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長期的抗日戰爭導致經濟困難,物價波動,教師待遇實行米谷津貼,縣中教師待遇是較高的,每人每月大米300餘斤,住房一般是12人一室,工作艱辛而清貧。1945年首屆畢業3個班,招新生3個班,以後一般按例進行,學校共有9個班,400餘人,教職工35人,其中校長1人,教導、總務主任各1人,教員15人,職員7人,校工10人。當時師生用水都由校工從南門河人工運輸供應。
1947年9月,根據省令,取消對學生全部實行公費待遇,只按學生數的20%發給,其餘由學生自備,因而,學校要根據學生困難程度評給補助。這時,解放戰爭逼近,至11月,鄖西、鄖縣先後解放,竹山告緊,不少外地教師離校,學生也有許多離校回家,學校難以維持正常教學秩序。到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後期,陝南軍區部隊逼近竹山,大部分師生離校,學校處於停課狀態。
解放後
1949年元月20日,竹山縣城解放,但偽軍餘部尚在西、南等邊緣山地作最後掙扎,戰爭持續半年多才基本結束,同時建立並鞏固新政權。是年12月,民主政府召集地方有關人士協商恢復教育事宜,將原竹山縣中和簡師合併成立“竹山縣立聯合中學”,次年2月,聯中招生上課,艱難教學,但到8月專署決定,由於支前任務繁重,經費困難,暫停竹山聯中,教師派往各區國小任教。1951年2月,竹山縣人民政府決定成立竹山縣中籌備委員會,辦理恢復學校事項,並清理了原竹山縣中校產,4月,正式開學上課,校長由縣長黃正甫兼任,當時招收國中新生4個班,教師9人,職員3人,工人6人,工資以大米計算,工人職員120—160市斤,教師240—280斤。到10月,縣政府對上述薪糧進行了調整:教師350—390斤,一般職員275斤。1952年元月,根據上級指示,學校經費由省撥給。9月,招收國中新生3個班,還招收短訓生2個班,100人,學制一年,全部公費。
1953年,經土地改革、鎮反等運動,進入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學校也步入正軌,按照教育部頒發的《中學暫行規程》有計畫地進行教學。同時,中央指示“教學工作為學校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並強調要克服一種偏向:即孤立教學、脫離政治、脫離實際的傾向。學校建立校務委員會,由學校行政、黨組織、工會、團、隊等代表參加,為學校最高權力機構,按期開會討論、決策學校大事。
1954年後,省教育廳等領導機關一般每學期都有工作指示,如大力貫徹學生守則、強調以建設社會主義為中心的愛國主義教育、總路線教育、勞動教育、紀律教育等。各級政府強調正確執行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從政治、工作、生活等方面關心教師,鼓勵教師為教育事業勤奮工作。學校為提高教育質量,加強教研活動,強調各科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大綱備課,必須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參加集體備課,未通過集體備課不得授課。學校經費開支,強調面向教學、服務教學。至1955年,全校學生9個班,434人,教職工共30人,其中行政人員3人,教師17人,職員6人,工人4人。
1956年6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進行工資改革,學校教職工按其個人條件評定工資級別,從當年4月起,按新標準發放工資,教師中最高工資中教五級月薪71元。
是年,竹山縣中更名為“竹山縣第一中學”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指導下,學校大力貫徹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方針,改進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注重當堂鞏固,克服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教學質量大大提高。此外,還廣泛開展課外活動。學校建立了生物、數學、地理、圖畫、戲劇等課外研究小組,以及歌詠隊、體育運動隊等組織。各類課外活動,需要的場地、器材和指導教師等都作周密安排,達到班班輪流,人人參與,課外活動時項目眾多,安排具體,緊張有序,生動活潑。至1957年,已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教學秩序井然,可以說是政府關心,教師齊心,學生用心的結果。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得到落實,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然而作為上層建築的學校教育從來都是與政治經濟形勢相關聯的,這時左傾路線、思潮已呈不可抗拒之勢。1958年春,席捲全國的反右鬥爭剛剛結束,接著又是反右傾,教師大多受到傷害,教學秩序被打亂,進而在左傾路線指引下,全國進入“大躍進”年代,學校也毫不例外地跟著左傾路線走。4月,全體師生赴劉家山開荒,各班學生輪流上山勞動,學校採取每周一日勞動,五日上課,一日休息的“一五一”制,教師假期還要下鄉、下廠勞動,規定每人每年要做勞動日70—80個。9月,大辦鋼鐵,學校在北門坡廣場建許多煉鐵爐,全校師生投入緊張的大辦鋼鐵活動。此外,學校還辦起了石灰、墨水、化肥、麻繩、斗笠、蓑衣等校辦工廠。為了上述各項活動,各班開展學紅旗、趕紅旗、奪紅旗、保紅旗的競賽,各教研組之間也開展插紅旗、樹標兵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全校師生處於緊張競爭狀態。
當年秋,學校開始招收高中班,自此,學校成為一所完全中學。
1960年,師生生活日益困難,體質下降,因此大抓蔬菜生產,學校耕地面擴大到105畝,年產蔬菜80餘萬斤,工農產值達2萬餘元,從而大大輔助了師生一伙食。
1961年9月,專署發出《關於1961—1962年度學校教育工作意見》,明確全日制中學的任務,提出改善辦學條件,充實師資設備,提高教學質量,重申學校應以教學為中心,建立健全教學基本規章制度。於是學校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教和學、課內和課外,重新步入正軌,教學、考試以及按年度畢業、招生正常進行。1964年秋,全校國中7個班,310人;高中5個班,209人,共12個班,519人,教職工47人。至1965年,高中畢業1個班36人,參加高考34人,考取武大、湖大、華師、武醫等校19人,取得建校以來高考最好成績。幾年的努力,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1965年後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教育屬於重災區,一中更不例外。以階級鬥爭為綱,大批判開路,全面造反,組織戰鬥隊,外出串連,打砸搶,打內戰,進而武鬥,教師受到衝擊,學生不能正常學習,教學常規被打亂。1966年秋,中學全部“停課鬧革命”,高中招生中斷,學校的財產諸如理化生儀器藥品、圖書、檔案資料以及桌椅門窗等物受到嚴重破壞。1971年後,強調師生在勞動中接受工人、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大搞開門辦學,在校學生經常開展學工、學農、學軍活動,勞動成了主課。這場“文化大革命”對學校來說是大動盪、大破壞,導致教育質量大下降。1976年,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撥亂反正,結束了“文革”災亂,學校面臨又一個新的起點,再度恢復、整頓,步入正常。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全國政局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教育事業相應發展。1980年,我校被定為地區重點中學,自此,竹山一中面向全縣擇優招生,生源增加,師資隊伍不斷擴充,學校規模逐漸擴大,教學設備逐年增強和完善。此後20年來,在全國政治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我校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與進步。至1999年,學校占地面積25畝,校園面積顯然不足,為提高有限面積的使用率,多年來,舊房全部拆掉,先後建起了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及其它用房,總計建築面積17495m2,教學和生活設施大為改善,教學手段有了更新,校園環境不斷美化、淨化。在校生共27個班,1668人,其中高中25個班,1541人;國中2個班,147人。國中已停止招生,以後就是高中。教職工共199人,其中行政人員15人,教師96人,工勤人員22人,校辦工廠6人。
關於學生升學考試水平。中考上線多年為全縣之首。高考水平雖有起伏,但從總趨勢看,就竹山的基礎而言,成績是主要的。就近幾年的高考情況看:
1996年,上省線12人,始達兩位數,走出低谷。
1997年,上省線71人,上線率倍增,得到人民的稱讚和各級政府的肯定和褒獎,從而提高了學校聲譽。
1998年,上省線75人,其人數比上年增加,但上線率略有降低。
1999年,上省線121人,首次過100人大關,可以明顯看出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000年,上省線197人,學生升學率繼續穩步上升。
2001年,上省線304人,超過了市教委規定指標,實現了突破300大關的奮鬥目標。
2002年,上省線432人。
2003年,上省線505人,高於全省上線率20.8個百分點。
為合理運用城區學校教育資源,加快一中創重步伐,2000年秋,在縣委縣政府和縣教委的領導下,對城區學校布局進行了調整。將一中遷至現址——原竹山師範。至此,辦學實力不斷增強,教師隊伍得到最佳化。學校教學教輔用房、運動場、學生公寓、學生食堂等都得到明顯改善。
目前,學校共有40個教學班,在校生2448多人,在崗教職工教師197人。
學校創建於抗日戰爭中期,艱難地起步,但當時竹山尚未被日本侵略者踐踏,是相對的後方,致使有一批外地教師能在竹山任教,使學校建起後得以正常發展,嚴謹治教,培養了一批知識青年。
解放前夕和以後,由於戰爭和新舊政權的交替,經濟困難,學校一度停頓。
1951—1957年,在黨政領導的關懷支持下,經全體師生的努力,學校得到恢復和發展,建立了正常教學秩序,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1958—1961年,在全國左傾路線的影響下,大辦鋼鐵,大辦農場、工廠,師生疲於勞動生產,棄教棄學,加之經濟、生活困難,師生體質下降,教學步入低潮。
1962年,在全國“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指引下,學校重申以教學為中心,並採取一系列措施改進教法,規範教風、學風,至1965年教學質量又得到明顯提高。
1966年後的“文革”十年,可說是從學校起到學校落,打打鬧鬧,一片混亂,教學常規被破壞,學校財物受損,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泛濫,教育教學質量下降,後患無窮。
1976年起,以粉碎“四人幫”為轉折點,學校再度恢復,整頓,此後,進入改革開放年代,百業振興,學校教育同樣步入快速發展的征程,特別是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教育為四化建設的戰略重點,我校規模不斷壯大,教學條件不斷改善和提高,一批批畢業生從母校走向高一級學校和其它崗位。
我校建校以來初、高中畢業生數以萬計,他們走出母校,奔赴各個崗位,如今老、壯、青年都有,有院士、科學家,有教授、工程師、技術人員,有人民軍隊指戰員,有各級學校教師和機關工作人員,有企業的廠長、經理,更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勞動者。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或其它國家和地區,正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無論他們在天涯海角,都不會忘記母校——竹山一中對他們的培養,母校也不會忘記這些校友。
2004年5月12日,竹山一中迎來了更加美好的發展機遇,建築面積7359m2,同時容納3000名學生的教學大樓竣工並投入使用,集智慧型廣播、課件,遠程教學互聯互動,雙向視頻傳輸、教學觀摩為一體的校園多媒體綜合校園網正在籌建,教學條件的不斷完善,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竹山一中熱忱歡迎歷屆校友回母校暢談。
回眸歷史滄桑,一中桃李滿天,展望錦繡前程,母校更加燦爛。讓我們全校師生繼續堅持“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方略,堅持“讓每個學生都能適應未來的辦學宗旨”,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思想,同心同德,再接再厲,把握機遇,開拓創新,共創竹山一中新輝煌。