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稈鏽病

竹稈鏽病

竹稈鏽病又稱竹褥病。已發現為害淡竹、剛竹、哺雞竹、箭竹及刺竹等竹種。毛竹上尚未發現。

分布範圍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雲南、廣西、貴州、四川。

發生特點

病菌以不成熟的冬孢子或以菌絲體在竹稈黃斑中越冬。菌絲體又可在活組織中存活多年,每年表現黃斑,井產生冬孢子和夏孢子。靠夏孢子隨風傳播,使病害蔓延擴展。竹林中新老竹子均可當年發病。病害在生長過密、濕度大、不通風、經營管理不善的竹林里容易發生。

病原

病原為真菌,皮下硬層鏽菌(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真菌擔子菌亞門、冬孢綱、鏽菌目中的竹氈鏽菌(PucciniaCortocopodes Berk. et Br.)。夏孢子近圓形至卵形,邊緣具小刺狀突起,淡黃褐色至近無色,單細胞,;冬孢子亞球形至廣橢圓形,兩端圓,雙細胞,淡黃色至無色,橫隔處稍有縊縮,表面平滑,柄細長,淡色至無色。

症狀

竹稈鏽病 竹稈鏽病

以2~3年生竹稈上最明顯,主要發生在基部、下部和中部,嚴重發病區可蔓延至小枝;4~5月竹稈產生黃褐色至暗褐色粉質狀突起,橢圓形至條形,是夏孢子堆,脫落後,病斑呈黑褐色;8月在老病斑外側出現黃斑;9~10月至翌年2~3月產生不易脫落的橙黃色氈狀物,不斷增多,呈橢圓形、長條形至不規則形,是冬孢子堆,遇雨水後吸水膨脹,反卷脫落;4~5月脫落後,又產生黃褐色粉狀物(病菌的夏孢子堆)脫落後受害部位為黑褐色病斑,以後在病斑周圍又可產生冬孢子堆,病斑逐年擴大,繞竹稈一周后,

病部以上竹稈枯死。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但對竹子無侵染能力。夏孢子堆1年只產生1代,必須在冬孢子堆下形成,如果在早春期間人為的刮除孢子堆,則當年就不能形成夏孢子堆。該病由夏孢子於每年5~6月藉助氣流傳播侵染健康的竹子,潛伏期可長達7~19個月地勢低洼、濕度大的竹園發病較嚴重。
病菌的苗絲體為多年生的,在寄主體內長期存恬,逐年發展,每年產生夏孢子侵染新竹。由於新竹上產生的冬孢子堆在大小或數量上均比老病竹上產生的冬孢子堆要小且少,加上潛育期長,發病部位又近基部,不易覺察,故過去誤認為新竹是不受侵染的。

發病規律

病菌在竹稈上只產生夏孢子和冬孢子,以茵絲在竹稈上存活多年;夏孢子只侵染當年新竹,傳染期從4月中、下旬開始,傳染盛期是5月至6月中旬,此時為新竹出枝展葉期,侵入後潛育期長達7~19個月;因新竹的症狀出現晚,病斑小,易被忽視,2~3年生竹稈症狀明顯。凡地勢低、濕度大的竹林發病重。竹種間抗病性差異大,淡竹、紫竹、白哺雞竹等易感病,碧玉間黃金竹抗病性較強,剛竹、桂竹等不發病。

防治方法

園藝防治

按景點要求和環境條件選用抗病竹種;地勢高、排水好,雜草少等環境能明顯地降低危害程度。結合常規砍竹砍除病竹,及早砍除病竹,燒除病部,以免病菌繼續傳播危害.加強竹林的撫育管理,保持合理的竹林結構,密度不宜過大,以增強竹子的抗病能力。

藥劑防治

3月中旬前,結合砍除病竹和刮除冬孢子堆,塗抹煤焦油和煤油,或柴油混合液,每年塗抹1次,連續塗抹3年。發生重的竹林可用藥劑防治。由於竹稈表面蠟質層較厚,用三唑酮等藥劑防治基本無效。該病病菌可在寄主體記憶體活多年,可於每年5月(產生夏孢子)、10月(產生冬孢子)前,用氨基苯磺酸噴灑,7天一次,連續3次。5—6月份,用粉銹寧250~500倍液或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噴灑病竹,每隔7—10天噴1次、共噴3次。也可以在6~10月間,用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噴灑。或100~150倍的敵銹鈉。
(3)每隔 10天左右,用 25%可濕性粉500倍液,50%可濕性粉1,000倍液,噴射2~3次。
(4)對於留養在竹林內的輕病株,可在3月上中旬刮除病部的冬孢子堆及周圍的竹青,療效較好。
(5)2月份,用煤油或清漆塗於冬孢子堆上,可防止夏袍子堆的產生。
(6)加強檢疫,防止病株引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