記錄以及納粹黨領導人的電話錄音,德國外交部485噸檔案當時就存放在美軍的倉庫里,於是,一個極端獨裁政權的全部秘密和罪惡活動就在它覆滅的同時全部公之於世了。這就是本書大量的、真實的資料來源。

簡介

(圖)第三帝國的興亡第三帝國的興亡

1945年春,第三帝國崩潰,德國政府及其所有部門的大多數機密檔案被繳獲,包括外交部、軍隊及秘密警察的更高密級檔案材料。其中的私人日記通信、極度秘密的發言記錄、納粹頭領電話竊聽記錄等等,甚至希特勒大本營每天研究討論軍事形勢的51次“元首會議”部分速記記錄,都極難得。納粹陸軍參謀總長的日記使用速記法不僅逐日記錄事件,而且記下了一天裡每小時的事態。這些檔案,僅屬於外交部的,重量至少有485噸。總體數量之巨,略可想見。

美國記者兼史家威廉·夏伊勒把這些檔案的繳獲看作“一件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以往,一個大國即使戰敗,政府被革命推翻(如德國、俄國在1918年的情況),其檔案也總是由其自己保管。只有對後來的統治集團有利的檔案才會被公布。因此,在威廉·夏伊勒之前,多數歷史學家往往要等待50年、100年甚至百年更久,才能得到有關的確鑿史料,才敢著手寫一個國家、一個帝國、一個時代的歷史。這些檔案則使第三帝國的幾乎所有機密在其滅亡時就暴露於光天化日下,後續材料還有對戰犯的大量提審記錄和畫押證詞。對有志書寫第三帝國歷史的人,機會確實千載難逢。

(圖)第三帝國的興亡第三帝國的興亡

美國政府似乎對這些檔案缺少興趣,任憑檔案長期封存,不曾打開木箱看看。甚至,據威廉·夏伊勒說,還“迫不及待地要把這些檔案送還給德國”。幸虧美國歷史學會有動議,並得到一些私人基金會的資助,1955年,藏在維吉尼亞州一個陸軍大倉庫里的檔案終得啟封。“數目少得可憐的一批學者,在人手和工具缺少的情況下”,做了翻閱、拍攝等工作。此外,威廉·夏伊勒蒐集到成捆的納粹檔案油印副本、出版的42卷證詞、10卷重要檔案英譯本、紐倫堡審判中的15卷材料。經過5年寫作,威廉·夏伊勒完成了近距離書寫一個帝國歷史的巨著——《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

該書於1960年由紐約西蒙-舒斯特公司出版。1965年,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漢譯本,當時不能出現譯者真名,九位譯者化名為“董天爵”。1974年,該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重新出版發行,譯者董樂山、李天爵署了真名,其他譯者仍然以兩個化名(李家儒、陳傳昌)出現。1980年代,才正式還原了九位譯者的真實姓名。

書中對納粹政權的殘暴,還有所謂新秩序的慘無人道,揭露是遠遠不夠的,相對而言,篇幅也嫌太短,儘管如此,寥寥幾頁里也充斥了前所未見的血腥、滅絕人性的殺戮,這些都是人證物證俱在,永遠也無法的詆毀的,僅僅是如下一則,就足以令人不寒而慄。

背景

(圖)第三帝國的興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示意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自然它帶給人們的思考是深遠的。而我主要是研究一下德國在這次戰爭中興亡的原因。1929棗1933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泱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同樣地,德國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在經濟危機衝擊和政局動盪形式下,德國法西斯勢力迅速增長。阿道夫·希特勒成了它的頭子。他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宣揚了納粹黨的法西斯主義理論。德意志民族是優秀民族,把猶太,斯拉夫等民族視為劣等民族;又說猶太人是劣等民族中最危險的,必須滅絕。也就有了以後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據調查它曾經一天最多“處理”掉2萬個猶太人。希特勒還許諾納粹黨上台後立即廢止凡爾賽和約,重整軍備,收復失土,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大帝國棗第三帝國(公元962棗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為第一帝國;1871棗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為第二帝國)。就這點而言是第三帝國的興盛原因之一,希特勒《我的奮鬥》這本書從思想上感染了大多數德國熱血青年,使他們踴躍參軍,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的確使整個德國團結在了一起,為今後的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從另一方面而言,當初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沒有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說禮,因而政治上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勢從而間接導致了希特勒在推行對外擴張政策時的如此順利。

1938年3月,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希特樂首先下手的是奧地利是有他的理由的。因為奧地利與德國原本就有同民族的血統,可以說德軍入駐奧地利是伴隨著鮮花和掌聲的,加之奧地利有豐富的石油,是戰爭所必須的。從這點而言,這也是“第三帝國”興盛的原因之一,巧妙地掌握民族間情誼。

主要原因

(圖)第三帝國的興亡第三帝國的興亡

在英。法的壓迫與希特樂的威脅下於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這一軍事要區劃分給了德國,這便是《慕尼黑協定》,但德國並不罷休1939年3月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樂的矛頭指向了波蘭,1939年4月希特樂發布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畫。9月1日德國出動了五十多個師,二千多輛坦克和二千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的倉促應戰加之武器落後、裝備差又一味依賴英法。而英法指望德國擊潰波蘭後進攻蘇聯,因此襲面由於波蘭是英法盟國而對德宣戰而其實是宣而不戰。那時候德軍在西線只有二十三個師,而英法擁有一百一十個的龐大兵力,卻從不出擊,出現了所謂“奇怪戰爭”、 “靜坐戰爭”的狀態.而其實,德國 與蘇聯以鑑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軍進攻波蘭同時,據內幕訊息,蘇聯也正式從東線進攻波蘭.蘇軍希望德國能與資產階級英法作戰.而英法也希望能"禍水東引",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蘇這一心理,從中鑽了空子,不斷擴張獲取利益.當然我認為這是"第三帝國"何以興盛的主要原因.但對波蘭的戰爭中我們也已看出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軍自身的戰鬥力,不可否認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黃油”的口號是有其效果的.德軍的裝備,戰鬥力,士兵素質,戰略戰術以及德軍的王牌――裝甲都部隊都處於世界最光進水平.這一點從對法國戰爭中表露無疑.

當英法軍隊坐失戰機的時候,德國卻做好了西進的準備.丹麥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羅的還的必爭之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孔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軍空襲丹麥和挪威,四小時占領了挪威首都奧斯陸,6月10日德軍占領整個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國計畫饒過馬其諾防線然後迫使法國投降.盧森堡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后,於14日宣布投降.比利時同"一戰"一樣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樣的是沒有能挽救法國.德軍裝甲兵團開始發揮其優勢,前進速度之快讓人驚訝。然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犯了一個可以說是致命的錯誤。5月24日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有四十萬人,被迫退到一塊狹小的三角形地地帶敦刻爾克。而正當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屬第二裝甲師挺進之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得以讓盟軍將三十四萬人人運到英倫三島。成為後來反攻的骨幹力量。對這一命令我認為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一是不列顛民族是希特勒認為的僅次於日而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為今後留有後路;二是因希特勒擔心自己心愛的裝甲過於深入會陷入孤立。不管怎么說這的確是“第三帝國”衰亡的一個潛伏原因。即使這樣,6月5號法軍兵不血刃占領巴黎,6月22日法國投降。諷刺的是希特勒挑選的簽字地點正是當年“一戰”德國簽字投降的地點。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英法推選的英法推行的靖政策使法國葬送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

(圖)第三帝國的興亡《慕尼黑協定》簽字現場

1940年5月10日,英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保守黨首領袖邱吉爾上台執行,決心挫敗希特勒。邱吉兒在政期間做了見旱為人知卻對“二戰”有著巨大的事件。他將政府在瑞士銀行里的資金用於買通西班牙政界人士,這才使西班牙在“二戰”時保持了中立。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由於得意的大力幫助使西班牙法西斯專政推翻共和國。所以憑此關係,西班牙一定會加入的德國這一邊來的,這樣以後的戰局就很難預測了。所以我認為這邊算是一個“第三帝國”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西特勒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只持續了兩、三個星期,英國的主要軍用設施並無遭到毀滅性打擊,相反使英國人的鬥志更強。沒有完全解決英國,我認為也就沒有完全解決德國腹背受敵的危險。西特勒便準備進攻蘇聯

西特勒進攻蘇聯恰恰又是他犯的一個毀滅性錯誤。在沒有完全消滅英國之前,在盟國日本還未徹底擊潰美國之前,他對蘇聯的戰爭無疑是將自己的戰線拉得更長。此乃軍事上的大忌。他個人此時的野心已到了無可收拾的地步,可以說除了美洲,世界其他的地方或多或少都受德國控制。如果當時他能見好就收,以德國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守住這些領土。除了進攻蘇聯的主力部隊,還有許多部隊駐守各處,再加之隆美爾在北非得30萬部隊,軍力分散。

1941年6月22日德軍出動一百九十個師,約五百五十萬人,三千七百多輛坦克,五千架飛機的龐大兵力,對蘇聯發動戰爭。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目錄

(圖)第三帝國的興亡第三帝國的興亡

前言
第一編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第一章 第三帝國的誕生
第三章 納粹黨的誕生
第三章 凡爾賽、魏瑪和啤酒館政變
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國的根源
第二編 勝利和鞏固
第五章 取得政權的道路:1925-1931年
第六章 共和國的末日:1931-1933年
第七章 德國的納粹化:1933-1934年
第八章 第三帝國的生活:1933-1937年
第三編 走向戰爭的道路
第九章 開始的步驟:1934-1937年
第十章 決定命運的奇異插曲:勃洛姆堡、弗立契、牛賴特和沙赫特的倒霉
第十一章 德奧合併:強奪奧地利
第十二章 通嚮慕尼黑的道路
第十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
第十四章 輪到了波蘭
第十五章 納粹-蘇聯條約
第十六章 最後幾天的和平日子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第四編 戰爭:初斯的勝利和轉折點
第十八章 波蘭的覆亡
第十九章 西線的靜坐戰
第二十章 征服丹麥和挪威

(圖)第三帝國的興亡第三帝國的興亡

第二十一章 西線的勝利
第二十二章 海獅計畫:入侵英國的失敗
第二十三章 巴巴羅沙:輪到了俄國
第二十四章 形勢的轉變
第二十五章 輪到了美國
第二十六章 偉大的轉折點:1942年——史達林格勒和阿拉曼
第五編 末日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新秩序
第二十八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二十九章 盟軍對西歐的進攻和德國內部殺害希特勒的嘗試
第六編 第三帝國的覆亡
第三十章 德國的征服
第三十一章 眾神的末日:第三帝國的末日
簡短的尾聲
後記
參考資料
索引

興起

一,一戰的停戰協定究竟如何在領土殖民地、戰爭賠款、軍事壓制等方面損害德國,尤其是歷史上最為複雜的波蘭問題(即波蘭走廊和自由港但澤市的歸屬權)——這一點可以說是納粹直接引發了二戰的正當口實,也是造成納粹仇恨波蘭的一個原由。

二,第三帝國輝煌的戰績本身應有一部超級強大的戰爭機器,而納粹上台之前,德國正處在經濟危機的鏇渦之中,納粹曾經宣布把事業率降到了零,儘管有所誇張,但也近乎是一個事實。實際上還有幾個問題,納粹與工業巨頭之間的關係,納粹的經濟計畫,納粹發展戰爭經濟的“經濟來源”。

評價

(圖)第三帝國的興亡第三帝國的興亡

威廉•夏伊勒,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駐外記者,他親眼目睹了希特勒的崛起、達於極盛直至滅亡,戰後,又有機會接觸數目驚人的被繳獲的德國秘密檔案——正如作者本人所說,“這樣大批的珍貴資料落入當代歷史學家手中的事情,過去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正是這一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誘使作者嘗試寫下這部日後成為經典的著作。

由於作者著述的基礎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著作而是堆積如山的德國原始資料——秘密檔案、檔案、私人日記、會議記錄、通信,甚至還包括被竊聽的談話記錄,而這些資料所牽涉的歷史事件又是盡人皆知的,這無疑使對歷史的真實表述得到很大保障,至於客觀,則本身往往是難於把握的,即使人人知道事實勝於雄辯,但是每一個歷史學家都更樂於讓讀者看到他希望他們能看到的歷史,這也使得基於史實的任何評論常常是易受攻擊的,其結果無非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這就對讀者提出了要求,站穩了腳,自己看去無疑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希特勒選擇夏季發動攻勢正是他錯誤中的錯誤。他與當年的拿破倫一樣並沒有輸 在軍事上而是敗在了天氣之下。我發現似乎歷史上許多軍事大帝國在完成統一全歐洲的道路全敗在了蘇聯。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蘇聯軍隊的確有十分頑強毅力。

12月初,德軍進到了離莫斯科不到四十公里,最前沿的德軍已可以用望遠鏡看到了莫斯科紅場上的塔尖。這也是他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離莫斯科這么近。到1942年1月中,蘇軍消 滅了德軍十五萬。如果說莫斯科戰役還沒有使德國遭毀滅性打擊的話,那么史達林格勒保 衛戰便成了“第三帝國”走向衰亡的開始。

這次戰鬥使德國受到重創。可我卻始終認為盡 管是這樣,德軍的戰鬥力仍是世界第一。大多數被蘇軍消滅的德國士兵多半是由於受冷而 凍死或是供給問題而餓死,德國的坦克全被嚴寒所凍住了,失去原有本色。反觀蘇聯這一 方,據不完全統計戰後蘇聯4/5的成年男子全部陣亡。這點來看蘇聯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德國。

(圖)第三帝國的興亡中國的抗日戰爭

另一方面,中國的抗日戰爭也促使“第三帝國”滅亡,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頑強的毅力,不屈不撓的鬥爭拖住了日本將近90%的兵力(陸軍),如果不是這樣,日本很有可能會從中國的東三省出擊蘇聯,這么一來蘇聯腹背受敵,處境回很不妙.即使這種情況,日本仍不肯讓70多萬的關東軍入關作戰,可見日本是很有這個想法的。

隨著美國參戰,英美在北非的勝利,蘇聯的反攻,諾曼第登入,這些軍事上的原因。以及德軍的內部隆美爾等高級將領刺殺希特勒這件事中也以看出當時由於軍事上的失利,以導致了一些德國人對希特勒的信任程度。這一系列的外部原因,使得這個曾經龐大的第三帝國與1943年5月8日正式投降。德軍這個沒有強大的海軍也是失利的主要因素。一味的依賴於水雷和“群狼戰術”;政治上對他國人民肆意統治,沒有很好做到發服人心這一點。

作者簡介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生於美國芝加哥,是著名的駐外特派記者、新聞分析員與世界現代史學家。他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擔任戰地記者期間,報導了許多有關納粹德國從柏林興起到滅亡的經過。本書最初於1959年出版,剛一面世就立即轟動了整個世界。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特雷弗·羅珀在《紐約時報》上稱讚他是將“活著的證人能夠與史實結為一體”的非凡傑出的歷史學家。他還著有《柏林日記》(1941年)、《第三共和國的崩潰》(1969年)和關於歐洲政治、期堪的納維亞的書,及三本小說。 本書以其大量的、真實的資料成為論述納粹德國最具權威的作品,是希特勒納粹德國令人顫慄的故事最傑出的研究成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