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旺派

20世紀20、30年代埃及詩歌流派,因阿卡德、馬齊尼合著的《笛旺集》而得名。該派詩人反對復興派的復古傾向,強調詩歌的現代感受和情感的真誠表達,要求表現人類普遍的美感,把握大自然和生命的本質。代表詩人是舒凱里(1886-1958)。

文化背景

邵基哈菲茲等復興派詩人的名字響徹阿拉伯詩壇的時候,一批青年卻發現並批評這些詩人的作品缺乏個性,不能充分表達心靈與感情。這些青年需要的是能宣洩他們積鬱和痛苦,展示他們理想和願望的詩歌。於是他們一方面把目光轉向復興派未曾重視的古代抒情詩人身上,另一方向又積極地向歐洲浪漫主義詩人,特別是英國的拜倫、雪萊和濟慈等詩人學習、借鑑。他們一邊翻譯、一邊模仿,逐步走向成熟,從二十年代開始嶄露頭角,在三十年代成為阿拉伯文壇的重要力量。他們除了詩歌創作,還從事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面的創作,成績卓著,在反映生活的廣度和發掘心靈的深度方面,不同程度地超過了老一輩詩人。
1921年埃及的兩位年輕詩人阿卡德和馬齊尼聯合出版了一本轟動文壇的詩文集,書名是《文學和批評專集》。“專集”一詞的原文是“詩集”,音譯為“笛旺”,所以這個集子簡稱為“笛旺集”,“笛旺派”由此而得名。與他們文學思想、藝術情趣、創作手法相近的詩人舒克里也被列入該派。

主要思想和內容

笛旺派提出了阿拉伯詩歌發展方向問題。他們認為革新的詩歌語言應樸素,韻律可有一定變化,應能表達人類普遍美感,全面反映物質世界與內心世界,正確把握大自然和生命的本質,深刻闡釋人與世界、宇宙的聯繫,應具有啟迪性。他們針對阿拉伯傳統詩歌結構鬆散、主題不集中的缺點,提出一首詩在主題上要統一,感情要統一,組成詩的各部分之間要統一,體現一種內在聯繫,使詩成為一個活的有機體。
《笛旺集》這部著作對埃及——阿拉伯文學特別是詩歌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在阿拉伯詩人面前打開了漫主義的大門,同時正式揭開了阿拉伯文壇新與舊鬥爭的序幕。笛旺派幾位詩人是帶著呼嘯之勢進入文壇的,他們在最初階段使用了過分尖銳、冷峻的語言,在文學批評方面過於偏激。但隨著各自詩風的成熟,他們後來都有所認識,不同程度地修正了自己的某些偏頗。笛旺派的出現,象徵著阿拉伯文學復興運動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這一流派與海外的旅美派、特別是筆會的作家遙相呼應,在阿拉伯文壇,形成一種“破舊立新”的潮流。笛旺派成員們提出的詩歌主張、文學見解,既代表了他們個人的認識、思考,又反映了整個詩歌發展過程提出的歷史要求。一個浪漫主義的文學新時期來到了。

代表作家

阿卜杜—拉赫曼·舒克里(1886—1958)祖籍摩洛哥,生於埃及,是埃及和阿拉伯浪漫主義詩歌的帶頭人。在笛旺派中,舒克里創作的起始時間最早,成就最傑出,其文學活動只專注於詩歌領域。
舒克里常以愛情、大自然、世界與人生、心靈的壓抑、悲愁與失望等等作為詩歌的題材。他的詩不以表現國家的、民族的、社會的重大事件為主,而以抒發個人的、內心的感情為基調,而這種感情又是受大自然的激發並和大自然相交融的。他先後發表了《思想的珍珠》(1913)、《青春曲》(1915)、《春花》(1916)、《微風陣陣》(1916)、《枝葉》(1918)、《秋天的花朵》(1919)等六部詩集。

阿巴斯·馬哈茂德·阿卡德(1869—1964)是笛旺派的中堅與核心力量。他從事文學創作,文學批評,進行文學理論研究,與其二友合作,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
馬齊尼對老一代詩人提出批評,指出他們重外表、重矯飾、詩中缺乏個性和時代精神,同時談到詩歌需要新的意義和新的題材。他認為傳統詩歌誇張虛構,或為應酬文字,或為政治宣傳。他指出,新型詩歌應抒發內心真情實感,自然質樸,寫出世界的真與美,反映人類的痛苦與希望。

參考文獻

《外國文學史》 高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版

《世界文學評介叢書》阿拉伯文學簡史 海南出版社 1993

相關詞條

阿拉伯文學 旅美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