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山[江蘇淮安雁盪山]

第一山[江蘇淮安雁盪山]
第一山[江蘇淮安雁盪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第一山是指雁盪山。雁盪山位於中國東南溫州市境和台州市南部。《載敬堂集》載:“雁盪山以甌江自然斷裂,分北雁盪山和南雁盪山。2005年2月,有‘古火山立體模型’之稱的雁盪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以該公園管理機構和地質展示館均在北雁盪山等因,北雁盪山或捷稱雁盪山。”距杭州297公里,溫州68公里。始開發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素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廣義的雁盪山景觀,自北而南包括溫嶺的方山景區,樂清的顯勝門景區、二靈景區、大龍湫景區,平陽的明王峰景區、石城景區和東西洞景區等。

基本信息

簡介

第一山第一山
第一山背倚群峰面臨淮河,原名南山、都梁山,因盛產都梁香草,故又名都梁,這也成了古縣盱眙的別稱。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書畫家米芾赴任漣水知軍,由國都汴京(今開封)經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時忽見奇秀的南山,詩興勃發:“京洛風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橫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並大書“第一山”三個大字。從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盱眙古城便築建在此山懷抱之中,歷朝歷代留下諸多人文古蹟。直到1938年日軍來犯,日軍放火燒城,屠殺百姓,毀滅了盱眙第一山古城,這也是日軍在華犯下的又一罪行。
文革時第一山山上諸多文物再次遭到嚴重破壞,文革結束後經修復,1985年定名“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1996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9年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0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風景

第一山第一山
古盱眙十景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就占了六景,玻璃泉浸月、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第一山懷古、杏花園春晝、瑞觀清曉、會景亭陳跡、龜山寺晚鐘。明代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將第一山與蓬萊仙境相媲美。
第一山,是盱眙的標誌,也是盱眙的名片,來到了第一山,也就來到了盱眙。

淮山勝境

山腳下首先看到的是題有“淮山勝境”的牌坊,題額是佛學大師茗山的墨跡。
孔廟
在遊覽這座歷史文化名山之前,首先要到孔廟拜見孔聖人。孔廟是供奉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又稱文廟(文宣王廟)。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始建於慈氏山麓,明萬曆年間,重建於第一山麓。八百年來,屢廢屢建。孔廟大成殿毀於1976年,重建於2001年。雄偉壯麗的大成殿以長淮為泮池,以青山為依託,橫空出世。殿外重檐九脊,黃瓦飛甍,殿內斗拱交錯,金碧輝煌。
門頭海藍色橫匾上“大成殿”三字為康熙御書。孟子以金聲玉振讚譽孔子:奏樂從擊鐘(金聲)開始,到擊磬(玉振)結束,金聲玉振是奏樂的全過程,比喻孔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成。所以這座宮殿式建築稱為大成殿。

大殿中心

大殿中心為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的牌位,東側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西為宗聖曾參、亞聖孟軻,後面供奉著十二哲,即孔子的十一弟子和朱熹。祭孔時,四配與十二哲配祭孔子。
明倫堂左右兩齋,一為進德,二為修業,這古老的學宮是孔廟建築群的一部分,曾是泗州試院。人們期望山川雄秀出奇傑之士,道光年間捐修者甚多,當時它以巨大的規模稱雄安徽省(當時盱眙屬安徽)。明清縣試在明倫堂舉行。童生要考取秀才(生員)須經縣、府、院三試,僅縣試就要考四、五場。明清時的明倫堂前,每當大考之日,黑黝黝的四更天,考生就手提燈籠、書籍、食物,胸掛藍布袋(作放置試卷筆墨用),接踵而至。繁星似的燈籠長陣一直延伸到大街上。三試之後的幸運者,要成就功名還得通過鄉試、會試、殿試。可悲的是,有人考到白髮蒼蒼還是個“老童生”,詩云:縣考歸來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樓梯;雙手附耳殷勤問,未冠今朝是甚題。“未冠”就是尚未加冠,說明這眼花耳背的老頭兒還是個“學童”!

都梁十景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十分鐘愛盱眙山水,知漣水軍時多次沉醉其中,流連忘返,題有著名的盱眙十景詩流傳千古。十景中除了西側戚家山的“八仙台招隱”、南側寶積山的“寶積山落照”、東側的“清風山聞笛”和翠屏峰的“五塔寺歸雲”,其餘六景全在公園內。

東坡草亭

一生坎坷的蘇軾(1037-1101年)小米芾十四歲,卻先他六年而逝。蘇軾,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嘉祐進士,先後任杭、密、徐、湖四州知州。元封二年因“烏台詩案”被陷入獄,後屢遭貶謫,徽宗時客死常州。其文章汪洋恣肆,其詩詞清新豪放,又擅行楷,工畫竹,通音律,是文學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蘇軾在元封七年(1084年)被貶黃州五年後,
調任汝州團練副使。他從黃州沿江東下,千里跋涉,年底達泗州。途中舉家重病,幼子去世,資用花盡,二十餘口,不知所歸,雖汝州尚遠,卻不願求人。其間因淮水結冰,蘇軾滯留盱眙多日,幾次遊歷南山,寫下了好多首感人的詞作。他有這樣的詩句:“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淮中十往來”。(《淮上早發》)。他曾多次登臨第一山,在盱眙留下了20多首膾炙人口的詩詞。當代書法家尉天池所書的《行香子》草亭碑就是表達了當時的一種心境。如北望“野水荒灣”,於寒冷、枯寂的嚴冬,上第一山尋找春天:“其尋春,飛步孱顏。”果然多情的春天親近詩人:“和風弄袖,香霧縈鬟。”同時也找到了歡笑:“正酒酣,人語笑,白雲間。”超越了人間辛酸,飄飄欲仙。然而陪同的泗州太守興盡而去:“望長橋上,燈火亂,使君還”。此時“玉宇清閒”,唯蘇子“宴坐空山”,萬般滋味忽上心頭。

玻璃泉

米芾來游,詠“玻璃泉浸月”詩,遂成都梁十景之一。詩云:“半山亭下老苔錢,鑿破玻璃引碧泉。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飛入鏡中天。”。表現了每當月到中天,清泓倩影,疑是天上人間的美麗情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監察御使張惟恕命修玻璃泉亭,仲夏酷暑,張揮汗如雨、策馬而來,作《玻璃泉亭記》:以泉喻德,以心觀泉,望流忘飢,濯泉自潔,於煙雲擁翠、草麓凝華之中洞徹真機。唐宋以來的詩家詠玻璃泉詩難以計數。
壁上的“玻璃泉”為馮守書,“第一泉”為葛廷章書,可堂所書的“月到風來”,則寫出了玻璃泉之夜的怡然和詩情。當日寇蹂躪我大好河山,愛國義士邱國珍便赫然刻上“驅除倭寇,還我河山”,表達了國人的民族氣節。玻璃泉壁左側的《泗州普照禪寺靈瑞塔》為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晚年的佳作,勒於延祜五年(1318年)。由殘碑可測得原高2.5米,寬1.7米,加之碑文長達千字以上,這在趙刻中是極為罕見的。此碑原在泗州城,由於移至第一山,才沒有與城同沒水下。這是建於唐玄宗時的古泗州城留下的珍貴遺產。

戒石碑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為宋太祖頒布的廉政令後由黃庭堅書刻。此碑與翠屏堂里的《巡按江北誓辭》碑記相得益彰。作者蔣春芳是明朝監察七州的御史,負責肅清吏治,常住對面的泗州城。
第一山題刻
現存的第一山題刻有摩崖88塊和碑碣78塊。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見到的,主要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倫堂。第一山題刻記錄了宋、元、明、清、民國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正、草、隸、篆、行五體書法石刻藝術堪稱國之瑰寶。題刻中有文學家、書畫家的手跡,如宋代的蘇軾、米芾、蔡元長、劉燾、楊萬里,元代的趙孟頫、余闋,明代的李東、吳伯朋、李先芳,清代的張鵬鬲翮、陶澍等;還有翰林、大學士、總督、尚書等高官,列入《中國名人大詞典》的就達32人之多。
在秀岩的摩崖石刻中,右側上方蘇軾手書的行書《行香子》詞最為著名,詞與書都是極品。由於政治原因,署名被鑿去。這首題詞明清縣誌都沒有記載,本縣考古學者秦士芝先生在八十年代初發現了它,引起文化界的關注。經千年風雨,苔痕斑駁,文字殘缺,但依然透出大詩人的過人才情。
右下腳的六人聯句勒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楷書十六行。有兩人吟道:“地控吳楚雄,氣鍾乾坤秀”(於守禮)、“登臨懷曠遠,俯仰周宇宙”(陳剛)。其時生於盱眙的明太祖開國不久,詩人口氣甚大,寫出了盱眙作為朱明帝里的盛大氣象。陳剛積學而不試,是個清高的人。

杏花園

翠屏堂後面,透過花牆月門有景外之景,便是杏花園。百年前,杏花園前玻璃泉下,滿園杏花,一片香霞。相傳這裡的“父母官”引泉成渠,率領百姓遍栽杏花以供觀賞。米芾來時,春光正好,花園裡繁花似錦,如緋雲飄來,清氣襲人,於是詩人吟道:風輕雲淡舞天春,花外遊人載酒樽。不是山屏遮隔斷,牧童錯指是孤村。由於詩名《杏花園春晝》,這座重檐攢尖六角亭就叫“春晝亭”。春風吹來,紅杏綠樹,相互映襯。第一山幽美的自然風光充滿山野靈氣,也很奇異。眼前的巨石上,凌空長著一棵大樹,樹根撐開巨石,在這貧瘠的地方長得又高大又繁茂,是一幅雄偉的圖畫,又像盆景那樣構思精妙,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一山碑

第一山的代表作便上是米芾題刻的“第一山”碑,“第一山”三個大字雄健俊逸,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如同巨人俯瞰四野,雄視千秋。碑左是乾隆時盱眙知縣郭起元寫的碑記。記中交代了米芾來時所勒的第一山碑毀於兵火。郭自家鄉閩縣摹來重勒,並在會景亭遺址建第一山碑亭。

青山綠樹碑

魁星亭下的壁上,“青山綠樹”四個大字赫然在目。該四大字,不僅是第一山美景是真實寫照,而且將這四個任意組合、正讀、倒讀都能表達第一山的意境。此外,在此可以玩味元代書家余闕的篆書,體味一種典雅的古韻。還有明嘉靖年間,李先芳的行書《瑞岩晚坐》:“風起眾山響,月出寒潭空”,詩有意境,字也非同凡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